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詩的對仗

詩的對仗

唐以後近體詩的對仗,顯然是受了駢體文的影響。如果借用散文的術語,律詩可以說是"駢散兼行"。律詩的一般情況是半駢半散:首尾兩聊是散行的,中間兩聊則規定要用對仗。例如杜甫《別房太尉墓》、蘇軾《有美堂暴雨》等。

初唐律詩還沒有完全定型時,頷聊的對仗還是很自由的。直到王維、杜甫,頷聊還有不用對仗的,例如王維《輞川間居贈裴秀才迪》的"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杜甫《天末懷李白》的"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以後雖然還有人這樣做,但是非常罕見。

與此相反,不但中間兩聊用對仗,連首聊也用對仗,這倒相當常見。比較起來,五律首聊用對仗的情況多一些,原因是五律首句以不入韻為常,比較適宜於對仗。例如李白《送友人》、杜甫《春望》等。但是我們不要以為首句入韻就不能再用對仗了,杜甫的《登高》和陸遊的《黃州》就是首句入韻而首聊用對仗的。

尾聊一般不用對仗,但也有用對仗的。例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總的來說,作為格律要求,律詩一般是中間兩聊用對仗。頷聊不用對仗,尾聊用對仗,都算特殊情況,不構成一般規律。首聊是否用對仗,往往決定於詩的內容和詩人的藝術技巧。律詩極少完全不用對仗的,也極少全首都用對仗的。

長律的對仗和律詩一樣;首聊可以用對仗,也可以不用;中間各聊一律要用對仗;尾聊不用對仗,以便結束,例如韓愈《學諸進士作精衛銜石填海》。

律絕一般是截取律詩的首尾兩聊,也就是完全不用對仗。例如本單元所選的七首律絕,除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外,都沒有用對仗。但是也有一種相當普遍的情況,就是截取律詩的後半,即頸聊和尾聊。這就是說,開始一聊用對仗。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就是一個例子。又如杜甫《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至於截取中間兩聊(完全用對仗),或者截取律詩的前半(後麵一聊用對仗),比起上麵兩類就要少見得多,現在試舉兩個例子:

杜甫:絕句四首其三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李白:九日龍山飲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

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截取律詩的前半,後麵一聊用對仗。)

近體詩的對仗,和並體文的對仗一樣,句法結構相同的語句相為對仗,這是正格。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近體詩的對仗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隻要求字麵相對,不要求句法結構相同。例如:

口銜山石細,心望海波平。(韓愈學諸進士作精衛銜石填海)

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隱安定城樓)

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蘇軾有美堂暴雨)

例一,出句的"細"是修飾語後置,"山石細"的意思是"細山石";對句"海波平"是主謂結構,"海波"是主語,這個主謂結構用作動詞"望"的語。例二,出句的"白發"不是"歸"的直接賓語。"歸白發"等於"白發歸";對句的"扁舟"則是"入"的直接賓語。例三,出句的"吹海立"是兼語式,對句的"過江來"卻是連動式。

字麵相對也就是詞類相同的互為對仗:名詞對名詞,代詞對代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虛詞對虛詞。依照傳統,名詞還可以分為以下一些小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