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二又是一番風光。作者擅長用詩寫小品,詞也有這種特色。《昭君怨》寫荷雨,這首寫月色,但不平鋪直敘,而是一放一收,層層深入地寫,最後還是意在言外,啟發讀者自己去想象:現在還不是秋夜月色最美的時候,要看最美的月色,等十五、十六夜裏吧!這各寫法顯得新鮮,活潑,具有鮮明的個性。我們學填詞也要持學前人又不拘泥於前人的態度。後片首句第七字向用平聲,楊詞用仄,不可從。又此詞末句"看十五十六","五"是上聲字用作平聲字,這在宋人詞裏是常有的。
謁金門
-+│(韻)+││--│(韻)
+│+--││(韻)+--││(韻)
+│+-+│(韻)+│+--│(韻)
+│+--││(韻)│--││(韻)
例
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
閑引鴛鴦香徑裏,手(左扌右妥)紅杏蕊。
鬥鴨闌幹獨倚,碧玉搔頭斜墜。
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喜鵲。
--南唐馮延巳
例二
花似匝,雨點翠娥愁壓。
人又不來春且恰,誰留春一霎。
消盡水沈金鴨,寫盡杏箋紅蠟。
可奈薄情如此黠,寄書渾不答。
--宋李從周
(1)本調四十五字,八句,前後片各四仄韻。
(2)例一馮詞寫一貴族女子整天盼著遠人歸來的那種百無聊賴的情態,內容一般,無足稱道。唯首起兩句恰似清水芙蓉,不事雕琢,自然天成。仿佛在沉悶的空氣中突然吹來一陣涼風,渾身感到舒暢。據馬令《南唐書》記載,南唐中主李(左王右景)曾笑問馮延巳:"'吹縐一池春水',幹卿何事?"馮回答道:"未如陛下'小樓吹徹玉笙寒'!"這樣,"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便傳開了。按此調詞家每喜用入聲韻,首二句不但有韻,且長短相接,讀之鏗鏘有力。如"空想憶,無計得傳消息。"(韋莊)"愁脈脈,目斷江南江北。"(南宋陳克)"山銜日,淚灑西風獨立。"(南宋曾揆)"水天碧,染就一江秋色。"(南宋周密)節奏感均較強,同格律配製不無關係,填此詞者宜加注意。
例二是一首抱怨對方薄情的詞,基本上押的是險韻,卻押得非常自然,這在押韻方麵值得參考。
憶秦娥
-+│(韻)+-+│--│(韻)
--│(迭)+-+│(句)│--│(韻)
+-+│--│(韻)+-+│--│(韻)
--│(迭)+-+│(句)│--│(韻)
例一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李白
例二
燒燈節,朝京道上風和雪。
風和雪,江山如舊,朝京人絕。
百年短短興亡別,與君猶對當時月。
當時月,照人燭淚,照人梅發。
--宋劉辰翁
(1)本調又名《秦樓月》。四十六字,十句,前後片各三仄韻,一迭韻,各用入聲韻。也有變格葉平韻者,韻味頓失,不可從。
(2)例一想傳也是李白所作,其主要內容是寫一個女子對愛人的懷念。前征說秦娥被嗚咽的簫聲喚醒,隻見秦樓外麵一片月光,不勝淒涼寂寞。在月光的映照下,看到那一年一度的青青柳色,不禁想起了和愛人在灞陵(在長安東,唐朝人多在這裏折柳贈別)分別時的情景。用景色來襯托人物的思想感情,非常成功。換頭兩句,時間上由夜裏移至白天,一指長安重陽節(清秋節即九月九日重陽節)人們登樂遊原(地勢較高,長安名勝區)的勢鬧場麵,一寫主人公遠望鹹陽古道(在長安西北,是去西北經商或從軍的必經之地),親人杳無音信。這是用對比手法進而突出女子的寂寞心睛。由"音塵絕"過渡到結尾兩句:"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在蕭瑟的西風裏,夕陽的餘輝下照著漢家帝王的陵墓,在和親人音訊斷絕時,再看到這些,說明在寂寞的心情中又增加了悲涼的氣氛,同時,這兩句還向讀者展示了一幅吊古傷時的場景,漢代盛世已成過去,留下的不過是"西風殘照"中的漢家陵闕,供後人憑吊而已。這樣,詞的主題實際上已突破了原先的離情別緒了。王國維認為太白這兩句詞"純以氣象勝"(《人間詞話》)。在悲涼之中顯示出雄渾,筆法的老練,境界的開闊,的確是不尋常的。
例二寫於南宋滅亡之際,作者係愛國詞人,棖觸尤多。詞中用對比方法來寫亡國之恨,如"江出如舊,朝京人絕","當時月,照人燭淚(把淚水比作蠟燭流下的燭膏),照人梅發(花白頭發)",創痛極深。
清平樂
+-+│(仄韻)+│--│(葉仄)
+│+--││(葉仄)+│+│(葉仄)
+-+│--(換平韻)+-+│--(葉平)
+│+-+│(句)+-+│--(葉平)
例一
春歸何處?寂寞行無路。
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左足右從)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
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黃庭堅
例二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辛棄疾(村居)
(1)本調又名《憶蘿月》、《醉東風》。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韻,後片三平韻。
(2)例一是一首惋惜春天歸去的詞。但寫得相當含蓄。前片首句用擬人化的筆法設問:"春歸何處?"接著似答非答:"寂寞行無路。"三、四兩句翻進一層,說倘有誰知"春去處",就請把她叫來同住。後片承前,仍以問句開頭,說春天一去無蹤,究竟有誰知道她的去處呢?隻有問那鳴於春夏之間的黃鶯了。但是,黃鶯叫得再清脆婉囀也無人領會,隻好迎著風飛過凋謝的薔薇花去了。作品通過黃鸝和薔微的形象暗指春天的去處,表示詞人惋惜的心情,給讀音以想象的餘地,寫法頗有清新之處。更重要的是,作者為蘇門四學士之一,他在政治上與蘇軾共進退,迭遭貶謫,不得重用,此詞後片第三句的語氣特重,很可能是為自己的坎坷生涯鳴不平的,但又不露痕跡,這是作者的高明處。
例二描寫農村景象的一個側麵,非常自然,生動。前片從低小的"茅簷"、"青青溪上草"寫起。三四句由物轉到人,說田間翁媼用吳音交談的柔美。後片由翁媼轉而寫三個孩子的三種動作:大兒在溪東"鋤豆",中兒"正織雞籠"。最是小兒有意思,橫躺在溪邊剝蓮蓬呢。無賴本屬貶義詞,這裏用作形容小兒,前加"最喜"兩字,便知是作者打趣,可當作頑皮,好玩講,這種詞語色彩的改變也是修辭的一種手法。
阮郎歸
+--││--(韻)--+│-(韻)
+--││--(韻)+-+│-(韻)
-││(句)│--(韻)+-+│-(韻)
+-+││--(韻)+-+│-(韻)
例
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花露重,草煙低,人家簾幕垂。
秋千慵困解羅衣,畫堂雙燕棲。
--歐陽修
(1)本調名用劉晨、阮肇故事(詳見《如夢令》)。四十七字,九句,前後片各四平韻。
(2)例詞為遊春之詞。前片寫時屆寒食清明,正是南園踏青(郊遊)之時,在日暖風和之中,一片人喧馬嘶之聲。青梅長得才象豆子那幺大小,細長的柳葉仿佛美人畫的眉毛似的。後片寫花朵上淋著很多露水,淺草上罩著薄薄的霧氣,大家正掛著簾子和帷幕。(那個女子)蕩過秋千後正困倦地解開羅衫,成雙的燕子棲息在畫堂裏。後片在寫法上似嫌平直,不如前片生趣盎然。
桃花源憶故人
+-+│--│(韻)││+--│(韻)
+│+--│(韻)+│--│(韻)
+-+│--│(韻)+│+--│(韻)
+│+--│(韻)+│--│(韻)
例一
玉樓深鎖多情種,清夜悠悠誰共!
羞見枕衾鴛風,悶則和衣擁。
無端畫角嚴城動,驚破一番新夢。
窗外月華霜重,聽徹梅花弄。
--秦觀(冬夜)
(1)一名《虞美人影》,四十八字,八句,前後片各四仄韻。
(2)例詞寫一女子冬天夜裏在閨房裏想念愛人的心情。前片先寫玉樓上居住著一位多情的少女,在那冷冷清清的夜裏和誰作伴?一眼看到那枕衾上繡著的一對對鴛鴦、鳳凰,真是自愧不如,一腔愁悶,無法排遣,隻能和著衣服,擁起被子睡覺。後片寫那吹個不停的畫角聲,震動著全城,把自己從好夢中驚醒了。隻見窗外月明如晝,繁霜滿地,遠處送來《梅花三弄》的樂曲聲,叫你聽個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