(含老子自創29個漢字)
凡例
一、據作者考證勘定,1973年12月在中國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老子帛書篆文影印本就是《老子》祖本的原文抄本。
二、馬王堆老子帛書篆文是西漢辛追夫人的隨葬品,埋藏地下已有2140多年之久,文字損缺較為嚴重。其中可以辨識或勉強可以辨識的字約占70%,無法辨認的殘損字約占30%。對這些殘損文字,馬王堆帛書整理小組曾參考帛書隸文及後世其他傳抄本在甲本釋文中予以補入。但作者在校勘《老子》祖本時,發現上述殘損文字的補入,有的是以錯補缺,如缺“補”明“缺”胃“補”謂“缺”佁“補”似“缺”沕朢“補”惚恍“缺”隋“補”隨“缺”畜“補”孝“缺”朢“補”望“都是屬於錯補。另外,帛書整理小組不識老子自創的29個漢字,將它們全部誤作古體字和異體字,用所謂”今字作注,造成以假亂真的錯誤。類似的情況在贅注生僻字時亦有發生。作者發現後已於本勘定本中予以勘正。所以經勘正後的祖本版本,其正確的程度比甲本釋文有明顯的提高。現暫定名為:《老子》祖本影印本勘定本,簡稱《老子》祖本勘定本。
三、《老子》祖本勘定本,對不能辨認的殘損字,外加方括弧表示。
四、《說文解字》是解讀《老子》的主要工具書。由於《說文解字》收集的漢字,有的字與簡化漢字的字形相同而字義各異。為了避免發生識別差錯,所以《老子》祖本勘定本全部采用繁體漢字。
五、馬王堆帛書篆文《老子》影印本顯示德經在先,道經在後。作者根據解密後的內容,鑒於《道經篇》屬於綜合篇,《德經篇》屬於專門篇。兩篇的編排次序,可以“道先德後”,也可以“德先道後”。本版本依從曆史習慣,按“道先德後”的次序編排。
六、《老子》祖本勘定本,對某些字按今人習慣作了更還(“更還”是變字形而不變字義,所以不是更改)。例如將“巳”更還為“已”、“已”更還為“己”、“更還為”快更還為綿、“更還為”疏更還為“悉”……具體理由在拙作《老子親著修道經驗總結》中另行詳細說明。
七、帛書篆文《老子》本無標點符號,亦未劃分章節,後人曾將它劃分為81章。作者在《老子》祖本勘定本中,根據解密的內容,把全文5443字分為116章。其中《道經篇》為48章,2408字;《德經篇》為68章,3035字。
八、老子為克服當時古漢字貧乏的困難,自創了29個古漢字。其中26個字較完好地保存在帛書篆文《老子》影印本中。另有3個字是從帛書隸文補入的。曆代通行本、包括馬王堆帛書整理小組編寫的甲乙本釋文,都將老子的自創字誤認為是古體字或異體字而作了篡改或贅注,致使這些老子自創漢字險遭永久湮沒。隨著《老子》祖本的發現和解密,老子自創的29個古漢字也獲得了新生,使讀者能夠通過《老子》祖本勘定本,完整地閱讀到全部的29個老子自創漢字。
九、德經篇第63章和65章,圖版中各有一個缺損字暫時無法勘定,故用表示暫缺。
十、本版本由本書作者幹昌新根據帛書篆文《老子》影印本,(即《老子》祖本),經解密和實修後校理勘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