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米開朗琪羅傳(13)(1 / 3)

在聖西爾維斯特諾教堂的花園中,在噴泉旁,在長滿月桂樹的灌木叢的陰影下,他們坐在一條石凳上,背靠一堵掛滿常春藤的牆麵,他們俯瞰著麵前一覽無餘的羅馬城《論羅馬城繪畫》第三部分。——談話這天,奧克塔夫·法爾奈茲,即保羅三世的侄子,正迎娶瑪格麗特,亞曆山大·德·美第奇的遺孀。此時,一列十二輛古車組成的儀仗隊正在那沃奈廣場列隊走過,當時人群擁擠。米開朗琪羅和朋友們躲避在羅馬城上,聖西爾維斯特諾教堂的安寧中。:他們就這樣莊嚴、平和地進行著如此神聖的談話,如果不是朋友們不想繼續交談下去,整整一個白天就要這樣過去了。

可不幸的是,這些美好的談話沒有得以持續。侯爵夫人經曆的宗教危機突然中斷了這些談話。1541年,她離開羅馬,先後在奧爾維多和維泰爾伯的隱修院中杜門謝客。

但她經常離開維泰爾伯,來到羅馬,僅僅為看望米開朗琪羅。他對她神靈般的思想著迷,而她也慷慨地給予他自己的思想。他收到並保存了她大量信件,其中都溢滿了純潔且極其溫柔的愛意,也隻有像她這樣的貴族靈魂能夠寫出這樣的書信。據康狄維敘述。說實話,這些高貴卻稍顯冷漠的書信不是我們所保存下來的維多利亞的信件。——要知道,在所有來往信件中,我們隻擁有五封——兩封從奧爾維多和維泰爾伯寄出,另外三封從羅馬寄出,時間在1539年到1541年間。

“按照她的意思,”康狄維還提到,“米開朗琪羅製作了一個裸身基督像,他從十字架上掉下來,像一具毫無生氣的屍體,如果不是兩個天使將他雙臂支撐住,他便要癱軟在聖母的腳下。她坐在十字架下,哭泣著,痛苦不已;她張開雙臂,伸向天空。在十字架木板上,可以看到一行字:Non vi si pensa quanto sangue costa。這幅圖畫,M.A.格萊涅描述的,是第一幅為米開朗琪羅雕刻《聖母哀痛耶穌之死》帶來靈感的畫麵,後來他相繼在佛羅倫薩(1550—1555)、龍丹尼(1563)、帕萊斯特裏納(1555—1560)創作了《哀悼基督》。因為對維多利亞的愛,米開朗琪羅還創作了《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繪畫,像平常人們看到的那樣,他沒有死去,而是活著的,頭部扭向天父,喊叫著:‘Eli,Eli!’他的身體並不癱軟,在臨終前最後的折磨裏,他扭曲著身體,肌肉抽搐著。”

也許維多利亞還激發了兩幅藏於盧浮宮和大英博物館的《耶穌複活像》的創作靈感。盧浮宮的《耶穌複活像》上,耶穌如大力神般地猛地掀起墳墓上方沉重的石板;他的一條腿還在墳溝中,他抬著頭,伸著雙臂,突然衝向上空——這讓人不禁聯想到盧浮宮裏的《奴隸》。回到神的身邊!離開這個世界,離開這些人們!他甚至都不看他們一眼——那些在他腳下匍匐跪拜的人們,他們愚蠢而滿心恐懼!擺脫生的厭惡,終於,終於擺脫了!……大英博物館裏的《耶穌複活像》則要安詳得多。耶穌從墳墓中出來了:他翱翔著,在愛撫著他的空氣中漂浮;他雙臂交叉,緊閉雙眼,心醉神迷,他升上了光亮處,就像太陽的一束光芒。

就這樣,維多利亞為米開朗琪羅重新打開了信仰的世界之門。她所做的還不隻這些:卡瓦利爾瑞喚醒了米開朗琪羅的詩作靈感,維多利亞則使他的詩作才華發揮到了極致。就是在這段時期,米開朗琪羅想到將自己的詩集出版。他的朋友路基·德勒·瑞奇奧和多納多·吉阿諾提也向他出謀獻策。直到那時,他還沒有對自己所寫的有所重視。吉阿諾提在1545年左右操辦出版一事。米開朗琪羅在他所寫的詩集中挑選了一些,他的朋友則把它們抄下來。但瑞奇奧和維多利亞分別在1546年、1547年逝世的消息使他改變了主意:他覺得出版詩集的做法對他而言是一種虛榮。他的詩集在他在世時沒有出版,隻是有一小部分在瓦爾奇、吉阿諾提、瓦薩裏的著作中出現。不過這些詩當時已經在人們手中傳閱。偉大的作曲家:阿爾查德勒、特隆本奇諾、康斯裏奧、科斯坦佐·菲斯塔還給這些詩譜了曲。1546年,瓦爾奇在佛羅倫薩學院朗誦並評價了其中一首十四行詩。他在這首詩中感受到了“古典的純潔和但丁所有的思想”。

米開朗琪羅深受但丁影響。“沒有人能比他更了解但丁,”吉阿諾提說,“沒有人能比他對但丁的作品更有擁有權。”他對佩塔爾克、卡瓦勒坎提、奇諾達·皮斯托賈和其他意大利古典詩人的了解並不少於對但丁的了解。他的風格就是在閱讀這些詩人作品的過程中形成的。而為這些詩帶來生氣的則是他熱情的、柏拉圖式的理想主義。她不僅使他曾經模糊的宗教信念更加清晰,而且,正如托德所說,她在詩歌中歌唱宗教,給他樹立了榜樣。在他們友情剛開始發展的階段,維多利亞的第一部十四行詩集《靈智的十四行詩》問世了。①她一麵創作著這些詩,同時把這些詩寄給她的朋友——米開朗琪羅。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