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巴黎(2)(3 / 3)

他真去當了兵,在北非過到1862年,得了傷寒,被遣送回勒阿弗爾。養病期間,他沒忘了找機會畫畫。老爸發了怔,覺得兒子癡了;姑媽勒卡德被感動了,覺得侄兒著實難得,願意花筆錢,資助侄兒去讀大學,學藝術。可惜,莫奈在巴黎,已經攢了一腦門子離經叛道,一聽要去正統學院派學安格爾,猛烈搖頭。姑媽好奇了:

“離開軍隊後,你怎麼畫畫呢?”

“去鴻弗勒爾!”

1862年晚些時候,莫奈去了鴻弗勒爾,和布丹會合——那地方是布丹的故鄉,八年前,由布丹牽頭,這裏也有了個組織——多年後,這玩意兒被稱作“鴻弗勒爾畫派”。這次,等候莫奈的,除了布丹,還有43歲的約翰·巴托德·容金德。

容金德,荷蘭人,18歲開始學畫,血液裏有著荷蘭畫家們的密碼。1846年27歲上,他去了巴黎,兩年後他的畫被沙龍接受,並得到了波德萊爾和左拉這兩位名動19世紀的文學大師讚譽。隻是,名聲沒給他帶來商業上的利潤,也無法幫他克服酗酒習慣。

1855年他還歸鹿特丹,到1860年,他又去了巴黎,而且開始跟巴比鬆畫派交遊。1862年,他去鴻弗勒爾,和莫奈與布丹一起畫畫。

很多年後,“新印象派”大師之一保羅·西涅克會說,容金德酷愛把各種色調用細筆絲絲縷縷描出來,最後的效果就是他的畫色彩迷亂,光影紛雜。在他1864年完成的名作《塞納河與巴黎聖母院》中,你可以看見如此景象:扁舟塞納河中垂影,拱橋的倒影波光粼粼。在畫的黃金分割點處,堤岸與橋基構成了一個完美的三角。一片金色的陽光(荷蘭的先輩中,維美爾的畫中經常出現的?),左邊窗口飄入的一縷光線,成為這幅畫最為明亮的一點。

容金德用絕了他的色彩技巧,明亮度的遞變、光線的勾勒,兩側河岸角度的傾斜。仿佛一個孩子細心地將一個玻璃杯安放在一個不穩定的桌上,並細心地讓陽光映照在玻璃上,閃耀出了光芒。

而最動人的,是他的天空畫法——布丹於1864年完成《圖維爾的海灘》,也有同樣的風味:

平坦甚至帶有弧度的下部分風景,以及上麵占畫一半麵積的蔚藍的天空。簡勁明快的筆觸,不加塗改快速刷出的雲線、雲影、天空與風的掩映。

對莫奈來說,這是極其偉大的一段時光。很多年後,他對容金德如此總結:

“他教我如何畫,告訴我為何要這麼畫,然後教給了我許多布丹讓我朦朧明白了的知識。”

於是:“容金德是我真正的師父。他給我的眼睛做了啟蒙教育。”

就在1862年,安格爾以82歲高齡,完成了那幅細膩的、柔媚的、潔淨的、洗練的、圓潤的、完美無瑕的,在女性人體技巧方麵登峰造極的《土耳其浴室》。與此同時,22歲的莫奈在鴻弗勒爾的海邊盯著天空揮筆不止。從此以後,他真正擁有了那雙莫奈的眼睛。

很多年後,塞尚說:

“莫奈隻有一雙眼睛,可那是一雙多麼美妙的眼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