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文學藝術戰線的撥亂反正,少數民族作家文學重又獲得了新的生機。1980年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中國作家協會聯合召開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會議",緊接著創辦了專門發表少數民族作家作品的全國性刊物《民族文學》。1981、1985年兩次召開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評獎發獎大會,這些極大地調動了少數民族作家創作的積極性,在短短的時間裏一批少數民族文學新秀成長起來。鄂溫克族青年作家烏熱爾圖的作品,除獲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外,1981至1983年,連續三年獲全國短篇小說創作獎。回族青年作家張承誌的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也連連獲全國獎。過去許多少數民族的文學,大都以民間口頭創作為主。今天,這種狀況正在迅速改變。越來越多的民族不僅有了自己的作家和作品,有些民族還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作家群,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朝鮮族、白族、壯族、藏族等民族,都有一批作家活躍在詩歌、小說、戲劇、電影創作領域。他們出身於少數民族,熟悉本民族生活,懂得本民族曆史和文化傳統,所以他們創作的作品總是充滿了濃鬱的民族生活特色又和時代精神息息相關。

中國少數民族作家文學自古以來就有著悠久的曆史傳統。這種傳統首先來自各民族的民間創作,民間文學是各民族文學的源頭。無論是蒙古族的《蒙古秘史》,藏族《倉央嘉措情歌》、《薩迦格言》,維吾爾族的《福樂智慧》、《突厥語辭典》,還是白族的《山花碑》等,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曾吸收了本民族民間文學的滋養。除少數民族文學自身的傳統之外,各民族作家還注意吸收漢族以及國外一些民族文學的優秀部分,融會貫通,創作和發展本民族文學。如漢族文學、阿拉伯-波斯文學、印度佛教文學都曾對維吾爾族、藏族、蒙古族、傣族及其他民族的文學產生過深遠的影響。本民族文學傳統和外民族文學傳統的相互吸收,是少數民族文學發展中的普遍現象。

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起步:中國少數民族文學遺產是極其豐富的。曆代文人對其中的個別篇章不僅作過整理記錄,而且作過深入的研究。如對《盤古神話》、《勒歌》等的研究。在少數民族中,也有不少文學理論方麵的研究著作,如傣族古巴猛的《論傣族詩歌》,藏族學者對《詩鏡》所作的許多詮釋等。但是關於少數民族文學的全麵研究,還是一個薄弱的環節。1958年7月17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召開座談會,確定編寫少數民族文學史或文學概況,"少數民族文學"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到60年代初,在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工作者的積極努力下,就已編寫出版了《白族文學史》、《納西族文學史》、《藏族文學史》、《廣西壯族文學》等。在文學史和文學概況編寫任務帶動下,民族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翻譯、研究、出版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這一研究工作不久隨著"文化大革命"的到來,不得不停頓下來。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工作的真正起步,是"文化大革命"以後。1978年冬在蘭州召開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教材編寫及學術討論會",在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領域具有重要意義。這次會議是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工作者第一次規模盛大的聚會,它對全麵開展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和作家文學研究起了動員和組織作用。這次會議後,在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工作者的積極努力下,編輯出版了高等院校教材《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馬學良主編),這是全國第一部包括55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和作家文學的選集。翌年6月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成立。這個學會是專門從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群眾性學術團體,在全國發展會員並定期召開學術年會和專題學術討論會,為少數民族文學學科的建設貢獻了力量。為了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繁榮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學,1980年建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它是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機構。該所下設理論研究室、內蒙古及東北地區各民族文學研究室、藏族及青藏地區各民族文學研究室、西北地區各民族文學研究室、南方地區各民族文學研究室和《格薩爾》研究室,出版專門性的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季刊《民族文學研究》。雲南、新疆、內蒙古等省(自治區)的社會科學院還專門成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這樣,就使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成為一門獨立的新學科。

從80年代開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有了很大的發展,表現出許多新的特點,歸納起來,有如下幾點:

①:研究隊伍不斷擴大。在中國從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基本隊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培養起來的,以中青年骨幹為主,老中青結合。主要力量分布在三條戰線,一是各省(自治區)、市的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機構;二是各省(自治區)、市的民間文藝研究會;三是全國文科高等院校,特別是民族院校。各條戰線都有一批專門從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和教學的人才。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從50年代開始,就從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搜集工作,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近幾年轉入理論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除專門的科研、教學人員外,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院校特別是民族院校普遍開設了少數民族文學課程(包括作家文學和民間文學),加緊培養研究人才。中央民族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還專門招收了少數民族文學碩士研究生。一批思維敏捷、銳意進取的新秀正湧現出來。

②研究課題不斷深入。近年來,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全麵展開,研究領域和選題不斷擴大,表現出向縱深發展的趨勢。突出表現在自1981年以後,許多民族民間文學研究工作者視野開闊起來,不再把民間文學看作是孤立的文學現象,而是將它放在一個更為廣闊的時間和空間領域去考察,放在多學科聯係的背景上去研究。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將民族民間文學的研究與民族學、曆史學、語言學、宗教學、心理學、民俗學研究結合起來,使民族民間文學研究出現嶄新的局麵。專題研究,如關於少數民族神話、史詩等的研究也很有起色。與此同時,少數民族作家文學的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對古代作家和現代作家文學的研究成績也很突出。

在注意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的前提下,研究方法不斷改進。隨著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感到,過去隻限於某一民族,單純從一般文藝學角度研究少數民族文學的方法,不能全麵解決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比較文學研究方法首先受到重視和重新起用,並寫出一批較有質量的文章,探討各民族文學的相互借鑒和影響。其他如結構主義方法、係統論方法等,也為一些研究者所嚐試。

③產生一批理論研究成果。首先是各民族文學史和文學概況的編寫進展很快,在1981年以後的短短幾年時間裏,《蒙古族文學簡史》(齊木道吉、梁一儒、趙永銑,1981)、《苗族文學史》(田兵、剛仁、蘇曉星、施培中,1981)、《壯族文學概況》(胡仲實,1982),《白族文學史》(張文勳主編,修訂本,1983)、《布依族文學史》(田兵等主編,1983)、《白族文學史略》(李纘緒,1984)等相繼出版。毛星主編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約160多萬字,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全麵、係統地記述中國55個少數民族文學的大型專著。這部專著雖係各民族文學概貌的介紹性著作,但它集中反映了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是新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此外,集中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成果的專著和論文集尚有《少數民族民間文學概論》(朱宜初、李子賢主編)、《民族民間文學基礎理論》(陶立)、《傣族詩歌發展初探》(王鬆)、《歌海漫記》(黃勇刹)、《壯族歌謠概論》(黃勇刹)、《廣西民間文學散論》(藍鴻恩)、《少數民族文學論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編)、《中國少數民族神話論文集》(田兵、陳立浩編)、《中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作品選講》(吳重陽、陶立主編)等。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也越來越多地引起國外學者的注意。中國三大史詩很早就吸引東歐一些國家學者們對它進行研究,法國的石泰安研究藏族《格薩爾王傳》並有專著問世。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達木丁·蘇榮對《格斯爾》的研究,日本學者君島久子、伊藤清司等對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神話、傳說、故事的翻譯研究等,成績也很突出。目前從事這方麵研究的學者越來越多,範圍也越來越擴大。

近幾年來,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工作的形勢是喜人的,成績獲得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其中黨和政府的關懷是決定性的因素,特別是中共中央宣傳部,在少數民族文學發展的每一階段,都給與具體指示。1984年《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加強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和搜集工作的通知》,對每一位研究工作者都是鼓舞。其次,民族民間文學研究隊伍中,有著很好的學術帶頭人和一批中青年研究力量,民間文藝學家鍾敬文所寫的《劉三姐傳說試論》、《論民族誌在古典神話研究上的作用》以及一係列有關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講話,對民族文學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王沂暖從事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的搜集、翻譯工作50多年,並在藏族文學研究中成績卓著。有這樣一支研究隊伍,再加上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搜集隊伍、作家隊伍、翻譯家隊伍,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事業和研究工作的更大繁榮和發展,前景是十分喜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