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讓人無法忍受的事情很多,大到人生遭遇失敗,小到身邊人一句略帶玩笑的謊言,都會讓我們在一瞬間覺得,這世界不再美好了,內心無法承受了。但是,不管是人生中遭遇的挫折,還是身邊人的欺騙,它們給人帶來的傷害總有消失的時候。當我們走出了人生低穀,挫敗感便不再纏繞著我們了。有時候,那段痛苦的經曆反而會成為我們向別人炫耀的資本。我們聲情並茂地講給人聽,告訴他們我們曾經苦過,並熬過來了,以證明自己意誌的強大。身邊人的欺騙所帶來的傷害也容易過去。一個合理的解釋、一句真誠的道歉,或者一個自責的眼神,都會軟化我們的心,讓我們原諒他。有的,則是因為時間的流逝,讓問題不再成為問題。
以上這些,都是能夠給我們帶來痛苦的,那痛苦往往十分短暫,它們聲勢駭人,來勢洶洶,但也會隨之煙消雲散,無影無蹤。這些,更像是生活中的調劑,雖然,這調劑會讓我們感覺不適,但總不是生活的常態。而有一種痛苦,卻是持久的。它無處不在,時間不僅不能衝淡它,反而會使我們所受到的傷害增加。它是那麼難熬,以至於隻要跟它相處,我們就會感受到一種絕望。這,就是孤獨。
關於孤獨,有很多的論述。有人覺得,孤獨是可厭的,是惱人的。歌手張楚就曾經寫過一首歌,叫作《孤獨的人是可恥的》。著名的作家王小波也曾經說過:“我不要孤獨,孤獨是醜的,令人作嘔的,灰色的。”也有人認為,孤獨是靈魂的升華,是高尚藝術的載體,是創造偉大的基石。
然而,不管是哪一種,都不能改變一點,那就是無論孤獨能給我們的事業多少幫助,在心靈上,它給人帶來的總是痛苦和煎熬。它會讓一個快樂的人鬱鬱寡歡,甚至會讓人徹底崩潰,最終選擇離開這可怕的世界。
近年來,關於不能忍受孤獨而選擇輕生的報道屢見報端,其中不乏名人。
徐遲(1914—1996)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他十九歲的時候,就在《現代》上發表詩作了,可謂少年才子。之後的人生中,徐遲也是佳作不斷。然而,在他遲暮之年,該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他卻選擇了主動結束自己的生命。
據徐老身邊的人說,他本是一個熱情、樂觀、愛助人的人,朋友也很多。可是後來經曆了愛妻患癌症去世和第二次婚姻破裂之後,整個人就變得沉默了。他不再與外界接觸,常常足不出戶,自己待在家裏,跟家人的聯係也越來越少。總之,一個原本開朗、外向、樂觀的老人,變成了一個鬱鬱寡歡的孤獨老者。最後,他甚至給自己定了一個“四不”習慣:不看報、不看電視、不出戶、不會客。00
長時間的獨處,讓這個才華橫溢的老人變得越來越孤僻,也越來越憂鬱。他常常自怨自艾,甚至惶惶不可終日,精神處在崩潰的邊緣。可惜的是,老人身邊的人並沒有發現這危險的預兆。最後,他結束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