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藝理論方麵,桑戈爾著有論文集《自由一集:黑人性和人道主義》(1964),闡述"黑人性"學說,介紹非洲的文學藝術。此外,還有政論集《自由二集:民族和社會主義的非洲道路》(1971)。

拉貝馬南雅拉

J.JacquesRabemananjara(1913~)馬達加斯加詩人、劇作家、社會活動家。生於馬魯安策特臘。在首府塔那那利佛求學,曾和具有民族主義傾向的《馬達加斯加青年雜誌》合作。

1939年入法國巴黎大學進修,並從事文學創作,發表詩集《黃昏進行曲》(1942)。他的詩劇《馬達加斯加的神明》(1947)是馬達加斯加島的第一部法語戲劇作品。

1946年返回當時還從屬於法國的馬達加斯加,當選為法國國民議會議員,並作為愛國組織"馬達加斯加民主革新運動"的成員,參加民族解放鬥爭。1947年被控領導反對殖民主義的起義被捕,在監獄和流放中度過將近10年,1956年獲釋。在囚禁期間完成他的主要作品自由體長詩《祖國》(1948)。其他詩集有《千年來的禮儀》(1955)、《朗巴》(1956)和《解毒劑》(1961)。他的詩歌頌人民爭取解放的光榮傳統,充滿愛國主義的激情,但帶有一些神秘色彩。他還著有政論《民族主義和馬達加斯加問題》(1958)等。

1960年馬達加斯加獨立後,他擔任行政領導工作,並繼續從事創作,發表了取材於民間傳說的劇本《諸神會宴》(1962)和十四行詩集《神意裁判》(1972)。

達迪耶

B.BernardDadi□(1916~)象牙海岸詩人、小說家、劇作家。生於阿西尼。塞內加爾威廉·蓬蒂師範學校畢業後,留在塞內加爾工作。1947年回國,參加和領導象牙海岸的反對殖民主義的鬥爭,1949年曾被判刑。在獄中著有政治詩集《昂然挺立的非洲》(1950),表現作者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他的詩集還有《時日的交替》(1956)和《五洲的人們》(1967)。

達迪耶是非洲民間故事"蜘蛛係統"的代表作家。曾於1953年根據象牙海岸民間故事整理出版《非洲的傳說》。1955年出版《黑色纏腰布》。他的自傳體小說《克蘭比埃》(1956)描寫學生時代的生活和被捕的經曆。以後陸續發表書信體小說《一個黑人在巴黎》(1959)和長篇特寫《紐約的老板》(1964)。早期的劇作有曆史劇《阿斯米安·達伊萊》。1970年發表鬧劇《托戈-格尼尼老爺》、諷刺劇《風中的聲音》和曆史劇《剛果的貝雅特裏齊》。1973年發表曆史劇《風暴島》。

烏斯曼

S.Semb□neOusmane(1923~)塞內加爾小說家。生於濟金朔爾一個沃洛夫族漁民家庭。先後做過漁夫、管子工、泥水匠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自由法國部隊"當汽車司機,參加過意大利和德國境內的戰役。1945年複員回達喀爾,幾年後去巴黎雷諾汽車廠當技工,接著又到馬賽作碼頭工人,並從事工會工作。

1956年,烏斯曼發表第一部小說《黑人碼頭工》。1957年,第二部小說《祖國,我可愛的人民》問世。1960年發表的《神的兒女》是他的代表作,描寫鐵路工人反對殖民統治的鬥爭,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非洲工人階級的成長過程,人物眾多,場麵壯闊,在非洲社會小說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烏斯曼的創作注意反映現代非洲國家的政治和社會問題。他還著有小說《公民投票》(1964)、《彙票》(1965)和《哈拉》(1973)。1958年曾訪問中國。

狄奧普

D.DavidDiop(1927~1960)塞內加爾詩人。生於法國波爾多。父親為塞內加爾人,母為喀麥隆人。曾在喀麥隆、塞內加爾、法國求學。1957至1958年,作為文學教授在達喀爾的中學任教,後在新獨立的幾內亞任教。1960年因飛機失事去世。

狄奧普是非洲戰鬥詩歌的代表作家,擅長政治詩,風格簡練犀利。早期詩作《受不了嗬,窮苦的黑人!》、《反抗暴力》等收入1948年桑戈爾編輯的《黑人和馬爾加什法語新詩選》。他生前出版的唯一詩集《槌擊集》(1956)猛烈抨擊殖民主義製度,反映非洲人民爭取自由解放的革命氣概和必勝的信念。

巴迪昂

S.SeydouBadian(1928~)馬裏小說家、劇作家。原名塞杜·巴迪昂·庫雅泰。生於巴馬科。先在國內受教育,後至法國進修,1955年獲醫學博士學位,做過醫生。馬裏獨立後,曾一度擔任行政領導工作。他的小說《暴風雨下》(1957)描寫農村中兩代人的衝突,主張青年和老年要彼此諒解,在新風俗和舊傳統之間保持平衡。他的五幕曆史劇《沙卡之死》(1961)是黑非洲第一部悲劇,宣揚了黑非洲人民隻有團結才能抵禦外侮的思想。他的政論作品《非洲領導人麵向他們的人民》(1964)獲1965年度黑非洲文學大獎。

凱南

B.BhelyQuenum(1928~)貝寧作家。生於科托努。年輕時在非洲各地旅行,後進商行工作。1948年去法國進修,1957年獲文學士學位,並在巴黎地區任教。他的處女作《無底的陷阱》(1960)寫一個貧民的悲慘經曆,描寫了貝寧地區的風土人情,作品情調低沉,滲透著宿命論思想。達荷美獨立後從事新聞工作。1962至1965年擔任巴黎《非洲生活》主編,並創辦法、英兩種語言的《現代非洲報》。這期間他的第2部長篇小說《湖之歌》(1966)獲黑非洲文學大獎。作品描繪非洲的美麗風光,穿插著神話故事,色彩明朗,富於浪漫主義情調。此外,他還著有短篇集《夏天的聯係》(1968)和長篇小說《非洲的孩子》(1970)。

奧約諾

F.FerdinandOyono(1929~)喀麥隆作家。生於恩古萊馬孔。在雅溫得上中學,1950年去法國普羅凡公立中學進修,並入巴黎大學研究法律和政治經濟學。著有三部反對殖民主義和種族歧視的小說《家僮的一生》(1956)、《老黑人和獎章》(1956)和《歐洲的道路》(1960)。《家僮的一生》是日記體小說,揭露歐洲殖民主義者的殘暴與醜惡。《老黑人和獎章》是他的代表作,寫一個黑人的兩個兒子被殖民當局征調入伍,死於戰爭;土地又被天主教會騙去;雖然得到一枚獎章,仍然遭受淩辱和鞭打,終於認清了殖民者偽善而暴虐的麵目。這部小說已被譯成多種文字。《歐洲的道路》譴責了殖民主義製度在思想意識上對非洲青年一代的腐蝕。他用現實主義手法進行創作,文字簡潔,對話生動,具有濃厚的非洲地方色彩和黑人的幽默感。

烏·塔姆西

T.TchicayaU'Tamsi(1931~)剛果詩人。原名傑拉爾-費利克斯·契卡雅。生於姆皮利。15歲時去法國上學。做過農場的雇工、看門人、搬運工等。早期詩集有《壞種》(1955)、《林火》(1957)和《昧心》(1960)。他的詩明顯受馬提尼克詩人艾梅·塞澤爾的影響,具有超現實主義的特征。比屬剛果獨立後,烏·塔姆西擔任《剛果日報》的領導工作,成為盧蒙巴的戰友。剛果的事件給他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他的悲憤、反抗的情緒在詩集《曆史概要》(1962)中流露出來。這部詩集獲1966年世界黑人藝術節詩歌大獎,桑戈爾認為他保持著"真正黑人詩歌的美德"。其他詩集有《肚子》(1964)、《音樂之門》(1970)等。

貝蒂

M.MongoBeti(1932~)喀麥隆作家。原名亞曆山大·比伊迪。生於喀麥隆南部的姆巴爾馬約。1951年於雅溫得中學畢業,曾去法國進修,獲得巴黎大學文學士學位,後在法國魯昂等地的中學任教。他的中篇小說《無恨與無愛》(1953)寫茅茅起義時期遊擊戰爭的故事。長篇小說《殘酷的城市》(1954)寫流入城市的農民的艱難處境和工人反抗資本家的故事。小說《可憐的蓬巴基督》(1956)引起了廣泛的重視,它寫一個所謂"虔誠的"白人傳教士為殖民主義效勞,受到非洲人民的抵製。小說《完成的使命》(1957)和《死裏逃生的國王》(1958)也是諷喻性的作品,批判了非洲傳統生活中一些落後的積習。1972年發表政論性的小冊子《搶劫喀麥隆》,遭到法國警察當局的查禁。他的作品還有1974年發表的長篇小說《牢記路本》和《貝爾彼杜》。《牢記路本》寫一個獻身於喀麥隆獨立運動的青年遇刺身死,作者召喚青年為民族解放事業而戰鬥。

諾康

C.CharlesNokan(1936~)象牙海岸作家。生於亞木蘇克羅。留學法國,曾在非洲存在出版社工作和凡桑納大學任教。他的處女作《黑色的太陽升起》(1962)和長篇小說《暴風》(1966)都是詩體小說,塑造了非洲革命知識分子的形象。劇作有《恰柯的苦惱》(1968)、《阿布拉哈·波庫,或一個偉大的非洲女人》(1970)、《度過深沉的黑夜,或被剝削者舉起拳頭》(1972)。此外,還有抒情詩集《奧菲莫伊莊嚴的聲音》(1970)。

席萊納

O.OliveSchreiner(1855~1920)南非女作家。生於好望角一個貧苦的德國傳教士家庭。靠自學獲得廣泛知識。年輕時曾當過保姆、家庭教師和農場管理員。1881年前往英國學醫。後來致力於文學工作。1883年,她用拉爾甫·埃翁的筆名發表帶有自傳性的長篇小說《一個非洲莊園的故事》。這部書描寫三個孩子在非洲莊園的生活,揭露宗教教義對兒童思想的束縛,抨擊社會傳統對婦女的歧視,表達了男女平等的思想。1897年發表的小說《馬紹納蘭的騎兵彼得·海爾凱特》,揭露和抨擊英國殖民軍隊對赤手空拳的南非當地居民進行的滅絕種族的殘酷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