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時,小奧斯卡就愛塗鴉。父母忙生計,管不到他。他自顧在家裏,抓什麼是什麼,炭、灰,往牆上塗抹。到了勒阿弗爾,他繼續逮誰畫誰。老爸經常正櫃台迎著客,一回頭,就見兒子又給畫上了。老爸是粗人,咂摸不出滋味來,隻恨孩子鬧心;做娘的路易絲唱歌出身,見識過藝術家,隱約覺得,或者是希望,這孩子有別於一般頑童。孩子喜歡畫人,畫海,畫天空。對老爸來說,這就是小毛孩子不肯繼承家業,貪圖玩樂;但在老娘眼裏,孩子對波濤、天空、海岸線、漁人、落日的迷戀,似乎別有意味。她是嫁了個商人,但也不想做一家世世代代開雜貨鋪家族的老板娘。最後,當這孩子信筆玩的漫畫獲得讚歎,以至於居然有人揣著法郎上門來買時,路易絲福至心靈。她跟孩子他爸商量,暫緩雜貨鋪老板培養計劃如何?
——或者,用雜貨鋪老板聽得懂的話:讓孩子畫畫,也是能賣錢的呀!
1851年4月1日,小奧斯卡進了勒阿弗爾的第二藝術學校。
不數年間,他成了街坊名人。遠在他還沒有比例、透視、構圖這些概念之前,他已經有這份本事,迅速勾勒出自己所見的一切。
他筆觸靈動,活潑自在,隨心所欲。沿海市民沒有巴黎人的風雅,才不跟你討論技法,卻喜歡逗樂可愛的漫畫。看小孩子畫得清新可人、揮灑自如,紛紛上門求畫。小奧斯卡15歲時,勒阿弗爾人已經能在畫框店櫥窗裏看到這位本地神童的畫兒,畫中人大頭大臉,比例誇張,煞是有趣。
最後,奧斯卡-克勞德·莫奈的名聲大過了雜貨鋪老板克勞德·莫奈。當是時也,莫奈一家,確切說,是他爸爸,做了個非常合乎雜貨鋪邏輯的決定:
“每幅漫畫肖像賣十法郎!好一點的,二十!!”
3、歐仁·布丹
很多年後,藝術史會提及,奧斯卡-克勞德·莫奈在第二藝術學校時,首堂美術課是跟雅克·弗朗索瓦·奧夏德上的——奧夏德先生自己倒還罷了,其師父卻是名動天下的新古典主義天神級人物雅克·路易·大衛。按此譜係,莫奈當是大衛的徒孫,該當師承新古典主義一脈才是……但實際上,對莫奈形成真正影響的人,卻是在他十六歲那年出現:
歐仁·布丹。
布丹比小奧斯卡長十六歲,一個水手的兒子,生在鴻弗勒爾。
十一歲上,他搬來勒阿弗爾,在一個畫框店工作,後來開了自己的一個小店。他頗有藝術家眼光,和畫牛名家康斯坦·特羅容、善畫農村的讓·弗朗索瓦·米勒,都有聯係,也幫他們賣畫。早年的米勒,還沒畫出如今名動天下的《拾穗者》和《晚鍾》,而且厭棄巴黎的浮華,怒稱“老子就是要一輩子做個農民”,所以和布丹這個外省子弟相談甚歡。1846年,22歲的歐仁·布丹決定當個全職畫家。跟所有法國文藝青年似的,在巴黎轉了幾圈後,他發現,藝術家還真不是窮人幹的活。朋友費迪南·馬丁想了個招兒,給他增加收入:你不是勒阿弗爾來的嗎?諾曼底海邊遊人如織,而且都是些富貴閑人。畫點戶外海岸風景,賣給那班旅遊者,絕對夠賺。布丹一想也對:在巴黎認識的米勒、特羅容們也說了,布丹你畫戶外作品,頗有天賦。得,那就畫吧!
可是文藝青年都有股執拗勁兒。布丹畫諾曼底的海岸,方法詭異,大多數畫,結構都相似,讓人懷疑他使了印刷機:畫的下半部是人流、海岸、波浪,上半部是大片橫無際涯的天空。這很容易讓買畫人不快:每次買幅畫,倒有半張是天空?這就是布丹的文藝青年氣息了:半輩子在諾曼底海岸觀看天空,他對雲流、陽光、空氣、風極其敏感,窮極無聊,他開始在天空上做文章。他開始用一些極細的筆觸,細細密密描繪深深淺淺奇形怪狀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