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趙氏家族重新崛起(3 / 3)

趙武去看公孫豹,想放他逃走。公孫豹說:“我是奉國君之名,為了國家參加諸侯會盟的。如果魯國有罪而參加會盟的使者逃了,魯國一定免不了被討伐。這樣會因為我的出逃而危害國家。假如我被諸侯殺了。對魯國的懲罰也就算實施了,就不會再興兵問罪了。請殺了我吧。雖然殺死我實在沒有什麼正當的理由,但被連累了也沒啥。隻要能使魯國君臣百姓平安,隨便後人怎麼評價我吧!”

趙武很感動,想向楚國為公孫豹求情,樂王鮒來墊磚了:“諸侯立約結盟大會還沒散,魯國就公然違背誓言和約定,他們還來會盟幹什麼?即使不出兵討伐魯國,也應該殺了叔孫豹以示懲戒。”趙武說:“有人願意以一死而使國泰民安,這樣的人不可愛嗎?如果大家都能這樣忠心為國,那麼大國就不會喪失威望,小國也不會被欺負了。如果拿這個道理來教育臣民,國家就不會敗亡。我聽說好人遇難,不救不祥;壞人在上,不除不祥;因此一定要赦免叔孫穆子。”

趙武去見楚令尹公子圍,對他說:魯、莒兩國的爭奪鄆城,可謂由來已久,他們兩國的邊界大家都說不清楚,如果魯國占了鄆城而沒有進一步侵害莒國,我們做盟主的大可不必去管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對於叔孫豹這樣的忠臣應該赦免,讓他給咱們國內的臣子做個榜樣。

楚國的令尹公子圍不能不給趙武麵子,於是對魯國和公孫豹都免於追究,莒國的狀沒告響。同年四月,趙武帶著叔孫豹和曹國大夫途經鄭國歸晉,受到了鄭國君臣的隆重歡迎。和平條約的再次簽訂使各國皆大歡喜,終於可以免受戰爭之苦了。鄭國作為夾在晉楚之間的小國,更是對趙武感激涕淋,鄭簡公在鄭國的垂隴宴請趙武。鄭國的一些大臣在宴會上詠詩,拍趙武的馬屁,但趙武頭腦非常清醒,不敢居功自傲。說:“我以後再不會參加這種盛宴了。”

實際上,早在公元前579年,既晉厲公二年,宋國的右師華元就曾推動晉楚兩國簽訂了“弭兵之盟”,但好景不長,公元前575年,晉楚兩國就爆發了“鄢陵之戰”,晉軍把楚軍打的大敗,還射瞎了楚共王的一隻眼睛。但失敗是成功他娘,這一次的“弭兵之盟”總算是成功了。

趙武不僅致力於世界和平,也注重國內和諧社會的建設。早在晉國欒氏被滅族時,趙武曾打算將其封地州縣劃進自己的封地溫邑。因為州縣原本就是被從溫邑中劃去的。但韓氏、範氏兩家族不同意,說“州縣從溫邑劃去的時間已經很長了,而且該地已經是三易其主了。”趙武為維護朝臣間的團結,就放棄了這一打算。到晉平公任命趙武主持國政後,他的兒子趙獲又想舊事重提,被趙武製止了。趙武由於從不以權謀私,為人謙讓大度,所以深受晉平公信任,晉國公卿也比較團結。

由於經曆了趙氏被滅門的血的教訓,趙武處世非常低調。工匠們給他們建造房屋時,把砍削好的椽子進行磨礪,使其變得光滑,恰被大夫張老(即張孟)看到。張老本來是在傍晚來看趙武的,結果扭頭走了。趙武忙趕去追問:“我有什麼錯,您應該告訴我,幹嘛急著走呢?”張老回答:“周天子的宮殿的椽子砍削後要在密絞磨石上細細打磨;諸侯宮室的椽子隻是簡單磨光就行了;卿大夫的椽子隻砍削好就行了……如今你顯貴卻忘了義,富有卻失了禮,我怕你會招禍,還有什麼可說的”。趙武當即下令停止對椽子的打磨,並將打磨過的和沒有打磨過的椽子一起搭在梁上,時時警示自己。

趙武非常體恤民情,公元前543年,晉平公為母親造杞城。趙武在工地上發現有一位年邁的老人,一問,已經七十三歲了,連忙向老人道歉,送給他一些田產,又給他找了個輕巧的官差,並把招工的官員免了。這事兒做得很得人心,不僅在晉國廣為傳播,甚至傳到了魯國,被魯國的史官記錄了下來。

趙武以仁德和智慧作為自己的處世原則,《國語》中記錄有他與叔向在晉國卿大夫墓地的一段對話。趙武問:“如果這些人能活過來,你願意跟誰共事呢?”“應該是陽處父吧!”叔向回答。“陽處父廉潔、直率,但不知避禍,他的智慧不足。”趙武說。叔向問:“那麼是子犯(狐偃)吧?”趙武回答:“子犯見利就忘了君主,他的仁義不足。我最讚成的是隋武子(士會)。他能采納別人的建議,注重向他人學習;說自己成績時,總記著讚揚朋友;為國君辦事時不結私黨、舉薦賢能;國君說的不對時,不阿諛奉承;懂得知難而退,明哲保身。”

從晉平公十年到晉平公十七年,趙武在晉國執政八年,其間:“晉國無亂,諸侯無闕”。就是說這段時間晉國沒有發生內亂,對諸侯外交也沒有任何閃失。當然,也有些人批評趙武暮氣太重,對國君勸諫不力。

如秦景公的弟弟秦後子(名針)逃到晉國避難,趙武接見了他,問:“秦國的君主講道德嗎?”秦後子回答:“不知道。”趙武說:“公子來到敝國,一定是為了躲避殘暴的秦君吧?”秦後子又回答:“是的。”趙武再問:“那秦景公的統治能長久嗎?”秦後子再回答:“我聽說國君無道但農業總是豐收的話,其政權應維持在五年以上。”趙武看著日頭說:“活過了早晨還不知有沒有晚上,誰等得了五年?”

秦後子對跟隨他的來人說:“趙老大快死了。”因為他看趙武隻顧眼前,不謀長遠了。果然,這年冬天,公元前541年12月,趙武到溫邑(今河南南陽一帶),去祭祀曾祖父趙衰,遭受了風寒,不久便病逝了。年僅57歲。

被趙武搭救過的魯國大夫叔孫穆子(即叔孫豹)也評價趙武雖然很有文采,但“語偷,不似民主”,“年未盈五十,而諄諄焉如八九十者”,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不敢大膽說話,不像當家人”“年紀還不到五十的時候,就嘮嘮叨叨的向人解釋這解釋那,像八九十歲的老頭子”。

從秦國來的名醫醫和,就是鼎鼎大名的扁鵲,也叫秦越人,更是當麵指責他作為晉國的首輔大臣對晉平公縱情酒色勸諫不力,致使晉平公病入膏肓。實際上,晉平公比趙朔多活了九年呢。

是人就有缺點,趙武經曆四代國君,一生謙恭謹慎,死後被諡為“文”,也被稱為趙文子。他的行事風格確實更像他的曾祖父趙衰,是險惡的政治環境和家族沉痛的曆史教訓造就了他這樣的性格。都說性格決定命運,其實,命運也造就人的性格。趙武生於血雨腥風之中,十五歲前與程嬰躲在深山裏,缺吃少穿,擔驚受怕,有些謹小慎微是再自然不過的了。趙武死後,韓起接替了他的正卿之職。繼續執行諸侯停戰的和平協定,使晉國及許多諸侯國得到休養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