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到來,改變的不僅是我們的生活質量,還有我們的生活方式。現在的人們,再也不必像古人那樣,一輩子隻待在自己出生的地方了。我們有便捷的交通,幾個小時就可以從一個城市到達另一個城市。而且,我們出行也不用再像古代那般,受到諸多限製。更重要的是,先進的現代通信工具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古代那種男人進京趕考數載杳無音信、女人苦守寒窯的現象再也不會出現了。
種種的便利條件,讓我們的遠行夢成為現實,也為我們的奮鬥開辟了多種樣式。於是,太多的人離開自己的家鄉,去外麵闖蕩。
這些出外尋夢的人,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而歸。不過,不管是哪種,當獨處一室,低頭靜思的時候,往往都會有一種失落感,這種失落不是源於人生夢想的不得實現,而是心靈好似沒了歸屬。更多的時候,這是思鄉的一種外在表現。
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家往往並不是自己居住和生活的地方,而是自己出生的地方。家不僅承載著我們的心,讓我們心安,還承載著我們的記憶,尤其是兒時的回憶。所以,很多人在外多年,也在自己所在的城市安居落戶多年,但總是找不到家的感覺。即使全家人都已經搬過來了,還是有很多時候,會覺得少了那麼點味道。這味道,就是回憶的味道。
兒時的回憶必然是甜蜜的。那時的我們雖然小,但很快樂,沒有任何煩惱。我們不必去想著如何賺錢,也不用思考今天晚飯要做點什麼。更重要的是,我們沒有來自工作上的壓力,不用看領導的臉色,也不必計較某個同事是否好相處。那時的我們,隻有一個任務,就是玩得快樂。而且,我們確實玩得很快樂,我們身邊有很多小夥伴,他們不是我們的兄弟姐妹,卻整天陪在我們身邊。彼此偶爾也會有爭吵,也會拌嘴,甚至還會打上一架。但是,沒有任何仇恨和隔閡,隻需要說聲對不起,或者拿出自己的玩具跟對方分享,馬上又是一對好朋友了。之前的所有不愉快都仿佛沒有發生過一樣。
但現在不同。我們長大了,漂泊在異鄉,需要賺錢養活自己,更需要麵對各種各樣的人,跟他們打交道,與他們周旋。在社會中,我們必須學會變換角色,要給自己準備許多個不同的麵具,麵對不同的人和場合的時候,分別拿出來戴在臉上。很多時候,我們臉上向對方微笑,心裏其實充滿著厭惡。可是我們必須這麼做,因為這就是生活。
現實的殘酷和兒時的美好,必然讓我們產生對童年的懷念。而那份懷念徹底寄托在我們出生的地方。那裏有我們居住過的老屋,那裏有我們一起哭過、笑過的同伴,那裏有或喜歡我們或討厭我們的鄰居。現在,這些隻能出現在回憶裏,隻能出現在夢裏了。我們已經回不去了,我們在異鄉。
兒時美好的回憶,讓我們對異鄉多少產生了些陌生感,在這裏,我們也會笑,但總覺得笑得不那麼徹底,不那麼開懷。在這裏,更多的時候,我們所感受到的是寂寞,是孤獨。
這份孤獨,來自童真的丟失,來自社會的壓力,來自對陌生環境的無法完全融入。可以說,隻有在兒時沒有任何快樂的人,才會排斥自己的家鄉,才會在異鄉不感覺到孤獨。一個有過快樂童年的人,在異鄉生活,多少都會有寂寞孤獨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