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群居動物,需要彼此合作。這種合作不僅是為了更好地應對大自然,獲取更多的生存機會,還在於可以偎依在一起相互取暖。從內心深處講,我們都需要別人的認同和理解,更需要別人來裝扮我們的生活。
正是有了這種需要,人們才會熱衷於建立自己的人脈,一方麵是熟人多了,辦事方便,另一方麵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這是我們生活的常態,也是生活的必需。
雖然朋友對我們很重要,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呼朋引伴,招三五好友進行詩酒唱和的。很多人由於性格等原因,隻能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孤獨一人麵對冷月清秋,好不淒涼。
在這樣的人心中,那些可以跟朋友們一起恣意揮灑青春的人,是可羨慕的。因為他們周圍滿是歡聲笑語,他們擁有屬於人生的繁華,他們不孤獨。
這些人不知,一個人是否孤獨,跟有多少人願意跟他玩有關係,但並非絕對的,因為所謂的孤獨,有時本身是相對的。
朋友聚會的場景,絕對可以用熱鬧來形容。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多年未見,自然有說不完的話,喝不完的酒,聊不完的八卦。在那一刻,處在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快樂的、開心的。這個場景讓他們深深地感覺到,自己曾經單純過、快樂過,曾擁有無憂無慮的生活。
這個場景也是溫馨的。在這裏,每一個人都是可信的,可愛的,也是可親的。人在繁華的都市生存,總要給自己戴上麵具,有的上麵寫著孤傲,有的上麵刻著堅強。但更多時候,麵具上的標簽不是真實的。隻有他們自己知道,在那孤傲和堅強的背後,有多少辛酸。他們在人前露出微笑,不過是想告訴別人,我活得很快樂,其實是否真正快樂,隻有他們自己清楚。可以說,在每個堅強的標簽背後,基本都隱藏著一顆受過傷、滴過血、有過無數心酸故事的心。
但是,在親朋相聚的場合裏,這些都不存在了。這裏的每一個人都了解自己的經曆,都能包容自己的缺點,不會嘲笑自己那與生俱來的脆弱。在這個場景中,也隻有在這樣的場景中,一個人才可以放下所有的偽裝,露出那個深藏已久,早就想出來透透氣的,真實的自己。這個真實的自己讓人們懷念,讓人們感動,更讓人們迷戀。
這,正是朋友的意義,正是放鬆的真諦。
可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不管什麼樣的聚會,總有散場的時候,不管多麼要好的朋友,總不能永遠都在一起。人有相聚,就必然有離別。而且,相聚的時候有多大的驚喜,離別的時候就有多深的傷感。那驚喜給你帶來的快樂越多,那傷感在你心上留下的痛就越深、越清晰。
隨著時間的流逝,桌子上擺放的不再是美食,而是殘羹冷炙,杯中也不再有滿溢的美酒,而隻是略顯冷清的杯底,和些許殘留的泡沫。
這時候,席上的每個人都很清楚,散場的時刻到了,那歡樂的時光,已經走到了盡頭。每個人都不說話,隻是彼此無言相望,獨自在腦海中回憶那些快樂的時光。
然而,無言可以讓室內的空氣靜止,卻不能讓時間停止流逝。該來的總是要來的,而且,你越是不想它來,它越是來得凶猛。散場的時刻,終將到來。
此時的情景是淩亂的,那淩亂昭示的是曾經的繁華,而且,過去越是繁華,現在就越是淩亂。如果說曾經的繁華和喧鬧是彼此友情的見證,那麼現在的淩亂就是個人內心寂寞的象征。曾經越是繁華,現在就越是寂寞。
就好比美麗的煙花,在天空綻放的那一刻,它是耀眼的,可以吸引所有人的目光。但當它徹底寂滅後,留下的僅僅是滿地的灰塵,那灰塵一點也不美麗,反而會讓人們厭棄。越是碩大美麗的煙花,其留下的灰塵就越多,也越是惱人。它們比平時留在地上的垃圾更讓人覺得討厭,之所以如此,不在於其留下的灰塵本身有多醜陋,而是它綻放的那一刻太絢麗了,有了這層襯托,自然會產生如此的結果。
這,就是繁華的真諦了。它的背後,永遠是無盡的孤獨和冷寂。
所以,能夠呼朋引伴固然很好,可以給你無盡的歡樂,但同時,也會讓你體驗到從未有過的孤獨。那孤獨是繁華襯托出來的。
其實,即使是人群散盡後的那份落寞,也未必就比那些形單影隻的人所感受到的孤獨和寂寞更強烈。但是有了剛才的映襯,這份孤獨更加難熬了。
這是一種矛盾、一個悖論,不過也顯示了現實世界的公平。老天不會給你完美。有人常用“上帝在關上一扇門的同時,會在別處打開一扇窗”來寬慰自己,跟自己說,上帝不會拋棄我,以告訴自己世界不會那麼壞。但我們要意識到,上帝誠然不會拋棄我們,可是也不會特別眷顧我們,同樣是那句話,換種表述方式就變成了“上帝在打開一扇窗的同時,也會關上一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