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填詞指要[上卷](2)(3 / 3)

這首詞用的是白描手法,它不靠綺麗(左禾右農)豔的詞藻,而是靠細膩的心理描寫來表現思婦的愁悶,後片以景寓情,饒有餘味。

眼兒媚

-│--│--(韻)+││--(韻)

+-+│(句)+-+│(句)+│--(韻)

+-+│--│(句)+││--(韻)

+-+│(句)+-+│(句)+│--(韻)

楊柳絲絲弄輕柔,煙縷織成愁。

海棠未雨,梨花先雷,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難重省,歸夢繞秦樓。

相思隻在,丁香枝上,頭蔻梢頭。

--宋王(上雨下方)

(1)又名《秋波媚》。四十八字,十句,前片三平韻,後片兩平韻。

(2)第三、四句為四字對句。

(3)例詞係寄托相思之詞。前片用絲絲楊柳,未經雨的海棠和開得象白雪一般的梨花來表現仲春的景色,隱寓感慨,歎春天隻剩下一半,由此而勾起回憶。後片寫當年秦樓之歡雖已過去,卻放不下來。自己的相思都集中在那位少女身上。9丁香,豆蔻,均植物名,前者喻愛情,後者喻處女。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這首小詩,寫得明快,幹淨利落,景中寓情,麗人思索。

酒泉子

-│--(句)+│+--││(句)

+-+││--(平韻)+││--(葉平)

+-+│--│(仄韻)+│+--││(葉仄)

+-+││--(換平韻)+││--(葉平)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

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麵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

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宋潘閬(憶餘杭)

(1)又名《憶餘杭》。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以平韻為主,間入仄韻。八句,四十九字,前片兩平韻,後片兩仄韻,兩平韻。

(2)例詞憶寫錢塘江潮水的洶湧氣勢。當潮水來時,簡直懷疑大海裏的水都空了。那潮水的轟隆聲猶如萬麵鼓響。後片寫弄潮兒的精湛技藝,他們能在潮頭上立泳而使手中的紅旗不濕。作者在這首小詞裏能抓住觀潮的最精彩場麵加以描寫,所以雖然篇幅短小,卻能給人以生動、完整的印象。

柳梢青

+∣--(韻)+-+∣(句)+∣--(韻)

+∣--(句)+-+∣(句)+∣--(韻)

+-+∣--(韻)++∣(豆)--∣-(韻)

+∣--(句)+-+∣(句)∣∣--(韻)

白玉枝頭,忽看蓓蕾,金栗珠垂。

半顆安榴,一枝(左禾右農)杏,五色薔薇。

何須羯鼓聲催,銀(左钅右工)裏、春工四時。

卻笑燈蛾,學他蝴蝶,照影頻飛。

--宋張林(燈花)

(1)本調十句,四十九字,前後片各三平韻。

(2)第四、五句為四字對句。後片三、四句亦有用對者。

(3)例詞以燈花為題,前片用各種花來作比喻:白玉枝頭,先把燈花草比作白玉做成的樹枝,言在枝上忽然看到花骨朵兒(蓓蕾)。那燈花結的蕊,象一束下垂的桂花(金粟),又仿佛半顆石榴子(安榴即安石榴,以產於西域安石國而得名);再看,燈蕊越結越大,成了一枝(左禾右農)豔的杏花,或者帶有各種色彩的薔薇。後片好發奇想,反問何必靠人力用擊鼓(據《羯鼓錄》,其狀"如漆桶,下以小牙床承之,擊用兩杖",其聲促急。南北朝時經西域傳入內地,盛於唐玄宗時)聲來催花開放,在這油盞(銀(左钅右工))裏燈芯草由結蕊到開花,由開而謝,就有四時交替吆。隻笑那飛蛾,學著蝴蝶,在燈花周圍撲個不停呢。作者在這首詞裏用很小的題材,能寫出那幺多的內容,不能不佩服他構思的新穎和想象力的豐富。

西江月

+∣+-+∣(句)+-+∣--(平韻)

+-+∣∣--(葉平)+∣+-+∣(葉仄)

+∣+-+∣(句)+-+∣--(平韻)

+-+∣∣--(葉平)+∣+-+∣(葉仄)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辛棄疾(夜行黃沙道中)

(1)本調五十字,八句,前後片各兩平韻,結句各葉一仄韻,例須同部,見本書附錄詞韻。

(2)起二句為六字對,亦有不對偶者,以對偶為佳。第四句六字,換用詞部仄葉。後片字句句法,均同前片。

(3)例詞為辛詞名作之一。這是一首以農村為題材的詞,時令在炎夏的夜裏。那時作者退隱在江西上饒帶湖,風景幽美的黃沙道就在附近。因為是一首小詞,所以選用了一晴一雨兩個小場景。前片寫晴,開頭兩句是對仗,上句寫樹上的烏鵲因月光明亮而驚飛不定,從這一枝跳到另一枝。有一種意見把"別"解作動詞,說"別枝"是離開枝頭之意,這種說法似欠通順,且與下句的"半夜"不成對,不可取。下句說蟬在清風吹拂的半夜還在鳴叫(說明天氣炎熱)。不過,天氣雖熱,卻是風調雨順,"稻花香裏說豐年"表明,稻子正揚花,一片芳香,豐收在望,詞人內心異常高興,而要稱讚一番。但是,詞人在這句後麵緊跟一句"聽取蛙聲一片",借一片蛙鼓之聲來歌唱豐年,進一步表達了人們心頭的喜悅。這種寫法,即所謂側麵烘托,比直來直去的效果自然要好得多。後片寫雨。夏夜的雨不同於"隨風潛入夜"的綿綿春雨,而是變化倏忽,來去無定的陣雨。剛才不是明月在天,樹梢鳴蟬嗎?一會兒,天空被烏雲遮蔽,天邊隻剩下七八個星星了,大有山雨欲來之意。果然,在山前,已經淅淅瀝瀝地飄下了"兩三點雨"。這時,詞人當然不能再象原來那樣從從容容,而要趕快找個地方避雨了。他自然想起了過去附近土地廟樹林旁邊有爿茅店,於是他急急忙忙地跑過小溪的橋,再拐個彎,抬頭一看,那爿茅店忽然在"社林邊"出現了。

這首詞總共不過五十個字,但內涵卻很豐富,前片表現那種豐收的喜悅,後片寫茅店的突現眼前,無不生動靈活,躍然紙上,真可說達到了聲情並茂的境地。寫作上的這些特點,需要仔細玩味,深入體會。

南歌子

∣∣--∣(句)--∣∣-(韻)

+-+∣∣--(韻)+∣+-+∣∣--(韻)

∣∣--∣(句)--∣∣-(韻)

+-+∣∣--(韻)+∣+∣∣--(韻)

鳳髻金泥帶,龍紋玉掌梳。走來窗下笑相扶,愛道"畫眉深淺入時無"。

弄筆偎人久,描花試手初。等閑妨了繡功夫。笑問:"雙鴛鴦字怎生書?"

--歐陽修

(1)本調又名《南柯子》,五十二字,八句,前後片各三平韻。

(2)起為五言對句,末句為九字句,萬樹《詞律》稱句法可上六下三,亦可上四下五。

(3)例詞刻畫一個女郎的外型美和內心美。開頭兩句一寫用泥金帶子束起來的鳳髻,一寫頭發上插著龍紋玉掌形的梳子,這是寫女郎的頭飾,由頭飾之美而想見其容貌之美。因為是一闋小詞,不容許用鋪敘手法,所以三四兩句即轉而寫女郎的心理活動,愛問自己的眉毛是否畫得時髦。"畫眉"句出自唐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詩,可能暗示這個女郎還是新娘。後片"弄筆"兩句寫女郎提筆欲書的情態,她考慮良久,卻不曉得到底怎幺寫,又怕耽誤了繡花功夫,於是便笑著問周圍的人,"雙鴛鴦字怎生書"?刻畫人物相當生動,使用的語言很優美,從外貌到內心都切合一個年青女子的特征,雖說它是豔詞,卻無輕佻之感。末句一作"笑問鴛鴦兩字怎生書"。

醉花陰

+∣+--∣∣(韻)+∣--∣(韻)

+∣∣--(句)

+∣--(句)+∣--∣(韻)

+-+∣--∣(韻)+∣--∣(韻)

+∣∣--(句)

+∣--(句)+∣--∣(韻)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噴金獸。

佳節又重陽,

寶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重九)

(1)本調五十二字,十句,前後片各三仄韻。

(2)後片次句五字,句法為上一下四,第一字應仄。但詞家多作上二下三,在此情況下,第一字可平。

(3)此詞為李清照代表作之一,"莫道"三句,久為膾炙人口之名句。作者不正麵抒寫與其夫別離之愁情,卻借物喻人,移情於物,從藝術構思到語言,予人以奇妙之感。作者塑造的形象雖不適用於今天,但其精湛的藝術技巧卻值得學習。據伊士珍《琅(左女右皿中一下哀去亠)記》載:李清照曾以此詞寄給她的丈夫趙明誠。明誠讚歎,自愧不如,又很想超過她,於是謝絕賓客,廢寢忘食達三個晝夜,填詞五十闋,把李詞混在其中,請友人陸德夫品評。"德夫玩之再三,曰:'隻三句絕佳。'明誠潔之。答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易安作也。"從這裏也可看出前人對李作評價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