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羅馬詩人
李維烏斯·安德羅尼庫斯
LuciusLiviusAndronicus(約公元前280~公元前204)古羅馬詩人、劇作家。希臘人,生於意大利半島南部塔倫圖姆(今意大利塔蘭托城)。可能是公元前272年羅馬人占領該城時被擄來羅馬,淪為奴隸;後來獲釋,成為主人的家庭教師,講授拉丁文和希臘文。他曾將荷馬史詩《奧德修紀》用古羅馬傳統的薩圖爾努斯詩體譯成拉丁文,譯文自由,作為教科書,曾經流傳了相當長的時間。此外,他還曾翻譯和改編希臘悲劇和喜劇,供羅馬舞台演出。他的劇本於公元前240年第一次演出,這是羅馬真正的舞台戲劇演出的開始。公元前207年,他受羅馬大祭司團委托,撰寫頌歌,禳災祈福,慶祝第二次布匿戰爭的戰況由逆轉順。他的文學作品藝術水平不高,但他的文學活動促進了羅馬人對希臘文化的了解,推動了羅馬文學和戲劇的發展,在羅馬文學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他的作品全部失傳,現僅存一些殘段。
奈維烏斯
GnaeusNaevius(約公元前270~公元前204或201)古羅馬劇作家、詩人。生活在羅馬積極向外擴張時期,曾在羅馬軍隊中服役,參加過第一次布匿戰爭。從公元前235年起開始上演劇本。他是一個具有民主傾向的作家,由於在作品中尖銳抨擊羅馬當權人物,曾被捕入獄,後來在保民官的幹涉下獲釋。他出獄後仍然繼續抨擊時政,最後被逐出羅馬,死於北非的烏提卡。
奈維烏斯的戲劇創作以喜劇為主,已知他編過30多部喜劇。他的喜劇是依據希臘中期喜劇和新喜劇改編的,同時吸收了意大利民間戲劇的成分,緊密聯係羅馬現實生活,富有獨創性。他的悲劇有依據希臘古典悲劇改編的神話劇和以羅馬古代傳說或曆史事件為題材創作的曆史劇。他是羅馬曆史劇的首創者,主要作品有《羅慕洛》和《克拉斯提狄烏姆》。他的史詩《布匿戰紀》取材於作者親身經曆的羅馬人同北非迦太基人之間的戰爭,詩中曆史事件和神話傳說穿插敘述,故事由特洛伊城毀滅、埃涅阿斯在海上飄泊開始,提到迦太基女王狄多對埃涅阿斯的愛情和羅慕洛建立羅馬的傳說。這是第一部羅馬史詩,對維吉爾創作《埃涅阿斯紀》有不小的影響。奈維烏斯的作品全部失傳,現僅存殘段。
普勞圖斯
TitusMacciusPlautus(約公元前254~公元前184)古羅馬喜劇作家。生於意大利東部翁布裏亞的薩爾棲那,後來到羅馬,成為職業戲劇工作者,他的"馬克齊烏斯"一名可能就是由於經常扮演意大利民間戲劇阿特拉笑劇中愚蠢的饕餮這一類角色而來。另據羅馬作家奧盧斯·格利烏斯說,普勞圖斯在劇團工作,積了一些錢,轉而經商,折本後又回到羅馬,為生活所迫,受雇於一家磨坊,同時寫作劇本。
普勞圖斯是羅馬文學史上第一個有完整作品傳世的作家。據說他寫過100多部劇本,深受觀眾歡迎。由於他的名望,在他死後出現了不少偽托的作品。公元前1世紀羅馬學者瓦羅經過研究,認為當時以普勞圖斯名義流傳的作品中,隻有21部是他所寫,其中除《行囊》一劇嚴重殘缺外,其餘都基本完整地流傳至今。它們可能寫成於公元前3世紀末至公元前184年之間。
普勞圖斯的喜劇中,《安菲特律翁》是唯一幸存的以神話為題材的喜劇,其餘則是各種類型的人情喜劇,比較出色的有:《一罐金子》,描寫一個貧窮而吝嗇的老人偶然找到金子後患得患失的心理;《凶宅》,描寫機智的奴隸愚弄主人,幫助小主人解脫愛情困境;《孿生兄弟》,描寫一對相貌完全相似的孿生兄弟被人誤認,鬧出不少笑話;《俘虜》,描寫奴隸冒險救主人,最後共免於難,這是普勞圖斯喜劇中最嚴肅的一部,與泰倫提烏斯的喜劇《婆母》一同被看作歐洲人情劇的雛型。此外,還有《吹牛軍人》。
普勞圖斯的喜劇主要是依據希臘新喜劇改編的,其中以米南德、菲萊蒙、狄菲洛斯的作品為主。普勞圖斯在改編時保留了新喜劇傳統的情節結構,但在細節安排方麵根據當時羅馬觀眾的口味作了增刪,同時吸收了不少意大利民間戲劇的因素,處理比較自由。他的喜劇以希臘的形式表現羅馬的現實生活,在思想傾向和藝術風格方麵都富有特色。
普勞圖斯的喜劇反映了當時羅馬下層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當時的一些社會問題,如貧富不均、婦女地位卑賤、社會風氣敗壞、金錢關係給傳統的家庭觀念造成的破壞等,在他的喜劇中都得到反映。他嘲笑富人,抨擊高利貸者、錢幣兌換商和各種社會惡習。他對家庭問題的觀點帶有一定的保守色彩,反映了當時羅馬下層人民的矛盾心理。
普勞圖斯塑造了一係列生動的人物形象,如愚蠢好色的老頭,卑鄙無恥的老鴇,貪婪狡詐的妓女,吹牛的軍人,這些人物形象具有類型性,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個性特征。他筆下的奴隸形象尤其鮮明、突出,可能主要是借鑒民間戲劇人物形象而創造的。這些奴隸形象可分兩種:一種是機智、能幹,樂於助人,比主人聰明,他們在劇中非常活躍,往往成為劇情發展的關鍵,劇中許多滑稽場麵也往往同他們分不開;另一種比較懦弱溫順,忠於主人。在這兩類奴隸形象中,前者最為作者所喜愛,是作者著力刻畫的對象。
普勞圖斯的喜劇生動活潑,對話充滿戲謔成分。古羅馬作家馬克羅比烏斯(公元4至5世紀)認為他的喜劇的語言的詼諧堪與西塞羅媲美。普勞圖斯編劇比較注意喜劇效果,而不太注意劇情結構的嚴密和完整,有時會出現人物性格前後矛盾的現象,不過它們往往為喜劇效果所掩蓋,而不被觀眾注意。《吹牛軍人》中的一幕
中世紀時,由於教會對世俗文學的敵視,普勞圖斯的喜劇被埋沒。文藝複興時期,它們重又受到重視,莎士比亞的《錯誤的喜劇》就是摹仿普勞圖斯的《孿生兄弟》一劇編寫的。他的喜劇對法國古典主義時期的喜劇,如莫裏哀的喜劇,以及16、17世紀意大利假麵劇和西班牙喜劇都有一定的影響。
恩尼烏斯
QuintusEnnius(公元前239~公元前169)古羅馬詩人、劇作家。奧斯克人,地方貴族家庭出身。熟悉希臘文學和哲學,精通希臘語、拉丁語和奧斯基語。他在政治上傾向羅馬,公元前204年隨老卡托到羅馬,以教學為業,同時從事文學創作。後來他脫離老卡托的影響,同崇尚希臘文化的老斯齊皮奧等人接近。公元前184年獲得羅馬公民權。
恩尼烏斯很有詩歌才能,賀拉斯稱他為第二個荷馬。他一生致力於向羅馬人介紹希臘文學和哲學,在文學創作方麵也有所建樹,為羅馬詩歌藝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的作品包括戲劇、史詩、哲學等類。在戲劇方麵,他的悲劇的成就超過喜劇。他以神話為題材的悲劇主要是依據歐裏庇得斯的作品改編的,思想上受歐裏庇得斯的影響較大。他的曆史劇《薩比尼亞女子》和《安布拉基亞》等,歌頌羅馬的曆史和貴族的功績。他的劇作全部散佚,現僅存一些劇目和零散片斷。《編年紀》是他的主要詩歌作品,全書18卷,從埃涅阿斯飄泊至意大利開始,一直敘述到作者同時代的人物和事件。作者摹仿荷馬史詩的風格和技巧,力圖與希臘史詩媲美。《編年紀》在羅馬曾經得到很高的評價,對盧克萊修、維吉爾的創作也有影響,現僅存600多行殘詩。他的哲學著作、諷刺詩、銘辭及其他著作均已失傳。
老卡托
MarcusPorciusCatoPriscus(公元前234~公元前149)古羅馬作家、政治活動家。一稱監察官卡托。出生於圖斯庫盧姆城,家族屬平民階層。曆任財務官、大法官、執政官等職,鎮壓過西班牙的部落起義,參加過對敘利亞的戰爭,後進入元老院,成為貴族特權的維護者。公元前184年出任監察官,以執法嚴厲著稱。他積極主張羅馬向外擴張,擴大統治範圍,激烈反對希臘文化的影響,以羅馬傳統風習的維護者自居。他一生的政治活動主要代表隨著商業繁榮而迅速發展的大莊園奴隸主的利益。他是拉丁散文文學的先驅,主要著作是《史源》7卷,敘述羅馬和意大利諸城邦的曆史起源,直至布匿戰爭和作者同時代的其他事件,現僅存片斷。他的《農書》完整保留至今,書中提供了不少關於古代意大利奴隸製農業經濟的材料。他的演說辭、書信及其他著作,如《訓子篇》、《論風習》、《論軍事》等,均已失傳。
帕庫維烏斯
MarcusPacuvius(約公元前220~公元前130)古羅馬悲劇作家。奈維烏斯的侄子和學生。生於布林狄棲,死於塔倫圖姆(今意大利塔蘭托)。他學識淵博,早年作畫,晚年才開始寫作悲劇,以《杜洛勒斯特斯》和《安提奧珀》二劇最為人推崇。他的悲劇也是依據希臘古典悲劇改編的,改編時注意收集沒有被人使用過的材料,力圖使劇本題材新穎。他在悲劇中宣傳古希臘哲學思想,嘲笑占卜等迷信活動,對命運和神的存在持懷疑態度。西塞羅和昆提利安都高度評價他的作品。此外,他還寫過以時事為題材的悲劇《帕烏路斯》和諷刺詩。他的作品全部散佚,現僅存零散片斷。
泰倫提烏斯
PubliusTerentiusAfer(約公元前190~公元前159)古羅馬喜劇作家。生於北非的迦太基,幼年來到羅馬,淪為奴隸。主人很欣賞他的才智,讓他受到良好教育,解除了他的奴籍。此後,他同許多貴族青年來往密切,特別是同崇尚希臘文化的小斯齊皮奧等人友情甚篤,他的喜劇創作反映了斯齊皮奧文化集團的思想傾向。公元前160年,他離開羅馬,前往希臘旅行,次年在旅途中逝世。
泰倫提烏斯共寫有6部劇本,全部保存下來。它們是:《安德羅斯女子》(公元前166)、《自責者》(公元前163)、《閹奴》(公元前161)、《福爾彌昂》(公元前161)、《兩兄弟》(公元前160)、《婆母》(公元前160)。他的喜劇都依據希臘新喜劇改編,其中4部取材於米南德的作品,其餘兩部取材於阿波羅多羅斯和狄菲洛斯等人的作品。他改編時比較忠實於原作,在內容方麵保持了希臘新喜劇常見的主要情節,如戀愛、嫉妒、猜疑、棄嬰等,在思想傾向和藝術風格方麵同米南德比較接近。
泰倫提烏斯生活在羅馬奴隸製生產迅速發展時期,商業和貨幣經濟繁榮,希臘和東方各國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傳入羅馬,使社會思想意識發生很大變化。他的喜劇主要描寫年輕人的愛情和由此引起的家庭衝突,反映在新的經濟條件和文化思想影響下新舊思想的衝突和老少兩代人之間的矛盾。在他的喜劇中,老一代人比較保守,主張維護傳統的道德標準和社會風尚,年輕人則追求自由和生活享受。他主張家庭成員之間互相寬容,忍讓。這種思想在《婆母》一劇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劇中通過一對年輕夫婦之間的誤解引起的一係列家庭矛盾的描寫,讚揚互諒互讓的仁愛精神。他的《兩兄弟》一劇主要談年輕人的教育問題,主張尊重年輕人的生活要求,但也反對過度放縱,在兩種思想的激烈鬥爭中,表現出一定的折衷傾向。
泰倫提烏斯的喜劇具有新喜劇固有的人物類型,如奔跑的奴隸,狡詐的妓女,貪嘴的食客,愚蠢的老人,怯懦的青年等,他們有比較定型的類型性格。但他的喜劇中比較明顯的趨向是減弱各類人物性格中的反麵色彩,增加他們的善良成分。他編劇時常常把兩部希臘劇本合在一起,以豐富情節。他的每部喜劇都有前言,但不是介紹劇情,而是用來進行文藝論爭,回答劇壇上的對手對他的創作提出的批評和攻擊,這些前言是羅馬早期文藝批評的重要資料。他的喜劇結構嚴謹,劇情發展自然,戲謔成分較少。語言是上流社會有教養階層的口語。
泰倫提烏斯的喜劇比較嚴肅,不如普勞圖斯的喜劇受下層民眾的歡迎,但也獲得不小成就。他的《閹奴》一劇在劇情活躍程度方麵堪與普勞圖斯的喜劇相比,當時曾經破例一天連演兩場,獲得其他劇作家從未得到過的最高獎賞。《安德羅斯女子》一劇在作者死後曾多次上演。同米南德相比,泰倫提烏斯的喜劇在藝術技巧方麵要稍遜一籌。凱撒曾經指出泰倫提烏斯的喜劇缺少力量,因而把他稱作"半個米南德",認為如果他能克服上述缺點,便可同希臘作家媲美。由於古希臘新喜劇大部失傳,泰倫提烏斯和普勞圖斯的喜劇曾經直接影響了後代歐洲喜劇的發展。在文藝複興和古典主義時期,泰倫提烏斯的喜劇被譯成歐洲其他文字,成為公認的典範。《婆母》一劇曾經受到特別重視,同普勞圖斯的《俘虜》等劇一起被看作人情劇的雛型。莎士比亞、莫裏哀等都曾經受到他的影響。
盧齊利烏斯
GaiusLucilius(約公元前180~公元前102)古羅馬諷刺詩人。出身於富有的騎士家庭,同小斯齊皮奧(一譯西庇阿)等人交往甚密。他有詩30卷,名《閑談集》。他的詩內容駁雜,帶有古代雜詠詩的餘風,同時具有尖銳的社會諷刺色彩。他站在騎士階級立場,揭露貴族道德墮落,針砭社會惡習,主張恢複公民道德,反對過分崇拜希臘文化,體現了斯齊皮奧集團的政治觀點和文化主張。此外,他還寫過一些討論語音、語法或記述旅遊、宴會、遊戲的詩。他的詩大部分用六音步揚抑抑格寫成,在他的影響下,此後的羅馬諷刺詩也主要采用這種格律。他的詩大部散佚,現僅存零散片斷,計1,200餘行。賀拉斯高度評價他的詩歌才能,同時又認為他的詩略欠修飾。
阿克齊烏斯
LuciusAccius(約公元前170~約公元前85)古羅馬悲劇作家、語言學家。翁布裏亞人,獲釋奴隸的兒子。一生主要在羅馬度過,到過雅典和小亞細亞。他寫過40多部悲劇,第一部劇本於公元前140年演出。他的悲劇取材於希臘神話,以希臘悲劇家的作品,特別是歐裏庇得斯以及其他一些晚期作家的作品為範本。他反對獨裁和暴政,作品較多地反映了羅馬的現實。他的悲劇創作使羅馬悲劇達到成熟階段,在他之後,羅馬悲劇很快衰落。他還寫有兩部曆史劇:《布魯圖斯》,取材於羅馬人推翻最後一個國王塔克文而建立羅馬共和國的傳說;《埃涅阿代》(一稱《德齊烏斯》),描寫德齊烏斯於公元前295年在同薩姆尼特人及其盟軍作戰中的自我犧牲精神。公元前44年凱撒被刺後,《布魯圖斯》曾在羅馬重新上演。阿克齊烏斯的悲劇全部散佚,現僅存片斷,散見於後代作家的作品之中。他還寫過一些語言、曆史方麵的著作,也都已失傳。
西塞羅
MarcusTulliusCicero(公元前106~公元前43)古羅馬演說家、修辭學家、政治活動家。出身於騎士家庭,在羅馬、雅典等地學習過修辭、法律、文學和哲學。很早就開始從事政治活動,同民主派比較接近,最初幾篇演說大多針對蘇拉的專製統治。公元前75年任財務官,在西西裏任職。公元前70年受托控告維勒斯於公元前73至71年任西西裏總督期間搜括民脂民膏,抨擊羅馬統治集團對行省的剝削。此後又任市政官、大法官等職。他的前半期的政治活動主要代表騎士階層的利益,後來逐漸向貴族派靠攏而合流。公元前63年,西塞羅在貴族支持下被選為執政官,在任職期間鎮壓了卡提利那暴亂,被授予"國父"稱號,成為羅馬當時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由於他未經審判即處死了不少同陰謀有牽連的人,公元前58年被政敵控告違反法律,因而不得不流亡希臘、馬其頓等地。公元前57年秋獲準返回羅馬。這時由凱撒、龐培、克拉蘇組成"前三頭"執政,西塞羅的政治抱負受到壓抑,此後幾年內除了作一些訴訟演說外,主要從事演說理論和政治理論方麵的寫作。公元前51至50年任小亞細亞的西利西亞總督。公元前49年春,凱撒與龐培的關係破裂,內戰開始,交戰雙方都極力爭取西塞羅,西塞羅動搖不定。公元前48年秋龐培戰敗,凱撒獨掌大權,西塞羅回到意大利,避居羅馬郊外的圖斯庫盧姆莊園,從事寫作。公元前43年凱撒被刺,西塞羅重又投入政治鬥爭,熱烈歡迎恢複共和製度。他站在貴族共和派一邊,連續發表14篇演說,猛烈抨擊凱撒派代表人物安東尼,支持因勢力單薄而暫時傾向元老派的屋大維。不久屋大維同安東尼和解,二人與雷必達結成"後三頭"同盟。在安東尼的堅決要求下,西塞羅被列入不受法律保護的人的名單,於公元前43年被殺害。
西塞羅是羅馬貴族共和製的維護者,他生當羅馬共和製瀕臨崩潰的時期,社會動蕩,政治形勢錯綜複雜,鬥爭非常激烈。作為政治活動家,恩格斯認為他缺少遠見;作為演說家和散文作家,他卻給後世留下了豐富的著述。他的演說分為政治演說和訴訟演說,現存58篇完整的演說辭。比較重要的有《為羅斯齊烏斯·阿墨利庫斯辯護辭》、《對維勒斯的控告辭》、《對卡提利那的控告辭》和摹仿狄摩西尼反馬其頓王腓力的演說辭而作的14篇反對安東尼的演說辭(通稱"反腓力辭")。西塞羅以希臘演說藝術為典範,對狄摩西尼的演說風格非常推崇,認為它嚴謹、樸實、莊重,是演說藝術的最高標準。當時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流派──雅典派和小亞細亞派,西塞羅認為前者簡明樸質,但缺乏文采;後者形式優美,但過於華麗。他的早期演說受小亞細亞流派的影響比較大,後來他融合了這兩種流派的長處,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西塞羅的演說辭文詞優美,句法謹嚴,音韻和諧,說理透徹,說服力強。在結構方麵,它們基本保持了傳統的程式,但也根據事件性質和實際需要靈活組織材料,他以事件的敘述常常采用誇張手法突出有利方麵而忽略不利方麵。除演說辭外,西塞羅還寫了許多修辭學著作,如《論演說術》(3卷)、《布魯圖斯》、《演說家》等。這些著作概述了羅馬演說的曆史,闡述了對演說藝術、演說家的培養等問題的看法。他強調演說家必須掌握哲學、文學、曆史、法律等各種知識。他把演說風格分為三類,即樸素的、中間的和華麗的,認為不同的風格適應不同的需要。
西塞羅還著有《論國家》(6卷)、《論法律》(3卷)、《圖斯庫盧姆談話錄》(5卷)等12部政治、哲學著作。他的國家理論反映了奴隸主貴族階層的理想和利益,他認為國家是具有共同權利的人的聯合體,人類社會中最基本的東西是私有製,國家的存在就是為了保護私有製,理想的國家形式是公元前3至2世紀初期的羅馬貴族共和國,它融合了君主製、貴族製和民主製的特點。在哲學觀點方麵,西塞羅是個折衷主義者,他動搖於新柏拉圖派和斯多葛派之間,激烈反對伊壁鳩魯的唯物主義哲學。在認識論方麵,他表現出一定的不可知論傾向。他的主要功績在於用通俗的語言,介紹各種希臘哲學思想,促進了羅馬哲學的形成。他采用的哲學術語一直為後代歐洲所沿用。此外,西塞羅還遺下書信800多封(其中有90餘封是別人給他的書信),這些書信真實、生動地反映了羅馬共和國末期動蕩的社會生活和激烈的政治鬥爭,以及他本人的思想。
西塞羅在羅馬文學史上占有相當高的地位,他的演說辭、修辭學著作、政治哲學論文對羅馬演說藝術和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對拉丁文學語言的形成和規範化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他作為演說家和散文作家,在古代一直享有很高的聲譽。昆提利安稱讚他的演說具有狄摩西尼的力量,同柏拉圖的作品一樣內容豐富,給人以與伊索克拉底的演說相類似的快感。老普林尼稱他為羅馬演說和拉丁文學之父。文藝複興和法國大革命時期,西塞羅作為演說家和共和製自由維護者受到特別推崇,他的演說風格一直被後代歐洲許多散文作家奉為楷模。
凱撒
GaiusJuliusCaesar(公元前100~公元前44)古羅馬政治家、軍事家、曆史家。出身於一個古老的顯貴的家族,同老一輩民主派領袖們有親誼,同民主派比較接近。為了躲避蘇拉的迫害,於公元前82年前往小亞細亞。公元前78年蘇拉死後,他返回羅馬,從事政治活動。從公元前67年開始,曾先後任財務官、市政官、大法官和西班牙行省總督等職。公元前60年同龐培、克拉蘇結成"前三頭"同盟,取得下一年度的執政官職位,獲得管理高盧行省的權力。從公元前58年起,他征服了整個高盧(直到萊茵河),政治威望大增。後來克拉蘇在帕提亞戰死,凱撒同龐培的關係也最後破裂,終於在公元前49年春爆發了內戰。翌年秋龐培戰敗,凱撒跟蹤追至埃及,並逐漸肅清龐培餘黨,獨攬軍政大權,成為羅馬唯一的掌權者。凱撒的專權激起了貴族共和派的不滿,公元前44年3月被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等人刺死。
凱撒的傳世著作有《高盧戰記》和《內戰記》。《高盧戰記》共7卷,記述公元前58至公元前52年間凱撒在高盧的征戰,每年1卷。第1卷(公元前58年)介紹高盧概況,日耳曼人對高盧的進攻,凱撒的反擊以及日耳曼人在維鬆提奧被戰敗;第2至6卷分別敘述凱撒同高盧諸部族的衝突和戰爭以及對不列顛的兩次遠征;第7卷(公元前52年)記述高盧人利用意大利的內亂發動大規模騷亂,凱撒自意大利重赴高盧,加以平定,最後攻克阿萊西亞並俘獲其領袖維爾琴革托裏克斯。凱撒此書發表於公元前51年。凱撒的一位副帥希爾提烏斯曾為此書續寫了第8卷,把戰爭敘述到公元前50年。《內戰記》3卷,由凱撒率軍從高盧回師,渡過魯比康河,踏上意大利本土開始,至龐培在法爾薩路斯戰敗,逃至埃及而死以及凱撒在埃及的一些情況。
凱撒這兩部著作不用任何修辭手法,文筆以平實、清楚、流暢見稱。敘述重點突出,詳略適當,在平易之中引人入勝,易於接受他的論點。他還寫過一些小作品,如語法方麵的著作《論類比》,天文學方麵的著作《論星宿》,還有兩卷《反卡托論》,它們都已失傳。凱撒還是一位出色的演說家,曾受到西塞羅的高度評價,但他的演說辭也未能傳世。
凱撒在後世被寫入許多文學作品。他的《高盧戰記》已有中譯本。
盧克萊修
TitusLucretiusCarus(約公元前98~公元前55)古羅馬詩人、哲學家、思想家。生平不詳。公元4世紀的基督教作家基洛尼姆斯說他因飲丹藥而發狂,在發病間隙中作詩,後自殺。史家對這一說法一般持懷疑態度,可能是基督教作家對唯物主義哲學家的惡意中傷。他的唯一作品是長詩《物性論》,共6卷,是古希臘羅馬流傳至今的唯一完整而係統的哲學長詩,主要闡述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伊壁鳩魯的原子論,旁及認識論和倫理學。敘述在描寫公元前430年雅典大瘟疫時中斷,作者臨死前未及對全書潤色加工,死後由西塞羅整理定稿。
盧克萊修認為,一切物質皆由原子組成,無不能生有,有也不能變成無;原子具有一定的形狀、重量,永遠處於運動之中,原子結合的多樣性構成物質的多樣性,物質的消失不是物質的消滅,而隻是構成物質的原子的分離;原子是永恒的,宇宙是無限的,是變化和發展著的。世界不是由神創造的。他認為人的靈魂是物質的,由原子組成,隨人體的死亡而死亡,不必對死後的生活懷有恐懼。在認識論方麵,他肯定感知的作用,認為它是認識外部世界的泉源。他強烈批判宗教偏見,認為它是人類罪惡的根源,隻要人們正確認識各種自然現象,消除對幻象和超人的自然力的崇拜和恐懼,宗教偏見就會消除,因此,他在詩中努力用原子論和其他物理知識來解釋自然現象,對問題的解釋"較深刻"(馬克思語),有些理解到現在仍然使人感到驚歎。詩中還論及世界和生命的起源。雖然他的社會觀有唯心主義成分,但對人類社會的發展也作了一些有價值的推測。《物性論》全詩規模宏大,風格崇高,不少比喻形象生動,使抽象的哲學概念變得淺顯易懂,富有說服力。馬克思稱盧克萊修是"朝氣蓬勃、叱吒風雲的大膽詩人",他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對後世歐洲有一定影響。
卡圖盧斯
GaiusValeriusCatullus(約公元前87~約公元前54)古羅馬抒情詩人。生於意大利北部的維羅納,家境比較富有。可能在青年時期就來到羅馬,愛上了羅馬貴婦克洛狄亞。在羅馬生活期間同利齊尼烏斯·蓋爾烏斯等詩人來往密切。他們在題材和形式方麵受亞曆山大裏亞詩風的影響,自成一派,被西塞羅稱為"新詩人"。
卡圖盧斯16歲開始寫詩,他的詩集可能是在死後由別人收集彙編而成。詩集共收詩116首,第1至64首用各種希臘抒情詩格律寫成,第65至116首用哀歌體寫成;其中第61至68首篇幅較長,其餘都是短小的抒情詩或銘辭。他的抒情詩主要歌頌友誼和愛情,而以描寫對克洛狄亞(詩中用化名勒斯比亞,可能是為了紀念希臘女詩人薩福)的愛情的詩最為出色。詩人用極其簡練的語言真切地描寫在愛情生活中的各種感受和遭到棄絕時的矛盾、複雜的心理。他的幾篇較長的敘事詩,如《阿提斯》、《珀琉斯和忒提斯的婚禮》、《柏勒尼克的頭發》和兩首婚歌(其中《柏勒尼克的頭發》一詩是據希臘詩人卡利馬科斯的作品翻譯的,其他幾首敘事詩也可能是翻譯或改作),運用不少神話典故,注意雕琢修飾和細致的心理描寫。他的短篇銘辭有些以愛情為題材,有些帶有攻擊政敵的性質。
卡圖盧斯的創作在羅馬抒情詩的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哀歌體抒情詩實際上為羅馬這種體裁的詩歌奠定了基礎。他的詩歌除受到亞曆山大裏亞文風的影響外,也包含不少意大利民間歌謠的因素。他的詩對文藝複興和以後的歐洲抒情詩的發展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薩盧斯提烏斯
GaiusSallustiusCrispus(約公元前86~公元前35)古羅馬曆史學家。生於薩比尼亞的阿彌特努姆,家庭屬騎士階層。他早年來到羅馬,同民主派比較接近。公元前54年任財務官,公元前52年任保民官。曾因激烈反對貴族元老被排除出元老院。公元前48年凱撒恢複他的元老資格。內戰期間他一直支持凱撒。公元前46年凱撒任命他為北非努彌底亞的總督。凱撒死後,他離開政治舞台,專事寫作。著作有《卡提利那暴亂記》(公元前41)、《尤古爾塔戰爭》(公元前39~公元前36)、《曆史》(公元前36~公元前35)。前兩部著作完整保留至今,第三部著作是作者的主要作品,內容包括公元前78至公元前67年間的羅馬曆史,現僅存片斷。此外還留下他給凱撒的書信兩封,勸說凱撒對國家進行改革,以鞏固共和製度。他指責貴族道德敗壞,把公元前111至公元前105年羅馬同努彌底亞王尤古爾塔戰爭過程中的失利歸咎於貴族的貪婪和受賄。他在《曆史》一書中關於公元前76至公元前67年間同馬略餘黨塞斯托裏烏斯的戰爭等許多重大事件的描寫,也是為了證明貴族腐敗無能,已經無力治理國家。他在作品中讚賞老卡托,貶低西塞羅,對羅馬現實抱悲觀態度。他引證曆史材料帶有明顯的傾向性。他善於刻畫人物,描寫帶有戲劇性,語言簡明生動,塔西佗曾經受到他的風格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