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黏對和拗救

黏對和拗救

律詩有"黏對"的講究。所謂"黏",是指上聯的對句和下聯的出句的平仄類型必須是同一大類的:上聯對句是A型,則下聯出句是a型;上聯對句是B型,則下聯出句是b型。也就是後聯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須跟前聯對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平黏平,仄黏仄,把兩聯黏聯起來。所謂"對",是指每聯的出句和對句必須是相反的類型:出句是a型,則對句是B型;出句是b型,則對句是A型。也就是在對句中,平仄完全是對立的。以五律為例,杜甫的《春望》就是aB,bA,aB,bA;李白的《送友人》就是bA,aB,bA,aB。上文所引的律詩都是合乎黏對規則的。

不合乎黏的規則的,叫"失黏";不合乎對的規則的,叫"失對"。初唐時,格律未嚴,黏的規則尚未確定下來,所以有少數失黏的現象,直到王維還是如此。杜甫的詩中也有個別失黏的例子,如《永懷古跡》(其二)的頷聯和首聯就是失黏。至於對的規則,似乎確定得較早,所以在唐詩中極少失對的情形。宋代以後,失黏和失對成為大忌,更沒有人犯這些規則了。

黏對的作用是使平仄的安排多樣化。因為如果不對,上下兩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黏,前後兩聯的平仄又雷同了。講究黏對能使整首詩的平仄有變化、有回環,對詩的節奏優美能起一定的作用。

律詩除了講究黏對外,還要避免孤平,講究拗救。

孤平是就B型句說的。B型句七律第三字,五律第一字必須是平聲,否則叫做犯孤平。具體說來,仄仄平平仄仄平不能變為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不能變為仄平仄仄平。其所以稱為孤平,是因為除了韻腳之外隻剩一個平聲字。孤平是律詩的大忌。在唐人的律詩中,很難發現孤平的句子。但是應該注意,犯孤平隻指B型句,仄收的句子(a和b型)即使隻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例如李白《送友人》的"此地一為別",陸遊《夜泊水村》的"一身報國有萬死",都隻算拗句,不算孤平。

所謂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詩人對於拗句,往往用"救"。具體地說,就是一個句子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然後在本句或對句的適當位置,把該用仄聲的字改用平聲,以便補救。合起來叫做拗救。常見的拗救格式有下列三種:

(1)b型句的拗救:五律的平平平仄仄改為平平仄平仄。如王維《輞川間居贈裴秀才迪》的"寒山轉蒼翠",李白《贈孟浩然》的"紅顏棄軒冕",杜甫《天末懷李白》的"涼風起天末",又《別房太尉墓》的"他鄉複行役"等。七律的仄仄平平平仄仄改為仄仄平平仄平仄。如杜甫《永懷古跡》(其四)的"蜀主窺吳幸三峽",又《永懷古跡》(其五)的"伯仲之間見伊呂"等。這就是說,五律的第三字拗,第四字救;詩人們最喜歡把這種拗句用在尾聊的出句,即第七句。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