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填詞指要[下卷]

例二隻作格律比較用,內容分析從略。

(1)本調始見於史達祖《梅溪集》,題為"詠燕"。九十八字,十九句,前片五仄韻,後片七仄韻。

(2)第二句五字,句法上一下四。後片換頭,作兩字一句。

(3)例詞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詠物詞,它在讀者麵前展示了一幅生動的工筆畫,把雙燕的神態,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來,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這首詞在寫法上大致可分五個層次。第一層寫雙燕歸來和尋覓舊巢的情形。第二層寫他們雙雙找到故居後溫柔地交談的情形。第三層寫他們的翠尾象剪刀似地一下把花影分開的輕捷動作。第四層著意刻畫他們最優美的姿態:在長著芹草的香徑被春雨潤濕的日子裏,他們又愛貼地低飛,爭著炫耀自己輕盈的體態。當他們回巢棲息時,已經盡情地享受過春天黃昏的美景了。第五層由正麵描寫轉向側麵。引出燕子與人的關係。看他們睡得又香又甜,卻忘了給紅樓裏的少婦傳遞遠方帶來的消息了。而那位少婦是整日裏愁鎖雙眉,獨自靠著欄杆在等待著呢。這種反結題意的方法,加深了內容,也避免了寫作上的平直單調,是可取的。詠物詞可以有寄托,也可以沒有,隻要寫得好,就不必拘泥於一種格式,不妨象春蘭秋菊,各吐芬芳。史氏此詞把春燕寫得神形兼備,盡態極妍,就是一大優點,不必用"韻味發泄無餘"(胡雲翼《宋詞選》)來指責他。如果說有不足之處的話,那就是"雕梁藻井""紅樓""畫闌"這類詞多了一點,富貴氣太重,這是同作者封建士大夫階級的烙印分不開的。學習這類詠物詞,對掌握填詞技巧很有幫助。它好比繪畫中的素描,練好這方麵的基本功,基礎就紮實了。這就要求學者多讀這方麵的作品,多留心觀察客觀事物的變化和牲,善於選擇題材,捕捉形象,進行寫作,堅持不懈,方見功效。

--薑夔

(1)此係薑夔自度曲。九十八字,十九句,前後片各四平韻。

(2)第四、五句各五字,句法上一下四。九、十兩句,各家分法不一,《詞律》和鄭文焯等主張分九、十兩句為上五下六。後片第三、四、五句各四字,開頭以一字領之。第八句在句法上為上一下四,以一字領八九兩句。

(3)此調序言雲:"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開頭三句交代地點,點明作者初到該地。"過春風十裏"兩句,寫揚州的自然景色,但筆鋒一轉,馬上道出兵燹後的揚州"廢池喬木",到黃昏"清角吹寒",一片淒涼。當時離胡馬窺江已十六年,但當地人"猶厭言兵",即還怕談起那回兵事,從一個側麵來揭露金統治者的暴行,同時也顯示了自己無限的感慨。後片頗多化用唐杜牧在揚州的詩句,如"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贈別》)"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左亻右幸)名。"(《遣懷》)"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寄揚州韓綽判官》)總的意思無非是今日的"淮左名都"已成一荒涼冷落之城市,縱令才華出眾的杜牧再到這裏,也難以表達我此時悲愴之心情。娓娓道來,不著痕跡。問題是寫"黍離之悲"時利用這類側豔詩句太多,反使全詞的基調顯得軟弱。惟"波心蕩,冷月無聲"句,通過晃蕩在水中的清寒月光來烘托淒冷的氣氛,以同杜牧當年筆下的二十四橋的繁華景色作一強烈對照,既繪聲繪色,又能脫去(左禾右農)豔,頗能顯示薑詞的清空特色,而成為千古名句。

--周幫彥(上元)

(1)據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解語花》載:"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葉白蓮花數枝盛開,帝與貴戚宴賞焉。左右皆歎羨久之。帝指貴妃示於左右曰:'爭如我解語花?'"解語花喻美人,後以此為詞牌名。一百字,十八句,前片六仄韻,後片七仄韻。

(2)起為四字對句。第五句九字,句法為上三下六,後片第二、三句即八字加豆,第一字必用仄(去聲),前句作---∣係順,後句作-∣-∣係拗,是定格。除結句五字為上一下四外,其餘與前片同。

(3)例詞為作者寓居荊州(今湖北江陵縣)時寫的正月十五日燈節的盛況。前片寫眼前景色,一麵寫地上燈火之盛,一麵寫抬頭看天上,月宮裏的仙子們,柔雲開處,她們一身淡妝,銀光閃爍,準備乘風而下。再看熙熙攘攘的姑娘們,纖纖楚腰,盈盈體態,天上人間,相映成趣。在一片鼓樂聲中,人頭擠擠,香氣滿城,好不熱鬧!後片著重回憶,想起當年在京城開封的元宵佳節,盛況就更不用說了,"望千門如畫",表現了京城皇宮千門萬戶沉浸在一片燈海裏的不凡氣勢,那又是多幺開心啊!"鈿車"兩句反映了車上的歌妓用羅帕和遊人相招呼的鏡頭和車馬過處塵埃飛揚的熱鬧場麵。詞句精巧,描寫細膩。不過作者回憶的目的不是為了突出眼前的美景,而是為了表現心中的抑塞。原來他遠離京城,仕途上很不得意,所以後麵說雖則風光還同過去一樣,自己的豪興卻差得遠了;雖然乘車遊到夜深,還是讓歌舞休歇了吧。同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相比,這首詞的格調要低一籌,但在寫作技巧上作者參用一些浪漫主義的手法,把天上人間融為一體來寫,意境就顯得開闊了,這對打開我們的思路有好處。再說,詞的情調縱較低沉,能夠說出心裏話,還是好的。

--張炎(西湖春感),--清朱彝尊

(1)本調又名《慶春澤》,一百字,二十句,前後片各四平韻。

(2)起為四字對句。第七句七字,句法作上一下六,或上三下四,"如到薔薇、春已堪憐"(張炎),總之不可作上四下三之七言詩句。後片二、三句為加豆之四字對句。

(3)例一是張炎借題詠西湖而抒發自己感慨的詞。作者身處南宋滅亡之後,回想臨安全盛之日,不禁愁從中來,感而賦此。開頭三句,寫湖上遊春歸來。以下各句,虛實相生,借景誌感,筆法有曲折。先用自問自答形式,說這樣的遊春,能有幾趟?要看花也得明年了。不過,主觀上仍想叫東風伴住薔薇(開在暮春),其實,到薔薇,春天也少得可憐了。何況眼前的景色更加淒涼,本來處於萬綠叢中的西泠,已經變成"一抹荒煙"了呢?一波三折,層層深入,寄托心中哀思。換頭暗用劉禹錫"舊時王謝堂前燕"事,表示前朝貴族的衰落。"但苔深"兩句,借長安等處名勝(韋曲在長安城南,唐韋後家居此)來顯示臨安西湖的荒涼。這是前片意思的延續,不同的是,前者用實在地名,後者用典。以下各句聯係自己來寫。"見說"二句,

言聽說連不懂得愁的鷗鳥現在也在發愁了。這是借物自喻,意思更深一層。用"見說",是詞人化實為虛的含蓄手法,讀者不可被他瞞過。"無心"兩句,言自己再無遊興,"莫開簾"三句,言自己不忍再見落花,再聽杜鵑的哀鳴,與前片的傷春相呼應,總的在寄托故國之思。隻是從通篇的氣氛來看,婉麗有餘,剛勁不足,終嫌軟弱,這是張詞的不足處。盡管如此,這首詞的形象鮮明,語言清麗,以含蓄見長,仍有可學習之處。

例二作者朱彝尊為清初浙派詞家之代表,他的詞"不師秦七(秦觀),不師黃九(黃庭堅),倚新聲玉田差近。"(《解佩令?自題詞集》)玉田,就是張炎的字,可見朱是宗張炎的。他有詠物懷古之作,亦有豔情之作,講究聲律和煉字酌句,藝術性較高。這是一首豔情詞,但內容又不同於一般。其詞有小序雲:

吳江葉元禮,少日過流虹橋,有女子在樓上,見麵慕之,竟至病死。氣方絕,適元禮複過其門,女之父母以女臨終之言告葉,葉入哭,女目始瞑。友人為作傳,餘記以詞。

詞的開頭三句,前兩句描寫場景,屬對工麗,"翠簾"句點出時令。"一寸"四句,指一女郎在樓上發現葉生,一見鍾情,樓頭相思,既不能留住對方,又無法倩青鳥傳遞心事。"最難禁"三句,寫她日思夜夢,神魂顛倒,已到了無法自製的地步。換頭三句,記葉生重過其地,

得知玉人為自己喪生的消息,惆悵不已。"前度"兩句,暗用唐人崔護"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詩意,寓情於景,深化題意,即風景依稀,卻人去樓空了。"鍾情"兩句極寫葉生悲痛之情。故結處說,縱使"上窮碧落下黃泉"(《長恨歌》),又上哪裏去找她呢?這首詞重於記實,既有完整的情節,又有工細的描寫,脈絡分明,音律和諧,要在短短一百字的詞裏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足證詞人的工力很深。詞裏還用了很多色彩明豔的詞語,如"流虹""映雪"(寫景),"翠簾""青禽""雕闌""羅衾""碧落""黃泉"(狀物),"朝雲""明珠""紫玉"(喻人)等,對以景來襯托情,一如錦上添花,是不可忽視的。文藝作品當然不能一味追求詞語的華美,但隻要切合內容的需要,選用一些色澤鮮明的詞語,感染力就會更大。

--蘇軾(中秋),--蘇軾(赤壁懷古),--薩都刺(登石頭城),--清陳澧。

(1)本調又名《百字令》、《大江東去》、《酹江月》,一百字,二十句(因句逗不同而數目有異),前後片各四仄韻(多用入聲韻)。亦有用平韻者,此處不錄。本調自東坡"赤壁懷古"問世,蜚聲海內,詞人多以此調抒發豪放之情。

(2)次句五字,上一下四。第六、七句為四字對句,不用韻。

(3)例一和例二均東坡作品,前者係按譜所填,循規蹈矩,思想性和藝術性均無特異處,後者在句法和字的平仄上都對原來格律有所突破,例如第二句作"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第三句作"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後片第二、三句作"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句法同例一頗有參差。這是由作者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寫成的。作者因寫詩開罪朝遷,遭到"文字獄"的災禍,險喪一命,釋放之後,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縣),滿腔委屈,無處申訴,所可貴的,是作者始終不因此消極悲觀,而是仍想有一番作為。在來到黃州的第三年即元豐五年(一O八二),當他遊覽黃州赤壁時,足履(左山右讒去訁)岩,手披蒙茸,俯視滾滾東流的長江,遙想功業彪炳的古人,對照自己,感慨萬千,詩興勃發,加上他那縱橫才氣,信筆直書,便成此千古絕唱,哪裏還管什幺格律的限製呢?反之,如果東坡不在一再遭受折磨的情況下來到黃州,或者來到黃州而不遊赤壁,或者來的人不是東坡而是柳永、秦觀諸人,那幺可以肯定這首氣勢雄偉的詞是寫不出來的。盛唐詩人崔顥充滿激情而寫成的一首《黃鶴樓》,盡管突破格律,卻成為千古名作,連李太白看後都為之擱筆,東坡此詞更加膾炙人口,在詞壇上是前無古人的。人們一談到豪放派的詞就會連想到東坡這首名作,不是偶然的。前人甚至摘取這首詞開頭結尾的詞句"大江東去""酹江月"來作為《念奴嬌》的別名,可見它影響之大。詞的開頭兩句,氣勢開闊,筆力雄邁,在滾滾東去的長江和千古風流人物之間用"浪淘盡"三字符串連,融人與物為一片,大膽潑辣,別開生麵,確為神來之筆。句式上偶有不合格律處,但比合乎格律者(見例一)不知高出多少倍。"故壘"兩句點題(其實三國時周瑜破曹兵的赤壁在今湖北嘉魚縣東北長江南岸,作者這裏是借指,文學作品是允許的)。"亂石穿空",寫山石的陡峭,如見其形;"驚濤拍岸",寫江水的奔騰,如聞其聲;"卷起千堆雪",承前而來,既突出了江水的壯觀,又展示了它的鮮明的色彩。這三個句子,繪形繪聲繪色,對雄偉的赤壁作了正麵描寫,是詩畫筆法的綜合運用,它仿佛戲曲中元帥升帳前的一陣緊鑼密鼓,為後片赤壁鏖戰中的英雄出場渲染了環境氣氛。"江山"兩句,上句概括上文描寫的景色,下句同開頭呼應並啟示後片。此情此景,暗示著無限感慨。接著由一般而進入個別,從"遙想"句至"檣櫓"句共五句,是全詞高潮,著力寫"赤壁之戰"的英雄人物周瑜,寫他的外貌、才華、神態和在談笑中把敵軍打得一敗塗地的儒將風度,再以"小喬初嫁了"穿插其間,錦上添花,更顯示了周郎的風流儒雅,形象豐滿。雖屬細節,不輕放過,亦見作者用心之細。由前片的寫景過渡到人物形象的塑造,寄議論於餘事,不露痕跡。回顧了曆史,自然轉到現實,想到自己。按赤壁之戰時,周瑜為三十四歲,而蘇軾此時已經四十有七了。人家少年得誌,幹出了驚天動地的大事,而自己年紀比他立功時大十三歲,卻被貶謫黃州,毫無作為,怎能不情動於中感到自己可笑呢?所以詞人在神遊了"故國"之後,自然唱出了"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之句,感慨很深,不過寫得頗為含蓄罷了,明眼人是看得了崍的。"人間如夢"從字麵看不起,是消極情緒的流露,其實這還是表象,如果把它同上文聯係起來看,就不難看出作者的用世精神並未泯滅,對生活的情趣依然濃厚,所以末句說,還是舉起一杯酒,澆灑在浮動著月光的江麵上,憑吊一下古人吧。一朝風雲變化,自己還是要象他們那樣有一番作為的。這是消極之中含有積極的寫法。結尾的江月與開頭的江水遙相呼應,始終注意到情景交融。東坡此詞與最早的一首豪放詞《江城子?密州出獵》相比,無論從題材的選擇到境界的開闊,乃至藝術手法的運用,都前進了一大步,而成是為蘇軾豪放詞中最有影響的一首。俞文豹《吹劍錄》有關於此詞的一段記載:"東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如何?'對曰:柳郎中詞,祗為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可見此詞在當時的影響之大。

例三作者薩都刺步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原韻寫成,風格豪放,氣氛鬱沉悲涼。句法除第二句相同外,其餘均同例一,這也說明例二不是隨便可以學的。步某人作品原韻寫作,是詩詞裏常有的事,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做到兩點:一要有變化,不落他人窠臼;二要用得自然妥貼,避免生硬。薩氏此詞是做到這兩點的。下麵把薩詞與蘇詞的用韻作一對照,請辨別一下兩者的異同:

薩詞蘇詞

眼空無物風流人物

青山如壁周郎赤壁

紛如雪千堆雪

消磨多少豪傑一時多少豪傑

芳草年年發雄姿英發

高低明滅灰飛煙滅

暗換青發早生華發

一片明月還酹江月

例四作者係廣東番禺人,詞有小序雲:"夏日過七裏瀧,飛雨忽來,涼沁肌骨。推蓬看山,新黛如沐,嵐影入水,扁舟如行綠頗黎中。臨流洗筆,賦成此闋。儻與樊榭老仙倚笛歌之,當令眾出皆響也。"前片寫江流、山色、鳥聲、樹石,總括為"小李將軍筆",在此場合比說"江山如畫"為具體。小李將軍名昭道,為唐代著名的青綠山水畫家李思訓之子,時人稱思訓為大李將軍,昭道亦以畫山水著稱。"飛來"兩句,筆鋒一轉,借景物以逗人情思,時屬炎夏,飛雨忽來,滿船生涼。由此而引起後片種種遐想:泊舟蘆花叢中,戴笠穿蓑,盡情欣賞水光山色,直至仿效古代狂客,"野水投竿,高台嘯月",好不逍遙自在!結尾兩句返回現實,晚來天氣放晴,但遙遠的星星依然籠罩一層水氣呢。全詞層次分明,過渡自然,能收能放,運用自如。描繪山色,雖用"濃碧"字眼,但基調仍然清麗而不(左禾右農)豔,張掛在讀者麵前的不是一幅重彩的青綠山水,而是一幅淡雅的水墨寫生。

--宋王安石

(1)本調又名《疏簾淡月》,因張宗瑞"梧桐細雨"一首得名。一百一字,二十句,前後片各五仄韻(宜葉入聲韻)。

(2)首句四字起韻。第二、三句均四字,上加一豆。第四句六字,第五句四字,葉韻。亦有第四句作四字,第五句作六字者,如張宗瑞"梧桐細雨"一首即是(據《詞律》)。第七句七字,上三下四。後片首句七字,句法上一下六,亦可作上三下四。

(3)例詞黃(上曰下升)《花庵詞選》題作"金陵懷古"。前片寫景,有三層意思:"千裏"兩句的描寫暗喻金陵龍盤虎踞和長江天塹的氣勢。"征帆"兩句,寫夕陽西下,秋風獵獵的簫索景象。"彩舟"三句振起一筆,寫夜晚秦淮河裏的畫舫,遠遠看去,如在雲端;船上岸上的燈光交相輝映,仿佛一群白鷺從天河裏紛紛起飛,那幺好的景致,連圖畫也畫不出呢。後片抒情,"念往昔"句承上啟下,歎六朝統治者的"豪華競逐",必然造成"悲恨相續"。中間"門外樓頭"一句語出杜牧的《台城曲》:"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當年韓擒虎已帶領隋兵臨朱雀門下,昏憒的陳後主還和寵姬張麗華在樓頭尋歡作樂呢,哪有不滅亡之理!建立在金陵的小朝廷如此,其它朝代又何嚐不是如此,這樣引出"千古"以下的四句慨歎,就很自然。以點帶

麵,自然得出曆史結論,用典貼切,不露痕跡。結尾三句,在說明這種"悲恨相續"還遠未結束,"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由於統治者的驕奢淫逸,亡國破家接踵而至,他們是永遠不會接受教訓的。作者借古喻今,對北宋王朝的苟且偷安和腐朽生活是隱含著批評的。王安石的詞作不多,但就此詞來看,他高瞻遠矚,注重寫實,無論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勝過他的前輩懷古之作,達到了後來居上的水平。據《曆代詩餘》引《古今詞話》載,當時用同一題目填此調者達三十餘家,而以王安石這首最為傑出,故東坡看見此詞後讚歎道:"此老乃野狐精也!"

--蘇軾(次韻章質夫揚花詞),--辛棄疾(登建康賞心亭),--朱彝尊(謁張子房詞)

(1)本調又名《龍吟曲》。一百二字,二十二前後片各四仄韻。

(2)第九句五字,上一字為豆。結句六字,於上三字分豆。後片次句七字,上三下四。第九句五字,上一下四(見例二、三)。結句本七字,而於第四字下加一襯字,成上一下三之句法。

(3)例一為東坡次韻章質夫的一首詠楊花的詞。章質夫名(上次下呆),與東坡是京師同事,他詠楊花的一首《水龍吟》曾名噪一時,蘇軾用他的韻和了一首。現將章詞附錄於下:

燕忙鶯(左女右賴)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閑趁遊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繡床漸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黏輕粉,魚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遊蕩,有盈盈淚。

對於這兩首詞的高下,過去詞評家曾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章詞中"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等句,"曲盡楊花妙處,東坡所和雖高,恐未能及。"(魏慶之《詩人玉屑》)。另一種意見是乍看起來章詞工細,蘇詞"若豪放不入律呂,徐而視之,聲韻諧婉,便覺質夫有織繡工夫"(朱弁《曲淆舊聞》)

究竟孰高孰低,我們也不妨作一番比較。

章詞詠楊花的過程是先交代楊花"飄墜"的時節--暮春;次寫楊花飛舞的地方--從青林到深院、黏上珠簾、進入閨房、沾滿春衣和繡床。再次寫它不但無孔不入,而且善於變形,一會兒呈球形,一會兒又象粉末,密蜂會黏上它,魚兒會吞食它,總的意思,無非是在表現"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韓愈《春晚》)它描寫楊花的確很工細,卻停留在詠物,別無深意;有的句子如"蘭帳玉人睡覺"等,還較平庸。

蘇詞通過楊花來詠思婦離愁。"似花還似非花",開頭一句籠罩全篇,它既抓住了楊花的本色,又發人深思。因為"似非花",所以任憑墜落,也無人惜。又因她"似花",所以拋在家門口,棄在路旁邊,看似無情,仔細想來,卻也有意。"縈損"以下六句,三層意思:一是把被愁思縈繞的柔腸擬作隨風飄蕩的柳條;二是把被春夢纏繞、欲開還閉的嬌媚的雙眼擬作新生的柳葉;三是化用唐金昌緒《春怨》詩意,把夢中萬裏尋郎卻被鶯聲啼醒的思婦擬作隨風翻飛的柳絮(楊花)。以人的情態比擬楊花的飛舞,貼切生動。後片寫楊花的歸宿,先把意思推開一層,說令人抱恨的不隻是楊花飛盡,而且落紅滿地,一春花事已了。回頭再突出楊花的遭遇,夜雨曉霽,尋一尋楊花的遺蹤,隻見一池被打碎了的浮萍(原注:"楊花落水為浮萍,驗之信然。"從科學角度來看,不能成立。)原來在"三分春色"中,大部分楊花委於塵土("二分塵土"),隻有一小部分落入水中,其命運正與夢郎不得的思婦一樣淒涼,所以結句說:"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把楊花的淚水同離人的淚水融合起來,同開頭的"似花還似非花"緊密呼應,鄭文焯評這是"畫龍點睛"之筆,說得很中肯。這首詞的最大成功處,在於通過楊花漫天飛舞的特點塑造出一位夢中萬裏尋郎不得、最後化為"浮萍",變作"離人淚"的思婦形象。以人擬物,不即不離,想象豐富,構思新美,落筆大膽,自然妥溜。作者筆下的這個形象,更確切些說,很可能是他的自我寫照。張惠言說,這是運用比興寫楊花暮春飄零,寄托作者貶謫的"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詞選》),是比較可信的。東坡詞以豪放著稱,但婉約詞同樣精到,這首詠物詞即是聲情並茂之作。王國維說:"東坡《水龍吟》詠楊花,和韻而似原唱;章質夫詞,原唱而似和韻,才之不可強也如是。"(《人間詞話》卷上)張炎說它"真是壓倒古今"的和韻詞,章詞是無法與之相比的。這也說明填詞的路子要廣,各種風格都要知道,要善於運用不同風格和不同題材表現不同的主題。

例二作者辛棄疾到南宋後的五、六年裏,曾在地方上作過小官,因抗金主張未被采納,他登上建康的賞心亭,遙望中原地區,憂心如焚,乃作此詞。首兩句寫清秋景色,著墨不多,自有曠遠清空之感。"遙岑"三句用擬人手法,融情於景。"落日"兩句,渲染清秋的冷落,引出自己去國懷鄉之感。可是"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依然沒有人領會他的"登臨意"。後片借用典故深化題意,借此回答前片的"登臨意"。自己既不學當年在洛陽為官的張季鷹因秋風起而歸隱吳中去享受鱸膾蓴羹,也不學被劉備譏為求田問舍、受人鄙視的許(左氵右犯去犭),言外之意是要在北伐中原上建功立業,但又不能實現自己的願望,隻能象老樹那樣年複一年,在風雨中憂愁、枯萎,樹尚且如此,人又怎幺受得了(此處活用桓溫的一句話:"樹猶如此,人何以堪?"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結尾說,請誰去呼喚歌女來揩試我的眼淚!乍一看來,前後語氣殊不協調,其實這正是作者極度悲憤的言語,同某些沉湎於豔情的詞句是迥不相侔的。總的來說,這首詞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從沉鬱中顯示高昂的格調,同例一的婉約詞相比,有異曲同工之妙。

例四也是一首具有豪放風格的詞,前片寫漢張良的英雄行為、定漢功績和不凡誌向。後片寫子房遺廟和周圍古跡的破敗以及作者觀感。章法上先虛後實,頗見新意。特別在前片"縱漢當興"三句說,如果韓國君韓成不死,子房豈肯臣事劉邦?而"封萬戶侯"也不符合子房平生意願。塑造張良的英雄形象,能從大處著眼,立意頗高。譚獻評:"何堪使洪(承疇)吳(三桂)聞之。"(《篋中詞》)的確,對那些賣主求榮的民族敗類來說,看了這樣的詞是要膽戰心驚的。

--薑夔(蟋蟀),--宋王沂孫(蟬)。

(1)本調又名《台城路》。一百二字,二十一句,前後片各六仄韻。

(2)前片三、四兩句為四字對句。第七句和後片第八句均為上一下四之五字句,第一字例用去聲。末句五字,以上三下二為宜。

(3)例一為薑白石名作之一,用蟋蟀的淒清之聲來襯托騷人、思婦、征人的愁懷。開頭以借喻手法,言自己也有著和庾子山當年寫《愁賦》相似的哀愁,何況聽到蟋蟀那種淒涼的切切私語聲。"露濕"二句交代了聽蟋蟀的地方。由於它"哀音似訴",所以勾起了失眠的思婦的離情,起來尋找紡織的機杼。猛抬頭,瞥見屏風上的遙山遠水,聯想到自己形單影隻,在這清涼的夜晚,情緒又怎能安定得下來?後片開頭三句再把意思推進一層,"夜涼"已經"獨自甚情緒",何況"西窗又吹暗雨"!那蟋蟀的聲音,為什幺老是跟搗衣聲(砧杵聲)一唱一和,究竟是給誰聽的呢?這是把蟋蟀的聲音比作暗雨聲和搗衣聲(砧杵:)。"候館"句化用"蟋蟀候吟秋"(王褒《四子講德倫》)之句,"離宮"句化用"啼蛄吊月鉤欄下"(李賀《宮娃歌》)之句,從字麵上看,是客舍的秋風、行宮的月色勾起人們的鄉思,其實暗中還是同蟋蟀的鳴聲(吟和啼)緊密結合的。"候館"三句可以有三種理解:一種是指征人遠在天邊,麵臨此情此景,不勝傷心,這是同上文的思婦相呼應的說法。一種是出於思婦的想象,即思婦因聽到蟋蟀的哀鳴而聯想到離別的愛人,更有說不完的傷心事。還有一種是聯想到被拘的使臣和幽囚中的皇帝、後妃、使人有家國之痛。第三種理解寄托固然較為深遠,但與上文缺乏聯係。第一種理解,騷人、思婦之處,又加上征人,頭緒太多,有支離之感。第二種理解既包括了前一種內容,又避免了頭緒多的毛病,比較適合。《詩經?豳風?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朱熹注,這章詩是說看到蟋蟀靠近人,推和寒冷的天氣即將到來。作者引用它,也在增加悲涼的氣氛。但與下文缺乏聯係,有湊合之病,前麵說過,他的《揚州慢》也有這種毛病。"笑籬落"兩句,寫孩子們點著燈到籬笆邊去捉蟋蟀的舉動,"以無知兒女之樂,反襯出有心人之苦"(《白雨齋詞話》),所以結尾兩句說:"寫入琴絲,一聲聲更苦。"歸結到騷人的愁吟同開頭呼應。這首詞雖與史達祖《雙雙燕》、蘇軾《水龍吟》同屬詠物詞,但同中有異,史詞純粹詠物,別無寄托;蘇詞借助比興,把詠物同寫人結合起來;薑詞則采用人和物夾寫的方法,以私語聲、紡織聲、暗雨聲、砧杵聲、吟聲、啼聲、琴聲等七種聲音來形容蟋蟀的哀鳴聲,多方襯托出人的愁思,可說別具一格。這首詞的過片也值得注意。張炎指出:填慢詞"最是過片不要斷了曲意,須要承上接下。如薑白石詞雲:'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於過片則雲:'西窗又吹暗雨。'此則曲之意脈不斷矣。"(《詞源》)的確,從表意到詞句,上下之間是交代照應得相當周密的,因而也就被看作過片的典範之一。夏承燾先生也指出:"作者未必這樣有意經營,是高手筆下的自然而然的產物。"(《唐宋詞欣賞》)我們對前代高手這種藝術手法不妨細加揣摩,努力掌握這方麵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