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5章 以幽默化解難題(1 / 2)

幽默和笑是聯係在一起的。我國有一句很有名的養生話語,叫做“笑一笑,十年少”。毛澤東性格中有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幽默。

毛澤東不僅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詩人,也堪稱一代幽默大師。他不僅能以幽默帶給大家歡樂,還常常以幽默來化解各種困難和矛盾。幽默是他對待人生,處理生活的一個準則。

陝甘寧邊區召開第一次文代會時,請王明到會講話。王明平常喜歡音樂,與魯藝音樂係的教員們很熟,因此講話時,掰著手指頭把音樂係教員逐個表揚了一番,卻獨獨漏掉了向隅。在這種情況下,被表揚算不得什麼,不被表揚卻成了大問題。

休會的時候,向隅跑到一個角落裏,低頭而坐,無地自容。他的妻子跟在後麵,難過得落淚。同誌們也都跟著圍過來,想安慰他,又不知說什麼才好。

這個情節被參加會議的毛澤東看到了。

第二天,會議請毛澤東講話。講話之前,他出人意料地說:“不知大家記不記得一個成語?”

大家覺得問得奇怪,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來。毛澤東舉起一個手指頭說:“這個成語就叫‘一人向隅,舉座不歡’。”接著,又親切地問道:“今天,我們的向隅同誌來了沒有?”

說著離開講桌,走到台沿,俯身尋覓。大家齊聲說:“來了,來了,就在這裏!”

向隅站起來向毛澤東致意,毛澤東說:“聽過你的手風琴獨奏,拉得很好啊。”然後返回講桌,講起了正題。

就這樣,毛澤東的一句幽默,自自然然地糾正了王明的一個疏忽,巧妙地安撫了兩顆受傷的心靈,化解了他們心中的疙瘩,使他們的心情一下子開朗起來。可以設想,如果毛澤東鄭重其事地解釋王明昨天的疏忽,效果反而不會太好。

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轉戰陝北,有天夜裏住進田次灣。由於人多村子小,十幾個人與毛澤東擠在一座窯洞裏睡覺。房東大嫂心中不安,一再道歉說:“這個窯洞太小了,地方太小了,對不住首長了。”

為了安慰大嫂,毛澤東風趣地依著大嫂說話的節律和腔調說:“我的隊伍太多了,人馬太多了,對不住大嫂了。”

說得大嫂和同誌們都哈哈大笑起來。

胡宗南進攻延安時,幾十架飛機輪番轟炸,毛澤東住地王家坪被塵囂籠罩,燃燒彈在毛澤東門前燃燒,炸彈片飛撒一地,形勢很危險,大家都感到緊張。衛士們衝進窯洞,卻見毛澤東在聚精會神地查看地圖。

“客人走了嗎?”毛澤東埋頭看著地圖。

“誰,誰來了?”衛士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飛機呀,”毛澤東朝天一指,“喧賓奪主,討人嫌!”

盡管外麵依然危險,窯洞裏卻是一片笑聲。毛澤東的遇險不驚,從容鎮定,對延安的軍民無疑是一種極大的鼓勵。

傅作義將軍是率部起義的國民黨高級將領。由於他的起義,北平獲得和平解放,千年古都的文化名勝和幾百萬居民的生命財產得以保全。但傅作義想到自己的一生曾長期與共產黨作對,還在華北作戰中打死打傷許多解放軍,因此心中總懸著一塊石頭,不知共產黨會怎樣發落自己。

1949年2月22日,毛澤東在西柏坡接見傅作義。一見麵,毛澤東便親切地雙手緊握傅作義的手,愉快而風趣地說:“過去,我們在戰場見麵,清清楚楚;今天,我們是姑舅親戚,難舍難分。”

毛澤東短短兩句話,使傅作義心中的顧慮頓時冰消雪化。傅作義如釋重負,談話的氣氛隨之活躍起來。

1957 年 3 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全國宣傳工作會議。會議期間,毛澤東接見了主持上海《新民晚報》的趙超構,對他提出的辦報方針要“軟一些”的建議提出了批評,並要他做出檢討。

次年9月,毛澤東在上海又召見趙超構。趙超構不知這次毛澤東會怎樣對待自己,心裏忐忑不安。不料,他一進門,毛澤東就詼諧地對在座的人介紹說:“看,宋高宗的哥哥來了。”

在座的人一愣:怎麼趙超構成了宋高宗的哥哥了呢?但轉念一想,宋高宗名叫趙構,而眼前的這位叫趙超構,當然就成了宋高宗的哥哥了嘛,頓時哄堂大笑。趙超構的緊張心情在笑聲中一掃而空,整個接見輕鬆舒暢。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毛澤東帶頭忍饑挨餓,7個月不吃肉,青黃不接時竟有20 多天沒吃一粒糧食,靠菠菜和野菜度日,誰勸也不聽。結果導致營養不良,渾身浮腫。

有一天,衛士長李銀橋給他做睡前按摩,腳脖子小腿骨那裏,一按一個坑,皮肉起不來,李銀橋心疼地說:“主席,您太缺營養了,您看……”

Tip:网页底部有简繁体切换,我们会帮您记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