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靈公年幼不懂事,趙盾成為執政大臣,攝政晉國,完完全全集中軍政大權於一身也就水到渠成了。
晉靈公剛登基,邊境就傳來諜報,說秦康公派重兵護送著公子雍已到了河下。沒辦法,趙盾隻好親自率領中軍,以先克為副,派荀林父率上軍,先都率下軍前去阻攔。雙方在令狐城開戰,秦軍戰敗,公子雍死於亂軍之中。先蔑、士會這兩位奉命迎請公子雍的大臣無奈,隻好投奔了秦國。趙盾感覺對不起他們,派自己的衛士將兩人的家眷和財產也送往秦國。
這一來,秦晉兩國又成了敵國,接下來的幾年裏,兩國不斷相互攻伐,戰爭也互有勝負。外患剛平,內亂又接踵而至了。晉國的大夫箕鄭父與士穀、梁益耳交情很深,自從趙盾升為中軍元帥,士穀、梁益耳都丟了兵權,三人都對趙盾不滿。先都對趙盾首鼠兩端,先派先蔑赴秦迎公子雍,又攻殺公子雍的做法也很氣憤。恰趕上先克手下的猛將蒯得違法軍紀,先克沒收了他在董陰的田地。蒯得去找士穀、先都發牢騷。於是,五個人聚在一起,密謀要先暗殺趙盾的鐵杆先克,再除掉趙盾。他們趁先克到箕城祭拜他的祖父先軫的祠堂時,暗殺了先克。
趙盾得知先克被殺,十分震怒,很快查明了元凶,將先都、士穀、箕鄭父、梁益耳、蒯得五人逮捕下獄,然後審明案情,核實罪名,將五人全都處斬。年幼的晉靈公向趙盾講情,希望能對這些勳臣從寬發落,被趙盾嚴詞拒絕。一時間,晉國人都知道趙盾專權,沒有人不害怕他的。人們稱他為“夏日之日”意思是太厲害、太嚴酷了,令人生畏。雖然這陽光是不可或缺的。
晉靈公六年冬,即公元前615年冬天,為報令狐城戰敗之仇,秦康公率軍攻打晉國,並占領了晉國的羈馬。晉國連忙發兵抵抗,趙盾率領中軍,荀林父為副將;冀缺率領上軍,臾駢為副將;欒盾率領下軍,胥臣之子胥甲為副將前往迎敵。臾駢獻計道:秦軍深入我國境內,必不能久留。所以我軍應深溝高壘,堅守以待。等秦軍回撤時再進行追擊。
趙盾采納了這項計策,秦軍越是想速戰速決,晉軍越不出戰。投奔了秦軍的士會(即隨會)獻計說:“趙盾有個堂兄弟叫趙穿,是晉襄公的女婿,年輕氣盛。可以派輕騎引誘他出戰而聚殲”。
趙穿果然被秦軍激怒,率領部下擅自出擊,結果被晉軍包圍。趙盾隻好指揮晉軍全體出動,趙穿是救回來了,可秦軍卻趁著夜色安全撤走了。趙盾回來竟給趙穿記了大功。一些朝臣議論說趙盾這是為了增強趙氏宗族的勢力。果然在臾駢死後,趙穿就接替他掌握了軍權。
《史記-晉世家》說趙穿是趙盾的昆弟(弟弟),《左傳》說趙穿是趙盾的側室生的兒子,我覺得這點上,《史記》比較靠譜。因為趙盾最早是在公元前636年回到晉國,當時年僅十七歲,到公元615年時他剛滿38歲,他的兒子當時不可能已結婚成為晉襄公的女婿和將軍。
考慮到士會非常熟悉晉軍的情況,又足智多謀,他呆在秦國是晉國的隱患,趙盾與諸大夫商議,要把士會弄回晉國,晉國的高官六卿(即趙盾、冀缺、欒盾、荀林父、臾駢、胥克)經過合計,想出了一條妙計。
晉靈公七年春天,晉國已故大將魏犨的小兒子魏壽餘叛逃到了秦國,見到秦康公,聲言是受到了趙盾的迫害,妻子也被囚禁在晉國。希望能與士會一起偷渡到晉國,由士會說服自己封地上的哪幾個與士會熟悉的晉國官員,他將率領族人把自己的黃河以東的魏氏封地獻給秦國。秦康公信了他的話,就派士會和他一起去搞策反。
士會看到魏壽餘又是偷偷踩自己的腳,又是使眼色,就明白他是詐降來騙自己回去的。他故意對秦康公推辭說:“晉國人如果背信棄義食言了,要麼我得被晉國人殺死,要麼我投靠晉國,可我的妻子就會被秦國殺死。”
秦康公指著麵前的黃河說:“我對黃河起誓,假如晉國人使詐,不以魏地降秦,我保證會送還你的妻子。”士會和魏壽餘剛渡過黃河,河對岸的晉國軍隊就齊喊著歡呼士會歸來。
秦康公氣歸氣,但對著黃河都發過誓了,得遵守諾言呢。隻好派人送還了士會的妻子,士會的其他家人滯留在秦國,後來改姓為劉氏。可能是取與“留”諧音意思吧。士會很感激秦康公重義守信,作書稱謝,勸秦康公息兵養民,自此秦晉數十年沒有再發生戰爭。
轉眼又是一個春天,晉靈公八年,即公元613年,周頃王死了,周公閱和王孫蘇發生了權利爭鬥,兩人都跑到晉國告狀,趙盾為他們居間調解。晉靈公又派趙盾率兵車八百輛直驅晉都洛陽,扶立周頃王的太子繼位,史稱周匡王。這一年,楚穆王也死了,世子旅繼承了王位。他就是春秋五霸之一,大名鼎鼎的楚莊王。
晉靈公九年(公元前612年)的秋天,齊國侵略魯國西部邊境,魯國派季孫行父到晉國來求援。冬十一月,晉靈公、宋昭公、衛成公、蔡慶候、鄭穆公等多國君主在鄭國的扈地會盟,準備征討齊國。齊國看諸侯聯軍來勢洶洶,害怕了,趕緊派人去賄賂晉靈公。這晉靈公自己得了好處,竟宣布中途退兵,別的小國一看主力晉軍撤了,咱也別管閑事了,全撤了。魯國一看,指望不上援兵了,隻好向齊國行賄議和。這一年,晉靈才親政,剛滿十六歲。
晉靈公十一年(公元前609年),晉靈公在黃父舉行大規模的春季圍獵活動,順便又在鄭國的扈地再次召開諸侯大會,商討平定宋國內亂的事。東道主鄭穆公前去拜見晉靈公,晉靈公閉門不見,理由是鄭國和楚國太親近了。弄的鄭穆公很沒麵子。鄭國的執政大夫子家就給趙盾寫了一封長信,大意是:
從我們國君繼位以來,就一直忠心地侍奉晉國,不僅我們鄭國堅守盟約,還帶領靠近楚國的陳、蔡兩個小國一起聽從晉國的領導,從不敢有二心。現在看來,我鄭國無論如何盡心侍奉,也不能取得晉國國君的滿意。當人被逼得走投無路時,也就顧不得自己的安危了。我們既然知道離亡國沒幾天了,隻好陳兵於修地嚴陣以待,希望貴國的決策者三思。我們鄭國確實與相鄰的齊國、楚國簽署過“友好條約”,但我們小國處在大國之間,隻能聽這些大國的號令,難道這也算是我們的罪過嗎?假如你們不體諒敝國,敝國今後也就無法聽從貴國的命令了。
趙盾看完這封長信後,趕緊派人向鄭國去做解釋,雙方又互派大臣做人質,這才避免了鄭國的背盟。
晉靈公帶著晉、衛、陳、鄭四國的軍隊攻打宋國,原因是宋國的公子鮑,也就是後來的宋文公謀殺了宋昭公,篡權奪位。四國軍隊包圍了宋國都城,宋文公卻並不害怕,他早摸透了晉靈公的脾氣,拿出幾車金銀綢緞通過晉將荀林父向靈公行賄,結果聯軍拿到了些賠款就議和撤兵了。
第二節正直的太史董狐
在勉強穩固了晉襄公薨逝以來的混亂局麵後,趙盾於前621年秋天8月作為晉靈公的全權代表,與齊昭公、宋成公、魯文公(來盟遲到)、衛成公、陳共公、鄭穆公、許僖公、曹共公在鄭國的地盤——扈地結盟,並向諸侯們介紹一番晉國的新君,實際上晉靈公根本沒有去參加,一切都是趙盾在打理,趙盾在會盟中行使的是完全隻有霸主才能夠擁有的權威。盡管《左傳》的作者用心良苦的想把作為臣子的趙盾放在各個諸侯之後,以此來標明貴賤。然而事與願違,執政趙盾以臣子的身份會盟諸侯,確實是開此先河。
在往後的日子裏,這種臣子坐大,諸侯卑微的局麵,卻成為春秋時代的潮流。年幼的晉靈公長大了,對老百姓是橫征暴斂,大興土木,把宮殿建造的雕梁畫棟,富麗堂皇。他寵信大夫屠岸賈,屠岸賈是將軍屠擊之子,善於阿諛奉承。晉靈公跟他特鐵。
晉靈公命令屠岸賈在絳州城內造一座花園,到處搜羅奇花異草,種植其中。因為春天園裏的桃花最為茂盛,爛若錦繡,起名叫桃園。在園中修築三層高台,台上建起一座絳霄樓。裝飾的十分華麗奢侈。絳霄樓四周的平台上,圍上朱漆欄杆。憑欄四望,整個絳州城的街道、集市盡收眼底。晉靈公很喜歡這裏,經常拿彈弓在這裏打鳥,或與屠岸賈賭博、飲酒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