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類小令

十六字令

一(韻)

+│--││--(韻)

例一

歸,

獵獵熏風卷繡旗。

欄教住,重舉送行杯。

--宋張孝祥

例二

眠,

月影穿窗白玉錢。

無人弄,移過枕函邊。

--元周晴川

(1)本調又名《歸字謠》、《蒼梧謠》。起於唐代。十六字,三平韻。

(2)此類小令,字數有限,填寫時頭緒要單一,語言要精練,在短小的篇幅中方求意思完整。如例一為作者《十六字令送劉郎》三首之一。句首"歸"字點題,次句寫送行的季節和氣氛,三、四兩句表現主人殷勤送別之意,前呼後應,一氣嗬成。

例二次句把穿窗的月影比作一個個白玉製的錢,形象生動。全詞表現出夜深人靜,作者欹側床邊,欣賞月光的一種生活情趣。

憶江南

-+|(句)+||--(韻)

+|+--||(句)+-+||--(韻)

+||--(韻)

--唐劉禹錫(和樂天春詞)

(1)據唐段安節《樂南雜錄》雲,此詞乃唐李德裕為亡妓謝秋娘而作,本名《謝秋娘》。後白居易有《憶江南》三首,其有一首末句雲:"能不憶江南",故名。又名《夢江南》、《望江南》。五句,二十七字,三平韻。

(2)首句為三字句,第二字雖平仄不拘,詞家多喜用仄聲,如李煜作"多少恨",皇甫鬆作"蘭燼落",溫庭筠作"梳洗罷",吳文英作"三月暮"等,可為參考。三、四兩句句法,與平起七律詩中的頷聯相似。作者常用對偶。

(3)例一為作者在洛陽回憶江南之作。三、四兩句抓住江南水鄉春天景色的特征來寫,表達了詩人熱愛江南的情懷。

例二題下有作者原注雲:"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三、四兩句把隨風擺動的柔柳條喻作飄起的衣袖;又把一叢叢蘭草沾著露水,比作淚水浸濕了衣巾。結句寫一女子因春天已去而發愁的樣子,可能也有所寄托。

漁父

+|--||-(韻)+-+||--(韻)

-||(句)|--(韻)+-+||--(韻)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唐張誌和

(1)單調,五句,二十七字,四平韻,與雙調、五十字、葉仄韻的《漁歌子》無關,萬樹《詞律》和龍榆生《唐宋詞格律》等書把兩者混為一談,應予糾正。

(2)例詞為作者《漁父》五首之一,寫於中唐時期,故七言詩的痕跡依稀可見。此詞寫法上的特點是淡中見濃,詩中有畫。它攝取了江南水鄉春汛時期漁父捕魚的一個鏡頭:斜風細雨,茫茫蒼蒼,湖邊坐著一個頭帶箬笠,身穿蓑衣的漁翁,悠閑自得地在垂釣(作者號煙波釣徒,實際上是作者的自我寫照)。這幅"水墨畫"本來是夠美的了,但作者還要來個棉上添花,根據不同的對象分別用"白""青""綠"等色彩,象畫家點苔似地加以點染,而"桃花""鱖魚"雖未言明,那種"粉紅""青黃"(鱖魚青黃色,背部呈現不規則的黑斑紋)等色彩也是不講自明的。這樣,就把人物形象同景色配搭得更好,一幅淡中見濃,形象鮮明的煙波垂釣圖就突現在讀者眼前了。無怪這首小詞成為膾炙人口的佳作。

搗練子

-||(句)|--(韻)+|--+|-(韻)

+|+--||(句)+-+||(韻)

例一

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

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

--南唐李煜

例二

砧麵瑩,杵聲齊,搗就征衣淚黑題。

寄到玉關應萬裏,成人猶在玉關西。

--宋賀鑄

(1)又名《深院月》,原詠搗練而得名,用於婦女懷念怔人。二十七字,三平韻。

(2)首為三字對句,句法均為上二下一。

(3)"寒砧",由寒風傳來的砧杵相擊聲。砧是搗衣石,杵是棒槌。古代婦女每至九月便準備寒衣,先用杵在砧上把布帛敲平,然後縫製,這種搗衣聲最能勾起少婦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例一就表示這種思念,但作者不用一字明寫離愁,而是用清淒的氣氛來烘托這種愁悶,手法是相當高明的。

例二為同一題材的作品。寫法上與例一有區別,李詞偏虛,賀詞重實,作者從搗衣、淚水和著墨水寫信(淚墨題),把征衣寄到玉關等活動中來體現少婦對征人的懷念。到玉關已經萬裏之遙,而防守邊疆的軍士更在玉關的西麵,則少婦的辛酸可以想見了,這是進一層的寫法,與歐陽修的"行人更在青山外"句(《踏莎行》)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能作者即從歐句悟出。以閨中少婦思念塞上征人為主題的作品,在盛唐詩中頗多,詞裏是很少見的。

江南春

-||(句)|--(韻)

---||(句)-||--(韻)

---|--|(句)-|---|-(韻)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運,斜日杏花飛。

江南春盡離腸斷,(上艸下頻)滿汀州人未歸。

--宋寇準

(1)單調小令,為北宋寇準所創,六旬,三十字,三平韻。

(2)首為三字對句,句法都是上一下二。第三、四兩句為上二下三之五字對句。五、六兩句的平仄要求較一般七字句為嚴。

(3)寇準這首詞借暮春的景色來抒發離別之情,"芳草遠""杏花飛""(上艸下頻)滿汀洲"都是景中寓情語。

如夢令

+│+--│(韻)+│+--│(韻)

+││--(句)+│+--│(韻)

-│(韻)-│(迭)+│+--│(韻)

例一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鸞歌風。

長記別伊時,和淚出門相送。

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

--後唐李存勖

例二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如否?應是綠肥紅瘦。

--宋李清照

(1)又名《憶仙姿》,本五代時後唐莊宗(李存勖)創製,後蘇軾因莊宗詞中有如夢如夢迭句,故改現名。七句,三十三字,五仄韻,一迭韻。

(2)句子以六言為主,一、二兩句間有用對偶者。如"鶯嘴啄花紅(左氵右上亞去下橫下田),燕尾剪波綠皺"(秦觀)。一、三、五平仄相對,尤覺工致。第五、六句為兩字迭句。

(3)據劉義慶《幽明錄》載: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剡縣人劉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藥,遇二仙女,"姿質妙絕",被邀至家,留住半載,因思歸甚苦,二女乃"集會奏樂"送別。及還鄉,子孫已曆七世。例一即以此神話故事為題材而寫成,在寫法上並不突出,惟末尾三句,用"殘月"、"落花"和"曉霧"等眼前景物來渲染同仙女分別時的氣氛,迷離惝恍,仿佛夢中,能抓住神話的特色。

例二為李清照名作之一,寫得非常出色。清早醒來,回想起昨夜醉夢中聽到稀疏的雨點和急驟的風聲,猛然想起簾外的海棠,快問怎樣了,不懂事的侍兒隨口回答海棠還是老樣子,其實主人早已心中有數了,所以馬上提出反問"知道嗎?知道嗎?怕是葉茂而花殘了"。簡短的回答,使全詞由平凡而轉入突兀,生動而含蓄地反映了主人的惜花心情。迭用"知否"是為了加強語氣。全詞首尾呼應,淡中見濃。"綠肥紅瘦",兩相比較,從色彩到形象,都是異常鮮明的。

此調短小明快,倘能截取生活中的一個片段,善加表現,便能情趣橫生,例二可以為證。

長明思

++-(韻)++-(迭)

+│--+│-(韻)+-+│-(韻)

++-(韻)++-(迭)

+│--+│-(韻)+-+│-(韻)

例一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白居易

例二

村姑兒,紅袖衣,

初發黃梅插稻時,雙雙女伴隨。

長歌詩,短歌詩,

歌裏真情恨別離,休言伊不知。

--宋蔡伸

(1)本調八句,三十六字,屬雙調中之最短者。前後片各三平韻,一迭韻。

(2)前後片之首起兩個三字句可以都是迭句,可以不用迭句,也可迭與不迭兼用。句法或上一下二,或上二下一,也較自由。第三句為仄起之七字句,第五句為平起之五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