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趙氏家族重新崛起(2 / 3)

晉平公十年,公元前548年(《史記--趙世家》說是晉平公十二年,自相矛盾,應為筆誤),趙武擔任了晉國的正卿,主持晉國國政。他下令讓臣服於晉國的各諸侯國減少向晉國的進貢。而強化禮儀,受到各小諸侯國的歡迎。

這一年,魯國大夫叔孫豹來晉國拜見趙武,趙武對他說:“從今以後,戰爭看來是可以避免了。齊國的崔杼、慶封掌握了國政,他們希望改善同各諸侯國的外交關係;我和楚國的令尹(國相)屈建很熟,此人言語、舉止彬彬有禮,擅長對外交往。楚國、晉國有希望建立友好的邦交關係。那時,大家都可以免受戰爭的災難了。”

晉國範氏執政時期,齊國的大夫烏餘以他的封地廩丘歸降了晉國。依仗強大的晉國做靠山,他先是偷襲占領了衛國的羊角城。接著,又偷襲魯國的高魚城,乘著天降大雨,烏餘的軍隊從高魚城的水道潛入城中,先占領了軍械倉庫,奪取盔甲兵器爬上城牆,很快就占領了全城。隨後又攻占了宋國的一個城邑,不斷的挑起戰端。各諸侯國對晉國意見很大。

趙武執政後向晉平公建議:“晉國是諸侯的盟主,諸侯之間相侵略時,晉國就要討伐肇事者,歸還諸侯國被侵占的土地。烏餘擅自侵占他國土地應該被討伐,如果我們貪圖烏餘進貢的財物不去維持和平,就無法繼續充當諸侯的盟主,所以我建議讓烏餘歸還他侵占的土地。”晉平公說:“卿說的對,但派誰去呢?”趙武說:“可派大夫胥良帶去,他不動用晉國的軍隊就能把事擺平。”

晉平公十二年(前546年)春天,晉大夫胥良帶通知被烏餘奪走土地的陳、魯、宋等國,各自率兵車來領回自己被侵占的土地。但這件事對烏餘保密,讓諸侯的軍隊都偽裝成烏餘的老百姓。又騙烏餘帶兵車前來接受封土。毫無防備的烏餘軍隊進入了陳、魯、宋聯軍的伏擊圈,被一網打盡。各國奪回了被侵占的土地,非常感激晉國,一致擁戴晉平公為盟主。

宋國的左師向戌和趙武很要好,同時又和楚國的令尹屈建關係很鐵,就想聯合晉楚平息諸侯之間的戰爭,以免宋國總在晉楚兩大強國之間受夾板氣。什麼是左師?左師就相當於後代的左丞相,當時宋國的官製,左師、右師。司馬、司徒、司空、司寇並稱六卿。是執政的最高行政長官之一。向戍首先跑到晉國與趙武商量,趙武也早有此意,因為連年的爭霸戰爭不僅使夾在大國之間的小國左右為難,頻頻挨打。晉國這樣的大國也不堪重負,隻能通過增加賦稅向老百姓轉嫁負擔,民不聊生,盜匪橫行。社會治安很差。

趙武召集卿大夫們商量,韓宣子(就是韓厥之子韓起)說:“戰爭是殘害人民的禍事,是破壞各國經濟的害蟲,更是那些小國的大災難,現在宋大夫向戌發出息兵的建議,我們必須答應。盡管有時戰爭是無法避免的。不然的話,楚國響應這一建議去號召諸侯,肯定會得到諸侯讚同,那樣我們就可能失去盟主的地位。“於是晉國在趙武的推動下批準了弭兵之議。

向戌又跑到楚國遊說,楚國也答應了。

向戌來到齊國做工作,齊國的大臣陳須無對國君說:“晉楚兩國都已答應,我國怎麼能不答應呢?大家都希望停止戰爭,如果我們不同意,國人就會怨恨我們……”齊國也批準了弭兵之議,就是全麵停戰協議。

向戌再到秦國活動,秦國也表示支持。

幾個大國一致同意,由各大國通知自己的附庸小國於當年的六月,由各國的首輔大臣在宋國商談全麵停止內戰協議。會議期間,根據趙武、向戌、屈建的提議,除了齊、秦兩個大國外,晉楚雙方附庸的各諸侯國見麵。消除隔閡,共謀未來,達成了和平共處,互不侵犯的初步意向。

到了秋天,晉、楚、齊、秦、蔡、許、陳、魯、衛、鄭、曹、邾、滕等十四國再次在宋國會齊,準備會簽由趙武等人起草的“停戰協定”。但到了簽約的那天,各國代表齊集在宋國的西門外,趙武與楚國的令尹子木(即屈建)都想第一個上台歃血為盟。就是首先喝血酒,賭咒發誓。事關兩國的麵子,兩人互不相讓。晉國的賢臣叔向擔心來之不易的國際和平大業毀於一旦,就上前對趙武說:“霸主的威勢關鍵在於德行的高低,而不在於登台喝血酒的先後。你如果能用忠誠信義來輔佐咱們國君,並能彌補諸侯們的過失,即使後登台歃血,諸侯們也會擁戴你。何必非要在這事上爭先呢?……如今楚國能和我們輪番主持諸侯的會盟,這也是因為楚國有德行的緣故啊!您應該與他們比德行而不是爭著先歃血,隻有致力於德行才能讓楚國馴服。”

趙武聽從了叔向的建議,會盟儀式由趙武代表晉國主持,讓楚國的特命全權大使屈建第一個登台歃血。盟約簽訂後,凡晉國的附庸國同時臣服於楚國,楚國的附屬國也向晉國稱臣納貢;齊、秦兩國既不向晉、楚進貢,也不接受小國的納貢。從此開啟了一個晉楚四十年無戰事的和平時期。

在諸侯會盟期間,楚令尹屈建還曾密謀偷襲趙武帶來的晉軍,楚軍寬大的禮服內都套上了鎧甲。這事被趙武探聽到了,趙武就與叔向商量如何應對。叔向說:“您怕什麼呢?忠義誠信是不可以侵害的。如今我們晉國為了各諸侯國的利益來到這裏簽約會盟,楚國當著各諸侯的麵也說要誠信。如果他們偷襲我們,必然會因為背信棄義而垮台,他還怎麼號令諸侯?”於是趙武讓隨行的晉軍隻用籬笆做圍牆,把車馬拉到交通便利處搭起營盤,也沒有安排多少士兵隨護。楚軍最終沒敢偷襲晉軍。

屈建聽說了叔向的事,就問趙武:“叔向的人品怎麼樣?”趙武回答:“叔向治理他的家族很有條理,為國事發表意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從沒撒過謊。”屈建回國後楚康王說:“晉國稱霸諸侯是有原因的。有趙武、叔向這樣的賢臣,楚國不是晉國的對手,所以我們不應該與晉國抗衡。”事實上,由於吳國的崛起,楚國有了後顧之憂,也無力再繼續爭霸中原。

前545年,晉平公十三年,楚國的令尹屈建死了,趙武代表晉國前往吊唁,完全是按盟國之間的禮儀。次年,楚康王也去世了,楚國太子郟敖繼位,楚康王寵愛的公子圍擔任了令尹。

公元前542年,趙武和楚國的公子圍又率各諸侯國會盟,會盟期間,魯國軍隊侵伐莒國,占領了莒國的鄆城,莒國派人到會盟儀式控訴,把狀告到了聯合國。楚令尹公子圍很生氣,對晉國的大夫樂王鮒(即樂恒子)說:“會議還沒散,魯國就公然破壞停戰協定,應該把魯國來會盟的大臣公孫穆子(即公孫豹)殺掉。”樂王鮒是跟隨趙武參加會盟的副使,他向公孫豹建議破財免災,向楚令尹公子圍行賄以求免死,自己也想居間撈上一把。叔孫豹說:“諸侯的會盟,是為了保護各自的國家。假如我借行賄以求幸免於難,那將來魯國必然會受到侵略和敲詐,會給國家帶來外患……”樂王鮒碰了一鼻子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