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立陶宛詩人(1 / 1)

第十二章 立陶宛詩人

涅裏斯

С.СаломеяНерис(1904~1945)蘇聯立陶宛女詩人。農民家庭出身。大學畢業後,當過中學教師。1923年開始發表作品。1927年第一本詩集《清晨》出版,以富有浪漫色彩的民歌體的抒情詩成名。1931年接近立陶宛反法西斯作家團體"第三戰線"。詩集《沙地上的足跡》(1931)和《在碎裂的冰塊上》(1935)等反映現實生活,批判資本主義社會製度。立陶宛建立蘇維埃政權後,她寫成歌頌列寧的長詩《布爾什維克的道路》(1943)、《心啊,歌唱生活吧!》(1943)和《夜鶯不能不歌唱》(1945)等詩集和讚頌立陶宛女遊擊隊員的長詩《瑪麗亞·梅爾尼卡伊泰》(1944)。在她的詩歌作品中,充滿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1945年逝世後,被追授立陶宛"人民詩人"稱號,並以詩集《我的故鄉》獲1947年度斯大林獎金。

文茨洛瓦

А.АнтанасВенцлова(1906~1971)蘇聯立陶宛詩人。生於農民家庭。1932年畢業於考那斯大學人文係。1925年開始文學創作。早期作品有詩集《在黃昏時的小巷中》(1926)和《街上亮了》(1927)。1930年發表短篇小說集《暴風雨中的白樺》。1930至1931年主編《第三戰線》雜誌。30年代後期,發表描寫大學生生活的長篇小說《友誼》(1936)和短篇小說集《夜》(1939)。他是立陶宛反法西斯進步文學的主要作家之一。衛國戰爭時期著有詩集《祖國的召喚》(1943)和《高高的蘋果樹的地方》(1945)。戰後作品有詩集《祖國的青春》(1947)和《鬥爭、痛苦、勇敢!》(1953)。1952年以《詩選》(1951)一書獲斯大林獎金。1958年發表以立陶宛建立蘇維埃政權和知識分子命運為題材的長篇小說《誕生的日子》。此後相繼發表自傳性的長篇小說《春天的河流》(1964)、《尋找青年時代》(1966)、《中午的暴風雨》(1969)。其他著作還有文學研究、軍事特寫和遊記。曾將俄羅斯作家的作品譯為立陶宛文。他是立陶宛國歌歌詞的作者。1949年起為立陶宛科學院通訊院士。1950年加入共產黨。1965年獲立陶宛"人民作家"稱號。曾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三次獲紅旗勳章。

茨維爾卡

П.ПятрасЦвирка(1909~1947)蘇聯立陶宛作家。生於農民家庭。曾在考納斯藝術學校學習,後赴巴黎研究文學與藝術。1930至1931年參加立陶宛作家反法西斯組織"第三戰線"。1924年開始發表作品,主要有:詩集《第一次彌撒》(1928),短篇小說集《尼科鄉的落日》(1930),長篇諷刺小說《弗蘭科·克魯克》(第1、2部,1934),小說《哺育我們的大地》(1935),長篇小說《工匠和兒子們》(1936),短篇小說集《日常的故事》(1938)、《橡樹的根子》(1945)、《友誼的種子》(1947)。此外還寫了一些兒童文學讀物。他在作品中揭露社會黑暗和壓迫,表現立陶宛農民的不幸遭遇和階級覺悟提高的過程,暴露法西斯侵略者的罪惡。他的作品富於民間文學情調和健康明朗的幽默,人物描繪生動,對立陶宛文學的發展產生了影響。1940年立陶宛解放以後,他被選為立陶宛最高蘇維埃代表。同年參加共產黨。曾擔任立陶宛作家協會的領導工作。

梅熱拉伊蒂斯

Э.Эдуардас□ежелайтис(1919~)蘇聯立陶宛詩人。生於工人家庭。從事過共青團地下工作。曾在大學法律係學習。衛國戰爭期間當過隨軍記者。1935年開始發表作品。最初的詩集如《抒情詩集》(1943)、《從祖國吹來的風》(1946)、《我的夜鶯》(1952),接近立陶宛女詩人涅裏斯的抒情詩傳統。《弟兄的詩篇》(1954)歌頌人們的友愛合作,表達對勞動和文化的尊敬。50年代開始探索新的創作形式。1961年完成的詩集《人》,歌頌對人的熱愛,獲1962年度列寧文學獎金。散文作品有《抒情雜感》(1964)、《夜間的蝴蝶》(1966)、《這裏是立陶宛》(1968)等,其中也穿插有詩作。此外,還有學術著作《安塔卡利尼斯的巴羅珂》(1971),並翻譯過不少俄羅斯詩人的作品。

梅熱拉伊蒂斯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曾任立陶宛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副主席、立陶宛作協主席和蘇聯作協書記處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