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非洲詩人
沙比
A.Q.Ab□lQ□simash-Sh□b□(1909~1934)突尼斯詩人。生於托澤爾市郊。他的父親曾任伊斯蘭教法院法官。沙比從小受阿拉伯傳統教育,1921年入突尼斯市宰敦伊斯蘭學院,1927年入突尼斯政法學院,1930年畢業。曾參加民族解放運動。沙比受"旅美派"文學特別是紀伯倫的浪漫主義的影響,他的作品大多為牧歌式的抒情詩,洋溢著熱愛自由、追求解放的感情。他在長詩《生的意誌》中寫道:"人民一旦要求生存,命運就必須滿足他的要求。黑夜必將逝去,鐐銬一定粉碎。"這些名句曾經在阿拉伯各國傳誦一時。他的詩多用簡明的韻律,通俗、流暢。阿拉伯文學界讚譽他是"突尼斯民族之光"。沙比其他詩作還有《在愛神殿堂的祈禱》(1931)、《再生的早晨》(1933)、《巨人之歌》即《普羅米修斯在歌唱》(1933)、《致全世界的暴君》(1934)等。
馬默裏
M.MouloudMammeri(1917~)阿爾及利亞作家。生於大卡比利亞地區的陶裏爾特-米蒙,在拉巴特上中學,後至阿爾及爾、巴黎進修,獲文學士學位。1939年應征入伍,1944年參加意大利、法國、德國的戰役,然後回阿爾及利亞任教。1957年被迫逃往摩洛哥。1962年阿爾及利亞獨立後回國,在阿爾及爾大學教授文學。他是阿爾及利亞作家協會的負責人之一。他曾翻譯卡比利亞山區柏柏爾語民間詩人西·莫杭的詩集,著有劇本《焚風》和電影劇本《燃燒的村莊》等。他的長篇小說《被遺忘的山丘》(1952)、《公證人睡著了》(1955)和《鴉片和大棒》(1965),反映了阿爾及利亞曆史上3個重要階段。《被遺忘的山丘》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卡比利亞貧窮落後的農村為背景,寫在殖民主義製度下阿爾及利亞人民的悲慘生活和他們種族之間的紛爭。《公證人睡著了》反映阿爾及利亞知識分子參與民族解放鬥爭的覺醒過程。《鴉片和大棒》則直接描寫阿爾及利亞人民的武裝起義,人物眾多,場麵壯闊,表現了人民的不可抗拒的力量。
狄布
M.MohammedDib(1920~)阿爾及利亞作家。生於特萊姆森城。家境貧苦。曾做過小學教師、會計、織地毯工人、鐵路工人和新聞記者。他的長篇小說《阿爾及利亞》三部曲包括《大房子》(1952)、《火災》(1954)和《織布機》(1957),描寫城市貧民、山村雇農、產業工人的貧苦生活以及他們反對殖民主義者的英勇鬥爭,基本上概括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至1942年美軍在北非登陸這段時期阿爾及利亞的曆史。1955年發表短篇小說集《在咖啡店裏》,收入7篇作品,其中有些人物和情節同《大房子》相關聯。1959年被殖民主義者驅逐出阿爾及利亞,在法國濱海阿爾卑斯省的穆然城居留5年,曾發表小說《非洲的夏天》,反映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此外還出版詩集《守護的影子》。60年代曾試圖運用西方現代派的某些手法進行創作,小說《記得大海的人》(1962)、《在荒涼的岸邊奔走》(1964)等即有隱喻和夢幻的筆法,主題模糊,難以理解。後舍棄了這種創作方法。從70年代開始,著手創作反映當前阿爾及利亞社會的新三部曲,已發表的有《巴巴裏地區的神》(1971)和《打獵的能手》(1973),描寫阿爾及利亞獨立後發生的變化。到1977年為止,他發表了12部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3部詩集和2部兒童故事。他的作品曾6次獲獎,其中較重要的有1966年的阿爾及利亞作家協會獎和1971年的詩歌學院獎。
夏巴尼
R.RobertShaaban(1909~1962)斯瓦希裏語詩人、小說家、語言學家。生於坦桑尼亞坦噶市附近農民家庭。信奉伊斯蘭教。他創作了二十幾部作品,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和寓言,並整理了一些古代的史詩。他的代表作有《隨筆與詩歌》(1959)、詩集《非洲人之歌》(1956)以及自傳《我的生活和五十歲以後》(1961)。他以質樸簡練的筆觸,表達了對人民疾苦的關切和對祖國、對非洲的熱愛,譴責殖民主義的壓迫與欺淩,寄托了對美好社會的向往。
夏巴尼的小說影響較大的有《可信國》(1951)和《農夫烏圖波拉》(1956)。前者以象征手法描寫天國的人們對社會不合理現象的控訴,要求伸張正義和法製,借以抨擊殖民主義的殘暴統治與愚民政策;後者寫主人公與兩個女子的戀愛,反映了民族獨立運動影響下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可喜的變化。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宿命論的觀點。
莫福洛
T.ThomasMofolo(1877~1948)用索托語寫作的非洲作家。生於巴蘇陀蘭(今萊索托)。自幼受殖民主義教會學校教育,篤信基督教,曾在教會主辦的印刷所當校對。1906年在一個白人牧師的鼓勵下,寫了充滿宗教熱情的小說《東方旅行者》。1910年發表小說《皮特森村》,宣揚基督教道德觀。1911年前後寫成曆史小說《沙卡》,長期遭到教會的冷遇,直到1925年才經刪節出版。作者被認為南部非洲用民族語言創作的最優秀的作家。
阿契貝
C.ChinuaAchebe(1930~)尼日利亞作家。生於尼日利亞東部伊博族。畢業於伊巴丹大學,最初從事對外廣播工作,1966年起專事寫作。1962年開始主編《非洲作家叢書》,1971年創辦尼日利亞《奧基凱》雜誌。他的主要作品有以尼日利亞伊博族人民獨立前後的生活為題材的長篇小說《瓦解》(1958)、《動蕩》(1960)、《神箭》(1964)和《人民公仆》(1966)。《瓦解》和《神箭》寫英殖民主義入侵前後伊博族人民的生活和鬥爭。《動蕩》描寫獨立前一個頗有抱負的青年,在殖民地資本主義化的城市中的墮落。《人民公仆》嘲諷獨立後自詡人民之子和人民公仆的尼日利亞政客。他還著有詩集《當心啊,我的心靈的兄弟》(1971),短篇小說集《戰地姑娘及其他》(1971),兒童故事《契克過河》(1966)和論文集《創世日的黎明》(1975)。
索因卡
W.WoleSoyinka(1934~)尼日利亞劇作家、詩人。出生於尼日利亞西部約魯巴族一知識分子家庭。在伊巴丹大學求學時開始寫詩,後到英國利茲大學攻讀文學,畢業後在倫敦皇家宮廷劇院從事戲劇工作。1960年尼日利亞獨立後回國,開始用英語演出西非現代劇,把西方戲劇藝術和非洲傳統的音樂、舞蹈、啞劇等結合在一起。早期代表作有《沼澤地居民》(1958)、《雄獅和寶石》(1959)、《裘羅教士的磨難》(1960)等。前一出以抒情筆調傾訴沼澤地農民的苦難,後兩出是風趣幽默的諷刺喜劇。獨立後,他的創作格調日趨複雜隱晦,有些作品被西方評論家稱為貝克特式的荒誕派佳作。這個階段的作品有主題明顯、頗受歡迎的《孔其的收獲》(1965),也有表現手法荒誕費解的《路》(1965)和《瘋子和專家》(1970)。後兩部作品劇情荒誕不經,穿插一些影射時事的場麵和議論,是對當代尼日利亞社會和非洲現實的隱晦曲折的嘲諷。
恩古吉
NgugiwaThiong'o(1938~)肯尼亞小說家、劇作家。畢業於烏幹達馬凱雷雷大學和英國利茲大學。他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孩子別哭》(1964)、《一河之隔》(1965)、《一粒麥種》(1967)、《血的花瓣》(1977)和劇本《黑隱士》(1962)。《一河之隔》寫獨立前吉庫尤族兩個敵對部落的一對青年男女的戀愛悲劇。《孩子別哭》和《一粒麥種》都以肯尼亞獨立運動為背景,前者寫一個農民家庭在民族鬥爭中的悲慘遭遇,後者寫各種人物在這場鬥爭中的不同表現。《血的花瓣》是新殖民主義勢力控製下肯尼亞社會的寫照。《黑隱士》向新獨立的東非國家知識分子提出了新課題:是繼續隱居、脫離群眾,還是克服種族矛盾、宗教矛盾等阻礙,團結群眾,投身於國家的建設。
沙卡
Chaka19世紀初非洲祖魯族著名的酋長和軍事領袖,曾在南部非洲今南非共和國納塔爾境內建立王國,其軍事才能和英勇戰績為黑非洲人民所傳頌,成為許多非洲作家創作中謳歌的英雄人物。迄今為止以他為主人公的文藝作品不下幾十種,著名的有萊索托托馬斯·莫福洛的長篇小說《沙卡》,塞內加爾萊·桑戈爾的長詩《沙卡》,馬裏塞杜·巴迪昂的劇本《沙卡之死》,幾內亞尼亞奈的劇本《沙卡》以及祖魯族詩人維拉卡澤、作家德赫洛莫兄弟分別寫成的同名詩篇、劇本和曆史小說。
桑戈爾
L.S.L□opoldS□darSenghor(1906~)塞內加爾詩人、文藝理論家、政治家。生於達喀爾南部若亞爾鎮一商人家庭。在達喀爾上中學。1933年在巴黎大學取得教師的資格,1934年獲文學士學位。1935年後在法國任中學教師。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應征入伍,1940年6月在前線被德軍俘虜。1944年獲釋,回到巴黎繼續教學,同時參加政治活動。1945年為立憲會議議員,1960年當選為塞內加爾共和國總統。他在組織黑非洲的民族解放運動方麵起過顯著的作用。1980年底辭去總統職務,專心從事文學創作。
1934年,桑戈爾和圭亞那的萊昂·達馬和馬提尼克的艾梅·塞澤爾在巴黎創辦《黑人大學生》雜誌,提倡"黑人性"文藝。1948年,編輯出版《黑人和馬爾加什法語新詩選》。他的詩集有《陰影之歌》(1945)、《黑色的祭品》(1948)、《埃塞俄比亞詩集》(1956)、《夜歌集》(1961)和《熱帶雨季的信劄》(1972)。他的詩繼承非洲古老的文化傳統,富於哲理性,內容大多描寫非洲淳樸的人情風俗,歌頌非洲的曆史傳統和英雄人物,表現了對祖國的熱愛與對殖民主義製度的揭露和批判,呼籲非洲人民為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而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