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人常常以思念愛人為主題填此調,所以詞牌名稱與內容的一致,為本調的重要特點。例一寫一女子月夜倚樓思念愛人所流露的憂愁。"吳山點點愁",用擬人手法,更增加了藝術表現力。

例二也是表現同一主題的,但用的農村題材,寫一個農村姑娘在秧田插秧時哼著懷念對方的長短歌曲,很快被她那同病相憐的女伴領會了。含而不露,意在言外。

相見歡

+-+│--(平韻)│--(葉平)

+│+--││--(葉平)

++│(仄韻)+-│(葉仄)│--(歸平韻)

+│+--││--(葉平)

例一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李煜

例二

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

萬裏夕陽垂地,大江流。

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

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

--宋朱敦儒

(1)此調七句,三十六字,平仄韻錯葉。李煜填此詞,有"獨上西樓"、"月如鉤"等句,故又名《上西樓》、《秋夜月》。宋人名之為《烏夜啼》,而《錦堂春》亦名《烏夜啼》,不可混淆。

(2)上片三平韻,下片起二句接葉仄韻,第三、四句仍葉平韻。兩九字句一說以上二下七為宜。萬氏詞律謂語氣可於第四字處略斷。亦有在六字處斷句者,見例二。

(3)本調以李煜這首最著名,他不借外物,直接用"剪不斷,理還亂"來喻"離愁",很覺新穎別致,可謂神來之筆。但今天填此詞,不必限於描寫離愁別恨。例二朱詞借秋風之悲涼,哀中原之沉淪,摹仿李詞而化用之,自出新意,這是學習前人的範例之一。時至今日,我們在詩詞創作中更應該發揚這種既善於繼承,又善於創新的精神。

生查子

+-+│-(句)+│--│(韻)

+││--(句)+│--│(韻)

+-+│-(句)+│--(韻)

+││--(句)+│--(韻)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宋歐陽修(元夕)

(1)來自唐教坊曲,雙調四十字,八句,前後片各兩仄韻。

(2)此詞實由兩首五言仄韻合成。但平仄各家出入頗大,其中歐詞首句用拗句句法,音節較委婉,采以為例。

(3)例詞是歐陽修名作之一。前片寫主人公回憶去年元夜和情人的約會;後片寫今年景色依舊,卻已物是人非,觸景生情,淚濕春衫。前後片對比強烈,語言明快,開門見山,頗帶民歌色彩。

昭君怨

+│+-+│(仄韻)+│+-+│(葉仄)

+││--(轉平韻)│--(葉平)

+│+-+│(仄韻)+│+-+│(葉仄)

+││--(轉平韻)│--(葉平)

例一

誰作桓伊三弄,驚破綠窗幽夢。

新月與愁煙,滿江夭。

欲去又還不去,明日落花飛絮。

飛絮送行舟,水東流。

--宋蘇軾

例二

午夢扁舟花底,香滿西湖煙水。

急雨打逢聲,夢初醒。

卻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還聚。

聚作水銀窩,瀉清波。

--宋楊萬裏(荷雨)

(1)本調八句,四十字,押韻兩仄兩平遞轉,上下片同。

(2)一、二兩句中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通用,第三句為仄起的五言平韻句,第四句句式上一下二或下二上一,均可。

(3)所填內容比較廣泛,抒情、寫景、狀物均可。例一係作者送別之作。作者詞風不同於柳永、秦觀,不作兒女態,但不等於說詞中無借別之意,不過說法不同而已。前片桓伊三弄指笛聲,它把客人的幽夢驚破了。急忙起看外麵,但見天上掛著新月,江上煙霧彌漫,暗示著客人行將遠去。後片開頭來一個轉折,想去卻又不去,表示留戀之意,但畢竟還得去啊!不是嗎?在落花飛絮的季節(暮春)裏送客人乘船東去了。用落花飛絮作映襯是用的比興手法。

例二為楊萬裏之荷雨。作者善於捕捉形象,把雨中跳動在荷葉上的水珠描寫得栩栩如生,極富生活情趣。填此調者不妨選取眼前題材寫點小品。

點絳唇

+│--(句)+-+│--│(韻)

│--│(韻)+│--│(韻)

例一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有人來,襪鏟金釵溜,和羞走。

倚問回首,卻把青梅嗅。

--李清照

例二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

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去。

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

--宋薑夔

(1)本調又名《南浦月》、《點櫻桃》、四十一字、九句,前片三仄韻,後片四仄韻。

(2)例一為李易安早年作品,寫一個少女的天真活潑(實際上是作者自畫像)。在蕩罷秋千之後,她疲乏得連手也懶得洗。時屆初夏,一陣薄汗把內衣也濕透了。換頭語出新意,當她一眼看到有人來了(認出是自己的未婚夫),連鞋子都顧不上穿,頭上的金釵也冷不防脫落了,靦腆地奔進屋子。然後靠著門,回頭偷看,卻又裝著嗅手裏的青梅似的。作者把這位少女天真無邪的心理活動如愛動、嬌懶、機靈、害羞、多情等特點在一刹那中和盤托出,既大膽,又巧妙,使人直覺得這位少女憨厚可愛。作者的確不愧為心理描寫的能手。

例二借江南煙雨景色寄托情思。"燕雁"、"數峰"兩句皆用擬人化手法,北來的大雁"無心"在太湖西邊停留,它們已經隨著行雲飛向南方,隻有幾座山峰,在瀟瀟暮雨中商量如何度過黃昏。前者"無心",後者"有情",兩相地照,益見後者況味。寫的是物,指的是人。後片"第四橋邊"兩句,作者向往著唐末詩人陸龜蒙(號天隨子)隱居吳江,常泛舟太湖的舉動。可現在又怎樣呢?"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凋殘的柳條,在凜冽的寒風裏翻舞著,一片蕭條景色。通篇不發議論,而吊古傷今之意自在其中。"數峰"兩句,托物寄意,一向被稱為名句。

《白雨齋詞話》評為"無窮哀感,隻在虛處"。這個評論是切合實際的。

浣溪沙(附《攤破浣溪沙》)

+│+-+│-(韻)+-+││--(韻)

+-+││--(韻)

+│+--││(句)+-+││--(韻)

+-+││--(韻)

例一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合,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宋晏綜

例二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

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寶簾閑掛小銀鉤。

--宋秦觀

攤破浣溪沙

││--││-(韻)--││--(韻)

-│--│-│(句)│--(韻)

菡苕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

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幹。

--南唐李(左王右景)

(1)《浣溪沙》,四十二字,六句,上片三平韻,下片兩平韻,過片兩句需對仗。《攤破浣溪沙》係《浣溪沙》變體,破其結句為兩句,增七字為十字,名《攤破浣溪沙》,一名《山花子》。

(2)此調從七言詩變來,第一、二句,即為七言仄起絕句之首二句。《浣溪沙》隻三句,其第三句,同平起平收之七言講議句。後片首二句以用對仗為宜。若為《攤破浣溪沙》(見例詞),則在"韶光憔翠不堪看"七字前加"還與"二字,中間嵌一"共"字,然後破成兩句,第三句便與仄起七絕詩之第三句(拗句)相同,而第四句成了三字句,句法為上一下二。後片首二句句法,同仄起七律之項聯,第三句同仄起七絕之第三句(非拗句),第四句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