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盾,即趙宣子,嬴姓趙氏,名盾,諡號“宣”,時人尊稱其趙孟或宣孟。春秋中前期晉國卿大夫,趙衰之子,傑出的政治家、戰略指揮家。晉文公之後,晉國出現的第一位權臣,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擔任執政,號稱正卿,法治晉國。他在晉國執政期間,權傾朝野,使晉國君權首次受到衝擊與削弱,樹趙氏之威,使趙氏一族獨大晉國。一生侍奉三朝,維護了晉文公開創的霸業。
曆史往往有許多巧合,趙衰死的這年,晉國其它重臣如欒枝、先且居、胥臣等也都先後死了。晉襄公連喪四卿,頓感高端人才的不足,又去了新上軍、新下軍兩軍,仍按原來上、中、下三軍的建製。準備讓士穀、梁益耳統率中軍,讓箕鄭父、先都統率上軍。原中軍統帥先且居的兒子先克覺得不合適,他向襄公建議:“狐氏、趙氏都為晉國立有大功,他們的後代不能不用。而且士穀官居司空,是管建築工程、製造車服器械、監督手工藝奴隸的官,與梁益耳都沒有立過什麼戰功。一下子提拔為大將,恐怕人們不服氣。”
晉襄公采納了先克的建議,以狐射姑(也稱賈季)為中軍元帥,趙盾為副;以箕鄭父為上軍元帥,荀林父為副,以先蔑為下軍元帥,先都為副。晉國新人集團依靠著父輩的“陰功”,獲得了極大的利益,力壓老臣,占據了六卿的前三強。趙盾幸運的得到了晉襄公的青睞,在政壇尚未有任何光輝建樹的他出道不到一年,就達到了父親趙衰拚鬥了一生才得來的榮譽——執政大夫兼中軍佐。
研究這件事的時候,晉國太傅陽處父正出使衛國,沒有參與,回來後,他聽說狐射姑擔任中軍元帥後,獨斷專行,驕橫跋扈。狐射姑手下的司馬臾駢勸他要虛心聽取那些老將的意見,竟被他命人當眾打了一百鞭子,軍中多有怨言。陽處父就向晉襄公密奏:“狐射姑性情剛烈,以勢壓人,不得軍心,不是大將之才。我曾經在趙衰的軍中與他的兒子趙盾一起共過事,我知道趙盾不僅人品好,而且很有才能,應該讓他擔任中軍元帥“。
晉襄公感覺陽處父說的很有道理,就把狐射姑、趙衰兩人的職務調了個,讓趙盾擔任中軍元帥,讓狐射姑為副,趙盾自此執掌國政。他上任後首先對過去不合理的政令做了一次大的修訂,鏟除各種弊端,清理監獄,追究犯罪,倡導禮法。深受晉國百姓的擁戴。
但狐射姑卻很失落。都說幹部要能上能下,上升時誰都高興,降職時那難受勁可不是每個人心裏都能承受的了的。狐射姑知道是陽處父參了自己一本,心裏那叫一個恨呢!有人對陽處父說:“你對國君說話一點也不隱瞞,雖說是在盡忠,但您就不怕與人結怨嗎?”陽處父說:“隻要有利於國家,怎麼敢逃避私怨呢?”
經過晉襄公對權利的重新分配,趙盾在陽處父的協助下,擔任執政大夫兼中軍元帥,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始成正卿,成為晉國朝堂地位與權威都僅次於國君晉襄公的卿士。自此趙氏家族的勢力開始急劇膨脹。
自擔任執政的那一天起,趙盾製定章程,修訂律令,清理訴訟,追捕逃亡案犯,使用契約,治理政事中的弊端,恢複貴賤製度,重建已廢官職,提拔屈居下位的賢能。史載:“宣子於是乎始為國政,製事典,正法罪。辟獄刑,董逋逃。由質要,治舊汙,本秩禮,續常職,出滯淹。既成,以授太傅陽子與太師賈佗,使行諸晉國,以為常法。”
第一,行政法製方麵:製事典(製定章程);本秩禮(明確貴賤);續常職(恢複廢除的官職);
第二,刑事法製方麵:正法罪(明確刑事法規);辟獄刑(清理獄囚積案);
第三,民事經濟製度:由質要(使用契約帳冊);董逋逃(追捕逃亡的奴隸);
第四,具體措施方麵:治舊汙(清理積弊);出滯淹(舉薦沉淪的賢才)
第一節狐趙反目,力抗秦國
就在趙盾成為正卿,實權狂飆式膨脹的幾個月後,晉襄公七年的八月,也就是公元前621年的秋天,晉襄公也不行了,臨死之前,召來太傅陽處父,上卿趙盾和幾位重要的大臣,要求他們輔佐年幼的太子夷皋登基,與鄰國和睦相處,不要失去諸侯盟主的地位。看各位大臣答應了,襄王才撒手人寰。
轉過天來,大臣們集體朝議擁立新君時,意見產生了分歧,一部分人堅持按襄公的遺囑辦,另一部分人認為太子夷皋太小,估計當時也就是個五、六歲,無法執掌國政,應該立個年長一些的君主,以應對複雜的國內外局勢。趙盾說:“那就立文公的兒子公子雍吧,他不僅年長,為人善良,襄王很喜歡他這個弟弟。而且他在秦國多年,秦國過去曾是晉國的重要盟友。他回國繼位對於秦晉和好,國家安全、穩定都大有益處“。
狐射姑成心打捌,他建議立晉文公的另一個兒子,派往陳國的公子樂。趙盾說:“公子雍是文公的四夫人生的,公子樂是文公九夫人生的,母親卑賤兒子的地位就低。而且陳國很小,離我們晉國很遠,一旦晉國有難,他們不可能及時救援。秦國既強大又離我們很近,雍在秦國已經做到了下卿,與秦穆公的繼位者秦康公關係很鐵,一旦晉國有了急難之事,秦國可來救援我們”。大多數大臣讚成趙盾的意見,於是他就派大夫先蔑,士會(也稱隨會)到秦國去迎請公子雍。
狐射姑很不服氣,也悄悄派人去陳國迎接公子樂。趙盾知道後為了避免晉國出現君位爭奪戰,就派門客公孫杵臼帶著家丁在半路上將公子樂劫殺了。
狐射姑這一下更來氣了。他沒機會對趙盾下手,就派人暗殺了家族小、人口少、居處較偏僻的陽處父,算是出了一口惡氣。後來眼看趙盾要追查到自己了,隻好逃亡到狄國。趙盾念及狐、趙兩家的舊誼,派臾駢將狐射姑的家眷和財產,都給他送到了狄國,這就是晉國曆史上的“賈季之難”。趙盾的意思很明顯,就是我趙盾並不願意與你狐射姑為敵,但是你也永遠不要再回來了,免得礙眼。
狐氏家族就這樣匆匆離開了晉國政壇,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從狐突位列大夫以來,狐偃、狐毛位列六卿,且為國舅,家族一夜暴發,卻因為賈季的意氣用事而失去了繼續發展的機遇,嗨!真是“富不過三代!”至賈季,狐氏正好三代。
當年冬十月,趙盾主持了對晉襄公的安葬儀式,襄公夫人穆贏帶著太子夷皋在葬禮上找到趙盾說:“先君有什麼錯?太子有什麼錯?你現在卻要舍棄先君的親骨肉,而從外國接回一個國君!”
趙盾回答:“這是國家大事,不是我趙盾一個人決定的”。
但這穆贏也不是善茬,自送葬歸朝之後,每天清早,就抱著太子夷皋到朝堂上哭鬧,對各位大夫說:“這是先君定下的繼承人呢,為什麼要拋棄他另立君主呢?”眾大夫無言以對,有些人還對這孤兒寡母表示同情。
一散朝,這穆贏就驅車直奔趙盾的府邸,向趙盾叩頭說:“先君臨終前把這個孩子托付給您,要您盡心輔佐。先君雖已離世,遺言猶在耳邊。如果您要立他人為君,您準備把這孩子置於何地呢?您不立我兒子,我們母子就死在您麵前……”哭聲都傳到了相府外的街道上,怎麼勸都勸不住。
經她這不斷的哭鬧,大臣們和老百姓態度有了轉變,紛紛說從秦國迎公子雍回國不妥,並歸咎於趙盾,一些早就對趙盾心懷不滿的大臣還打算搞政變,以武力殺趙盾,立夷皋。趙盾這會兒見了穆贏就頭痛,沒主意了。
荀林父、冀缺對趙盾說:“現在我們立了年長的公子雍,等將來夷皋長大了,恐怕還會鬧變故,不如就立夷皋為君吧。這樣可以避免大臣們之間兵戎相見。”於是趙盾召集群臣,擁戴七歲的夷皋繼位,史稱晉靈公。這一年是公元前620年,也稱作晉靈公元年。
從這一行動可以看出,在晉國政壇上,趙盾已經可以隻手遮天、隨心所欲。
但是,趙盾也有趙盾的缺點和軟肋。他是靠著他的父親追隨重耳才換來了今天的地位,在某種程度上,趙盾隻能算是“權二代”,“權”而不“貴”。雖然趙盾位高權重,但和晉國統治者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在宗法社會,趙盾實在稱不上貴族。他們趙家在晉國政壇也沒有足夠的人脈關係,沒有人脈關係就等於沒有足夠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