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托爾斯泰傳(4)(1 / 3)

然而,為了忘卻周圍的景象,他又開始了寫作。在炮聲隆隆中,他又如何能尋找到創作所必需的精神自由,來寫他的回憶錄的第三部——《青年》呢?這本書是混亂不堪的,我們可以把它的淩亂性以及時不時出現的,帶有司湯達式的分解和再分解的抽象分析的枯燥性,歸咎於它誕生時的條件。我們在完成於同一個時代的作品中也看到了同樣的方式。例如,“有三類愛情:1.審美的愛情;2.忠誠的愛情;3.主動的愛情,等等”(《青年》)。或者“有三類士兵:1.馴服的士兵;2.專製者;3.自吹自擂者。——他們本身又可分為:a.冷靜的馴服;b.急切的馴服;c.喝酒的馴服,等等”(《伐木》)。但是我們欣賞的是它對存在於一個年輕頭腦中的模糊夢幻與思想的冷靜而深刻的探索。這部作品是一部罕見的與自我的對話。並且有些時候,在春日城市的美景中,在懺悔的敘述中,在為了被遺忘的罪過而奔向修道院的記述中,有多少詩意的清新啊!一種狂熱的泛神論賦予了某些篇章一種抒情的美,它的語調令人回憶起《高加索紀事》。例如,對這一夏夜的描述:

新月發出了平靜的光芒。池塘波光閃爍。一棵棵老樺樹,在明亮的月光照耀下,一側繁茂的枝葉閃著銀光,另一側的黑色陰影遮住了草叢和道路。鵪鶉在池塘後鳴叫。兩棵老樹輕輕互相碰觸時發出的沙沙聲幾乎無法分辨。蚊子嗡嗡地叫著,一隻蘋果墜落在枯葉中,青蛙們一直跳到平台的石階上,綠色的後背在一縷月光下閃亮著……月亮升起來;它懸掛在明亮的天空中,照亮了宇宙;池塘變得更加明亮;暗處變得更加黝黑,光變得更加透明……而我,謙卑的蟲子,已經籠罩在人間的一切激情之中,但是得益於愛情的力量,我感到在這一刻,自然、月亮和我,我們已經融為一體。《青年》,第三十二章,《托爾斯泰全集》,卷二。

但是眼前的現實比過去的舊夢更加具有說服力,它不留餘地地迫使人注意。

《青年》因此沒有完成。而副連長列夫·托爾斯泰伯爵,在防禦工事的掩體裏,在隆隆的炮聲中,在他的同伴之間,觀察著活著的人和垂死者,並且在他的令人無法忘懷的《塞瓦斯托波爾紀事》中記錄下他們的和他自己的悲愴。

這三篇紀事——《1854年12月的塞瓦斯托波爾紀事》,《1855年5月的塞瓦斯托波爾紀事》,《1855年8月的塞瓦斯托波爾紀事》——通常被人籠統地加以同等的評論。然而,它們之間卻是截然不同的。特別是第二篇,在藝術情感上,要比另兩篇突出。另兩篇被愛國主義所左右,第二篇之中卻充滿了真理。

據說俄國皇後在讀了第一篇寄給了《現代人》雜誌,並立即被發表。之後,潸然淚下,而沙皇則讚歎不已,下令將作品譯成法文,將作者從危險區調離。這是可以理解的。在此隻有愛國主義和戰爭可以鼓吹。托爾斯泰入伍不久,他的熱情絲毫未減,他沉溺在英雄主義之中。他在塞瓦斯托波爾的保衛者中,還未覺察到野心和自負,也沒有窺見任何卑鄙的情感。對於他來說,這是一部偉大的史詩,其中的英雄,“堪與希臘的英雄相媲美”。此外,這些紀事沒有任何經過想象的修飾,也不存在客觀表現的嚐試;作者漫步於城市中;他以洞察的目光觀看,但是講述的方式缺少自由:“您看……您進入……您注意到……”這是帶有大自然的美麗印象的巨幅報告。

第二幕則完全不同:《1855年5月的塞瓦斯托波爾紀事》。從篇首一開始,我們就讀到:

成千上萬種人類的自尊心在這裏碰撞,或在死亡中消逝……

再往後一點:

……因為有了許多的人,也就有了許多的虛榮心……虛榮心,虛榮心,到處都是虛榮心,即使在墳墓門前!這是我們這個世紀的特殊病……為什麼荷馬和莎士比亞作品中的人物談論著愛、光榮和痛苦,而我們這個世紀的文學卻隻是虛榮者和追逐時尚之流的沒完沒了的故事?

紀事不再是作者的簡單的敘事,而是直接把激情與人展示在舞台上,揭露隱藏在英雄主義之下的東西。托爾斯泰以其犀利的目光,在他戰友的內心深處探索;在他們和他自己心中,他看到了驕傲、恐懼,看到了死到臨頭還在繼續上演的人間喜劇。特別是恐懼被他明確指出,被他揭去了麵紗,赤裸裸地展示出來。這揮之不去的恐懼,這死亡的陰影,被他毫無顧忌地、毫無憐憫地、以一種可怕的真誠來解析。托爾斯泰很久以後,在與朋友泰雷洛莫的《訪談》中回到這個主題。他特別向朋友講述了他經受的一次恐懼的危機,他睡在裝甲後麵露天工事裏挖出的“住房”裏的一個夜晚。參見J.-W.彼揚斯托克所譯的《革命者》卷中的《塞瓦斯托波爾戰爭插曲》。在塞瓦斯托波爾,托爾斯泰學會了拋棄一切情懷,正如他不屑地指出“那是一種空泛的、女性的、隻會流淚的同情”。他的分析天才,在他的青少年時代就已經初露端倪,有時還帶有病態稍後,德魯日寧友愛地保護他不受傷害:“您有一種過分細膩的分析傾向,這傾向可能轉變為一個大錯。有時,您準備好說‘在某個人身上,腿肚子表明了他去印度旅行的欲望……’您應該抑製這種傾向,但無論如何不要遏製它。”(1856年書信,轉引自P.米留科夫),但是這一天才從來沒有比描述普拉斯胡辛之死達到更尖銳更富於幻想的深刻程度。其中有兩整頁,描寫了炮彈落下來,尚未爆炸前的噝噝聲中的那一秒鍾,不幸者的靈魂中發生的一切——另外一頁描寫了炮彈炸響了以後,“他當胸受到炮炸,當場死亡”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