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漢魏六朝詩的句式
漢魏六朝詩的句式
漢魏六朝詩的句式,上承詩騷,下啟唐宋。現代民歌的句式,和漢魏六朝詩也有一定的繼承關係。
句式和字數是有密切關係的。偶字句和奇字句是顯然不同的兩個類型。所謂偶字句,主要是四言和六言;所謂奇字句,主要是五言和七言。
《詩經》和《楚辭》的《離騷》《九章》等是偶字句的一類。《詩經》以四字句為主要形式;《楚辭》以六字句為主要形式,兮字不算在六字之內,例如《離騷》的"帝高陽之苗裔(兮),聯皇考曰伯庸";《哀郢》的"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詩騷的偶字句發展為漢賦、六朝賦以及駢體文的句式。
《詩經》和《楚辭》也有一些奇字句。例如《靜女》:"俟我於城隅","匪女之為美";《離騷》:"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這是五字句。又如《七月》:"二之日盤冰衝衝,三之日納於淩陰";《離騷》:"謠諑謂餘以善淫","夫孰共道而相安"。這是七字句。但是我們一般不說五言詩和七言詩始於詩騷,因為詩騷中沒有全篇都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的,而且真正五言詩和七言詩的一般句式也和詩騷中的五字句七字句不同,這一點下文還要談到。
真正的五言詩起源於西漢的民謠,文人寫的五言詩則是到東漢才出現的。七言詩又比五言詩出現得晚些。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詩。
現在討論偶字句和奇字句的句式。
四言詩的一般句式是二二,這就是說全句的節奏是二字加二字,意義單位和節奏單位是一致的,這種句式繼承了《詩經》的傳統。試舉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裏的幾句為例: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五言詩的一般句式是二三,這就是說全句的節奏是二字加三字。這種句式是四言的擴展。在二二的當中插入一個音,或在後麵加添一個音,就成為五言。這樣,二三可以細分為二一二或二二一。例如:
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古詩行行重行行)
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曹植白馬篇)
金張--籍舊業七葉--珥漢貂(左思鬱鬱澗底鬆)
(以上各例可以細分為二一二)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古詩迢迢牽牛星)
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曹植白馬篇)
鬱鬱--澗底鬆離離--山上苗(左思鬱鬱澗底鬆)
(以上各例可以細分為二二一)
七言詩的一般句式是四三。這是五言的擴展,因此細分起來是二二三。試舉曹丕的《燕歌行》為例: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慊慊思歸--戀故鄉何為淹留--寄他方
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全篇詩的句式都是四三,這裏隻摘引了八句。每句前四字又可以細分為二二,後三字可以細分為一二或二一。
由此可見,五言詩七言詩的一般句式和上文所引的《詩經》《楚辭》裏的五字句七字句是不完全相同的。
當然我們不能說所有的詩句都是依照這種句式寫成的。例如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的"以觀滄海"、"若出其裏"、"水何澹澹"等是一三;古詩《行行重行行》的"各在天一涯",陶淵明《飲酒》第五首的"而無車馬喧",第九首的"且共歡此飲"是一四;第九首的"問子為誰歟"是一三一。但是這些比較特別的句式不是詩句的主要形式,對後代的影響不大。
以上所述的一般句式,是就文人的作品來說的。至於來自民間的樂府,句式就比較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