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席萊納回到非洲。1899年英布戰爭爆發,席萊納因譴責英帝國主義的侵略行為,被驅逐出約翰內斯堡,軟禁在一個荒涼的小村子裏。她在這裏寫出了政論《婦女和勞動》,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探討婦女遭受不平等待遇的根源。此外,還著有長篇小說《女水妖》、《人與人之間》及其他一些小說。

肯貝爾

R.RoyCampbell(1901~1957)南非共和國詩人。生在南非的德班,大部分時間在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度過。西班牙內戰時期曾和佛朗哥分子一起戰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參加英軍在東非和北非戰鬥,晚年定居於葡萄牙。他是浪漫主義的抒情詩人,發表過很多詩集,如《熱情奔放的烏龜》(1924)、《印刷廠一年一度的節日》(1928)、《阿達瑪斯托爾》(1930)、《喬治亞特》(1931)、《蘆花怒放》(1933)、《太陽神崇拜圖符》(1936)、《成熟的步槍》(1939)和《愛絮叨的布蘭科》(1946)等。他寫過兩部自傳《打破紀錄》(1934)和《出現了一匹黑馬》(1951),還翻譯過波德萊爾、洛克和洛佩·德·維加等人的作品。

普洛麥爾

W.WilliamPlomer(1903~1973)南非英國血統作家。在英國受教育,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同全家一起回到南非。17歲時在開普省東部一個邊遠農場當學徒。1926年和羅·肯貝爾、勞倫斯·範·德爾·波斯特合辦《鞭撻》雜誌,抨擊靠剝削當地居民為生的殖民者。1925年發表長篇小說《圖鮑特·沃爾夫》,描寫非洲農民到城市做零工的生活。他還著有長篇小說《侵略者》(1934)、《博物館的珍品》(1952)、回憶錄《雙重生活》(1943)、《在家裏》(1958)。此外,還有4卷本的《短篇小說集》、詩集《體驗和回憶》(1966)以及自傳《威廉·普洛麥爾傳》。

佩頓

A.AlanPaton(1903~)南非作家。曾當過教師、少年教養院院長。1948年發表的長篇小說《哭吧,親愛的祖國》,屬於南非戰後以非洲人為主人公的第一批文學作品。他通過非洲人牧師庫馬洛的感受,描繪南非各個社會階層的生活,表明白人的驕奢淫逸是建立在非洲金礦工人難以忍受的勞動之上的;非洲人定居區的生活則充滿屈辱和困苦。1953年發表的長篇小說《太遲了的法拉羅勃》,也以種族歧視為題材,它通過南非荷蘭裔白人彼得愛上一個非洲女人的故事,揭示了種族關係問題的實質。1961年發表短篇小說集《德比,回家去》。此外,他還為南非議員和內閣大臣霍夫梅耶爾寫過傳記,還有評論文集《展望未來》。

維拉卡澤

B.W.BenedictWalletVilakazi(1906~1947)南非祖魯族詩人、學者。生於一個農民家庭。28歲時獲得文學學士學位,29歲時以著作《祖魯詩歌的產生與發展》(1935)的成就獲文學碩士學位,40歲時以著作《恩古爾民族民間口頭文學和書麵文學》(1946)獲得語文學博士學位。1945年和多烏克教授合作編寫的《祖魯語英語詞典》出版,這部著作對祖魯語言的研究有重大貢獻。

1935年發表詩集《祖魯人之歌》。1945年發表詩集《蒼穹》。他在《黃昏》一詩中揭穿了殖民者"傳播文化使命"的實質。在著名的長詩《維多利亞大瀑布》中,反映了南非人民對自由幸福的向往。

維拉卡澤還發表過一部傳記和三部長篇小說《縱然久長》(1938)、《金基斯瓦伊奧,約貝的兒子》(1939)和《誠然如此》(1944)。

考普

J.JackCope(1913~)南非作家。早年當過記者,經營過農業、漁業,1949年開始從事寫作。1955年發表的《漂亮的房子》是描寫祖魯人英雄曆史的長篇小說,歌頌巴姆巴塔領導的1906年反對英國和荷蘭殖民者起義中祖魯人的英勇頑強精神。長篇小說《金色的黃鸝》(1958)揭露並諷刺了白人血統的大資產階級和新生的非洲資產階級的惡劣本性。此外,還著有長篇小說《通往葉茨特堡的道路》(1959),短篇小說集《馴服的牛》(1960)、《懷疑的人》(1967)等。

阿伯拉罕姆斯

P.PeterAbrahams(1919~)南非共和國作家。生於約翰內斯堡黑人居住區弗裏德多普。父親是埃塞俄比亞人。青少年時期生活困苦,切身體驗到殖民統治下的種族壓迫。1946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礦工》,描寫一個到"黃金城"礦井謀生的青年農民的遭遇,反映了在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統治下黑人的痛苦生活。1948年出版長篇小說《雷霆之路》,描寫一個有色人青年,由於愛上一個白人姑娘,觸犯了種族隔離的戒律,慘遭南非種族主義者殺害。1950年發表長篇小說《野蠻的征服》,描寫曆史上布爾人大遷徙的過程,在同英國人鬥爭中曾經英勇捍衛過自己獨立的布爾人,又變成了對非洲當地居民的野蠻征服者。1954年發表自傳體小說《自由的故事:非洲的回憶》。60年代中期,長篇小說《夜深沉》(1965)和《該島今日》(1966)出版。前者寫南非地下工作者艱苦卓絕的鬥爭,後者寫加勒比海島國的政治風雲變幻。

慕帕赫列列

E.EzekielMphahlele(1919~)南非共和國作家。生在南非比勒陀利亞,曾在約翰內斯堡聖彼得中學、納塔爾的阿達姆斯學院求學,獲得南非大學的文學碩士學位。由於反對南非政府對國內黑人作家的迫害,被迫於1957年流亡尼日利亞。先後擔任尼日利亞《鼓》、《黑歌手》、《今日非洲》雜誌的記者和編輯,並在伊巴丹大學、讚比亞大學、內羅畢大學和美國丹佛大學講學。1959年發表自傳性長篇小說《沿著第二條林蔭大道走去》,描寫一個青年成長的故事,抨擊南非種族隔離製度對非洲黑人的壓迫。1970年發表第二部自傳性長篇小說《漂泊的人們》,曾獲《非洲藝術》雜誌文學競賽頭等獎。他還著有短篇小說集《生者與死者》,評論文集《非洲印象》(1962),並編輯出版《當代非洲短篇小說集》(1964)和《今日非洲文學作品》(1967)等。

戈迪默

N.NadineGordimer(1923~)南非白人女作家。一生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南非,曾到各國旅行,並在美國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講授現代非洲文學。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毒蛇溫柔的聲音》(1952)曾引起重視。1953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說謊的日子》。她的作品還有短篇小說集《六英尺土地》(1956),長篇小說《陌生人的世界》(1958),短篇小說集《禮拜五的足跡》(1961),長篇小說《愛的時節》(1963),短篇小說集《不是為了出版》(1965)和長篇小說《已故的資產階級世界》(1966)、《尊貴的客人》(1974)、《自然資源保護論者》等。她以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感情變化見長,在一定程度上觸及了南非的種族歧視問題。

布魯特斯

D.DennisBrutus(1924~)南非詩人。生於南羅得西亞的索爾茲伯利,在南非從事教育工作曆時14年。因參加反對南非種族隔離運動,曾被軟禁,後被判處服苦役。1962年流亡尼日利亞。1966年移居英國,後在美國丹佛大學任教。1971年以後在美國西北大學教授非洲文學。他的早期詩歌有《寒冷》、《我們總算熬過來了》等。1963年在尼日利亞流亡時出版了詩集《警笛、鐵拳、靴子》,揭露南非社會的積弊,表達了詩人的憤怒和失望的心情。1969年發表《自南非獄中寄瑪爾紮的信和其他詩篇》,流露了他作為一個政治犯的悲苦、孤寂的情緒。他的詩歌大多描寫南非黑人的遭遇,關心在這個冷酷的世界上維護人的尊嚴。

拉·古瑪

A.AlexLaGuma(1925~)南非作家。曾因反對南非白人種族主義而被監禁,1966年流亡英國。他於1962年發表第一部中篇小說《夜遊》,後陸續發表中篇小說《三股繩》(1964)和《石頭國》(1967),它們描寫了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們,揭露南非不公正的社會。長篇小說《季末的霧中》(1972)反映60年代南非人民反對白人種族主義公開的和地下的鬥爭。

裏夫

R.RichardRive(1931~)南非作家。生長在開普敦,1949年於開普敦大學畢業。1963年出版短篇小說集《非洲人之歌》。1964年編輯出版《當代非洲散文選集》。他的長篇小說《緊急狀態》(1964)描寫沙佩維爾大屠殺和1960年的緊急狀態,具有豐富的想象和高度的藝術技巧。他是當代南非著名的短篇小說家。

富加德

A.AtholFugard(1938~)南非戲劇家。小店主家庭出身,父母均係歐洲人後裔。1962年曾幫助伊麗莎白港的一些黑人業餘演員成立巨蛇劇團,深受黑人群眾的歡迎。他的主要劇本有反映南非黑人及有色人痛苦生活的《血緣》、《沒有益處的星期五》、《鮑斯曼和列娜》等,還有描寫南非貧窮的白人的不幸遭遇的《哈羅和再見》、《在那兒生活的人們》等。1972年,他的即興劇《希茲尉·班西死了》上演。劇本通過黑人班西冒用死人的通行證以求生存的情節,譴責南非反動政權實行的"通行證法"。他的另一即興劇《島》反映南非政治犯在監獄中的生活。這兩出即興劇都得到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