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填詞指要[上卷](2)(1 / 3)

--宋朱淑貞

(1)又名《減蘭》。係就《木蘭花》一、三、五、七句各減三字而成,四十四字,八句,前後片各二句仄韻轉二句平韻。

(2)例詞係作者懷念意中人之作。首兩句修辭頗少見,十一字中有五個"獨"字,突出地反映了作者思想、行動的孤單,而懷人之情,不講自明。二四兩句,寫立在那裏,黯然神傷,更禁不起輕寒天氣的惹逗(著摸)。後片情緒更為低沉,前兩句說,自己的容妝已被眼淚衝去一半,又有誰看見呢?又愁又病,徹夜未眠,所以說,剔盡寒燈,好夢不成,其感傷如此,與她一生對婚姻不滿有關。

采桑子

+-+│--│(句)+│--(韻)

+│--(韻)+│--+│-(韻)

+-+│--│(句)+│--(韻)

+│--(韻)+│--+│-(韻)

例一

群芳過後西湖好,狼藉殘紅。

飛絮(左氵右蒙)(左氵右蒙),垂柳闌幹盡日風。

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

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歐陽修

例二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

南北東西,隻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

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宋呂本中(別情)

(1)本調又名《醜奴兒》、《羅敷媚》,為唐教坊大曲。四十四字,八句,前後片各三平韻。也有二三句為迭句迭韻者,見例二。

(2)例一歐詞以平見勝,間有佳句,"雙燕"句化用杜詩"微雨燕雙飛"句,詞中有畫。詞中的西湖指穎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陽縣西北,宋代是名勝區。例二呂詞從"不似""卻似"正反兩麵借月抒別離之情,構思新巧,含意深刻。填詞難以平易見勝,倘能在結構上、語言上別開生麵,自然更好。

巫山一段雲

+│--│(句)--+│-(韻)

+-+││--(韻)+││--(韻)

+│--│(句)--+│-(韻)

+-+││--(韻)+││--(韻)

古廟依青嶂,行宮枕碧流。

水聲山色鎖妝樓,往事思悠悠。

雲雨朝還暮,煙花春複秋。

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

--蜀李(左王右旬)

(1)本調來自唐教坊曲,雙調四十四字,八句,前後片各三平韻。

(2)例詞以宋玉《高唐賦》和《神女賦》中記載楚王夢見巫山神女的事為引子,聯係實地觀察的景物而寫成的。前片寫神女住處(古廟)和楚王住過的雲夢台,把它安插在"青嶂"、"碧流"、"水聲山色"之中,再用了"依"、"枕"、"鎖"等動詞,顯示了"神女峰"恣態的優美和所處地勢的高險。末句"往事思悠悠",情因景生,承上啟下,引出後片對曆史的回憶。"雲雨"句,由自《高唐賦》記神女對楚王的言語:"妾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年光流逝,引人傷感,作為孤舟行客,況味可知,何堪再聽兩岸的猿聲!這是進一層的寫法。詞的前片寫得較有氣勢,開頭兩句對仗頗工穩。

卜算子

+││--(句)+│--│(韻)

+│--││-(句)+│--│(韻)

+││--(句)+│--│(韻)

+│--││-(句)+│--│(韻)

例一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彤。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蘇軾(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例二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宋王觀(送鮑浩然之浙東)

例三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

--宋陸遊(詠梅)

(1)本調盛行於北宋。因秦觀有"極目煙中百尺樓"之句,故又名《百尺樓》。四十四字,八句,前後片各兩仄韻。

(2)例一為東坡作品。作者因作詩得罪朝廷,被捕入獄,於神宗元豐三年(一О八Ο)謫居黃州,初到時住在定慧院(僧寺),這首詞即作於這個時候,前片首兩句通過"疏桐"、"缺月"、"漏斷"(夜深)、"人靜"等字眼烘托環境的冷落氣氛。三四兩句點出獨自往來的"幽人",有如忽隱忽現的孤雁一般,多幺淒涼寂寞!後片進一步借孤鴻自喻。"驚起"兩句表現驚魂不定和滿腔幽憤。"無人省(xing)",是沒人了解的意思。"揀盡"兩句則道出孤鴻在如此淒冷的環境裏是怎幺也不願棲息的,鴻雁棲息蘆塘,哪有棲宿在樹枝上的道理呢?"揀盡"的"盡"字,語氣強烈,充分體現了作者內心的苦悶彷徨和不肯隨人俯仰的政治態度。這首詠物詞把寫物和寫人融合起來,風流蘊藉,柔中有剛,頗能代表東坡詞風的一個方麵。黃庭堅讚其"語意高妙",是有道理的。

(3)例二以眼波和眉峰為山和水巧設比喻,景中寓情,形象優美。後片用擬人化手法,力勸行人快到江南趕上春天,情中有景,生動自然。全詞構思新穎,語言活潑。

例三通篇借喻。作者托物言誌,借寒梅不畏風雨的錚錚鐵骨和縱使零落成泥仍不失芳香的高尚品質來喻自己寧受排擠也不與投降派妥協的堅強意誌和愛國精神。從作者的身份和孤危處境來看,寫出這種心情萬分沉痛和意境高遠的詞篇,應該說是詞篇中不可多得的傑作。今人反用"孤芳自賞"來詬責他,就脫離曆史實際了。所謂孤芳自賞,乃是把自己比作香花,自命清高的意思,是貶義的。而作者這個"孤芳"是遭投降派排斥的結果;清高也不需自命的,而是名副其實的。因此,說作者的孤勞自賞是不確切的。

訴衷情

+-+│|--(韻)+││--(韻)

+-+│-│(句)+││(豆)│--│(韻)

-││(句)│--(韻)│--(韻)

│--│(句)+│--(句)+│--(韻)

例一

清晨簾幕卷輕霜,嗬手試梅妝。

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山長。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傷。

擬歌先斂,欲笑還顰,最斷人腸!

--歐陽修

例二

當年萬裏覓封候,匹馬戍梁洲。

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

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陸遊

(1)此調變體極多,唐五代溫、韋所填均為三十三字,後逐漸演為八句,四十五字,前後片各三平韻。

(2)前片第四句三字之後有逗,亦有改為平起平韻之五言句者(見例二)。換頭首三句為三字對句,句法均為上一下二,第三句也可不對。結處三個四言句,有前兩句對仗者(例一),亦有後兩句對仗者,格式均較靈活。

(3)例一是表現歌女精神上苦悶的一首詞。開頭兩句借用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下,梅花落於公主額上,宮女爭相仿效,名梅花妝的故事,來形容歌女的妝粉。三、四兩句直言歌女有意畫出長長的眉毛,完全是因為心裏懷著離愁別恨的緣故(古人常借遠山表示別情,又用遠山來形容女子眉毛)。後片承接上文,句句不離歌女的苦悶。想到流光飛逝,紅顏易老,怎不感傷!所以歌未引吭而神色已變,將欲笑而先皺眉頭,此情此景,令人心酸。"擬歌"兩句,含而不露,寫得切合歌女的身份。

例二是陸遊的一首豪放詞。作者早年從軍南鄭(陝西南部),很想幹一番恢複中原的大業。可是因為南宋朝廷是主和派掌權,他這個雄心壯誌始終未能實現,而抱憾終生。作者晚年回憶此事,異常悲憤,寫了許多充滿豪氣的詩詞,迷是其中之一。開頭兩句寫當年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可是好景不長,很快象夢一般消失了;貂裘上積滿了灰塵,顏色也變了。後片著重抒情,"胡未滅"三句,慨歎自己兩鬢已斑,卻一事無成。結處故意用設問形式:我本來一心想去邊塞殺敵立功,又誰料到老死在家鄉呢?(天山、滄州都是借用的)這一對比,語氣和感情都非常強烈,是作者至老不衰的愛國熱情的自然吐露,同光在文字上下功夫的詞句大不一樣。

好事近

+││--(句)+││--│(韻)

+│+--│(句)│+--│(韻)

+-+││--(句)++│-│(韻)

+-+--│(句)│+-+│(韻)

例一

富貴本無心,何事故鄉輕別?

空使猿驚鶴怨,誤薜蘿秋月。

囊錐剛要出頭來,不道甚時節。

欲駕巾車歸去,有豺狼當轍。

--宋胡銓

例二

月未到誠齋,先到萬花川穀。

不是誠齋無月,隔一庭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

未是秋光奇絕,看十五十六。

--宋楊萬裏

(1)本調四十五字,八句,前後片各兩仄韻。

(2)第四句五字,上一下四。後片次句為五言拗句,第三字必須用仄。

(3)例一據傳為南宋樞密院編修官胡銓的作品。前片說隱居很好,何必出來做宮呢?"猿驚鶴怨",語出孔稚圭《北山移文》:"蕙帳空兮夜鶴怨,山人去兮曉猿驚。"意即山中猿鶴都抱怨他去做官。"薜蘿"出自《楚辭·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帶女蘿。"後借指隱士的住所。換頭囊錐一詞,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中毛遂的故事。這裏是說自己本可象毛遂一樣,使錐子從囊中脫穎(錐的尖端)而出,為國出力,卻沒想到根本不是時候。結處提出,有權奸當道,還是回去吧。這是畫龍點晴之筆。詞如其人,作者對聲勢(左火右亙)赫的當朝太師、賣國賊秦檜膽敢以豺狼斥之,無怪其遭致讒害,貶謫瓊崖了。通篇義正詞嚴,正氣凜然,用典雖多,卻頗貼切,也是一種比頭手法,在填詞與為人兩方麵均堪作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