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漢魏六朝詩的用韻
漢魏六朝詩的用韻
漢魏六朝詩的韻例,繼承了詩騷的傳統。四言詩和五言詩一般是隔句為韻,也就是說偶句的末一字用韻。例如古詩《迢迢牽牛星》的韻腳是"女,杼,雨,許,語";左思《鬱鬱澗底鬆》的韻腳是"苗,條,僚,朝,貂,招"。偶然有一般押韻處而不用韻的,曹操《步出夏門行o觀滄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中"字就是一個例子。但是這隻是極其個別的情況,後人
也沒有仿效的。
五言詩首句可以不入韻,也可以入韻。首句不入韻的情況比較常見,不必舉例。首句入韻的例如:
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上山采蘼蕪)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曹植白馬篇)
五言詩以不換韻為比較常見,但也可以換韻。例如古詩《行行重行行》的韻腳是:|離,涯,知,枝‖遠,緩,返,晚,飯|,共享兩個韻。陳琳《飲馬長城窟行》的韻腳是:|窟,骨,卒‖程,聲,城‖裏,婦‖舍,住‖子,鄙,子‖舉,脯,柱‖君,關,全|,共享七個韻。換韻後的第一句有的入韻,有的不入韻。這裏不再舉例。
七言詩在南北朝以前是句句入韻的,曹丕的《燕歌行》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後人把這種七言詩叫做"柏梁體",因為相傳漢武帝作柏梁台,與君臣共賦七言聊句,就是句句入韻。其實句句入韻的七言詩,與其稱為柏梁體,不如稱為漢魏古體,因為漢魏時代就隻有這一類七言詩。直到鮑照才寫了一些隔句為韻的七言詩。
來自民間的雜言樂府詩,在韻例方麵,比五言詩、七言詩都要自由一些。試看《戰城南》:
梁築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獲君何食?願為忠臣安可得?
這一段前兩句不押韻,後三句句句押韻。《有所思》的韻例更加特殊,前七句的韻腳,"乃在大海南"、"雙珠毒瑁簪"、"聞君有他心"三句相押;"用玉紹繚之"、"拉雜摧燒之"兩句;"繚"和"燒"押韻。後九句的韻腳則是"之灰思之涼之";其中"兄嫂當知之"和"東方須臾高知之"的"知"也可以認為押韻。《有所思》押韻的情況畢竟是個別的,雜言樂府詩主要還是隔句韻和句句韻。
有一點值得提一提,漢魏六朝的文人詩一般是避免重韻的,樂府詩卻不避重韻,例如《上山采蘼蕪》既有"新人複何如",又有"手爪不相如"。著名的《陌上桑》和《孔雀東南飛》也有類似的情況。
以上談的是韻例。至於漢魏六朝詩的韻部係統,由於這一時期沒有韻書留傳於世,而作品的地域分布又比《詩經》時代廣闊,所以還不容易弄清楚。大致說來,漢魏古詩的用韻接近先秦韻部,晉以後的詩韻,越到後來越接近隋唐韻部。依照一般的看法,漢魏詩的用韻是比較寬的。我們可以用合韻的眼光來了解漢魏時代的寬韻。例如曹操《步出夏門行o觀滄海》的韻腳是"海,峙,茂,起,裏,誌",就是之幽合韻,其中的"茂"字是幽部字。合韻不是漫無標準的,必須鄰韻才能通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