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的祖先——始祖鳥
在我們的身邊,經常見到各種鳥類,如小麻雀、小鸚鵡、大雁、喜鵲等。
那麼你們有沒有想過,鳥類的祖先是什麼樣子的?鳥類是怎樣進化而來的?
早在1951年,在德國巴伐利亞州的索爾恩·霍芬發現了一具年代最為古老的鳥類化石,不僅骨骼得以保存,而且還有羽毛的痕跡,經專家研究得知這是一種生活在大約1.5億年前的鳥,因此專家們就把它命名為“始祖鳥”,意思是“古老的羽翼”。
始祖鳥是一種非常奇怪的生物,它是半鳥爬行動物。它的大小相當於一隻烏鴉,長有兩對翅膀,前兩隻翅膀和現代的鳥類一樣,它的後兩隻翅膀實際上就是它那長了長長羽毛的後肢,但是,它還有一些不同於鳥的其他特征。它嘴裏有牙齒,而不像現代鳥類那樣有角質喙;有一條長長的尾巴;前肢指端有爪;骨骼內部還沒有氣窩;翅膀上還長著爪子;等等。所以說它是一個奇怪的混合體。
但是另一方麵,它已經具有羽毛,這可是鳥類的特征。鳥類有了羽毛,才獲得巨大的飛行能力,能翱翔藍天;鳥類有了羽毛,才使它的外形更趨近於流線型,更為五彩斑斕。正是因為鳥類特征是在爬行類特征基礎之上進化、發展起來的,所以有人將鳥類戲稱是“美化了的爬行動物”。
始祖鳥有四隻翅膀,那它飛行得肯定很快,但實際情形卻並不是這樣。科學家研究發現,後肢上的羽毛可以讓它飛得更慢,並且可以更好地進行轉彎。
慢速飛行意味著始祖鳥有更多的時間躲開障礙物,安全降落,而方便的急轉彎可以改善始祖鳥抓獲獵物時的能力,逃脫追捕者,更靈活地穿越樹叢。
既然四隻翅膀給始祖鳥的生存帶來了這麼多的方便,為什麼現代鳥類還是隻保留了前翼,而放棄了後翼?原來,兩個翅膀將腿解放出來,可以用做其他用途。現在的鳥類,腿可以用來行走、攀登或是遊泳。比如鴨子,可以飛,可以走,可以遊水,也可以跑。如果鴨子的腿上也長著長長的羽毛,也許它們可以更好地飛行,但是不能走,也不能遊了。
從始祖鳥保留下來的一係列與爬行動物相似的特征可以看出,它適應飛行的各方麵構造還很不完善,所以專家推測它大概還隻能在低空滑翔。那麼,始祖鳥是怎麼從陸地行走變成在天空滑翔的呢?有些科學家認為,始祖鳥原來是生活在樹上的,在樹上利用帶羽毛的翅膀滑翔是一種有利的活動方式,這使前肢上由鱗片變成原始羽毛的變異類型獲得了更多生存和繁殖的機會,終於發展成帶羽毛的翅膀而獲得飛行能力,也就變成了現代的鳥類。
始祖鳥雖然僅是發現在化石裏,但它為鳥類的起源提供了證據,被認作鳥類的祖先。
最先長出喙的孔子鳥
清晨,綠樹叢間的一片青蔥的草地上,一隻年輕的雄孔子鳥不停地拍打著自己的翅膀,一副準備飛行的樣子……這種以中國先哲孔子為名的鳥類,大小如雞,生存在距今約1.4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它的頭骨沒有完全愈合,前肢上的掌骨也沒有愈合,其上長有3個帶爪的指。同始祖鳥相比,孔子鳥又具有一些更近似現代鳥類的特征,比如它嘴裏的牙齒沒有了,變成了現代鳥類的角質喙;脊椎骨開始退化,胸骨發育;它的尾巴也比始祖鳥短很多,而且始祖鳥的尾椎上有23塊骨頭,而孔子鳥的尾椎已經愈合成一根短的尾綜骨。
孔子鳥的時代和骨骼特征都證明,它是連接始祖鳥和那些晚輩鳥類的中間環節。由於它的口中已經沒有了牙齒,因此孔子鳥又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具有角質喙的鳥類。
鳥中“巨無霸”
人們對恐龍的滅絕相當熟悉,也相當關心,但對同樣已經滅絕,也同樣與“巨”字連在一起的另一種動物似乎很陌生,這種動物就是“恐鳥”。恐鳥是一種很早以前生活在新西蘭的無翼大鳥,過去人們一直認為,這種人類已知的最大的鳥的滅絕是因為人類濫殺的結果,但科學家現在發現,這種鳥滅絕,責任並不全在人類身上。
恐鳥的故事像是一個傳說。從前,這種像鴕鳥一樣的大鳥幸福地生活在一片飄著白雲的土地上,毛利人把這塊土地叫做“奧蒂羅亞”,也就是現在的新西蘭。在700多年前,一個有重大影響的日子來臨了,首批人類來到這裏。他們是玻利尼西亞人,據說他們是乘著獨木舟從夏威夷而來,發現新西蘭島上有一種無翅的鳥很容易捕殺,可為他們提供營養豐富的食物,這種鳥就是恐鳥。
恐鳥曾是新西蘭眾多鳥類中最大的一種,平均身高都有一層樓高,比現在的鴕鳥還要高很多,即使是一隻剛出殼的小恐鳥,也比一隻雞大。恐鳥除了腹部羽毛是黃色之外,其他全部是黃黑色相間,沒有翅膀,所以不能飛翔。雖然恐鳥的上肢和鴕鳥一樣已經退化,但它的身軀肥大,下肢粗短,因此奔跑能力遠不及鴕鳥。恐鳥與鴕鳥的最大區別是:它的脖子有羽毛覆蓋,而鴕鳥的脖子是禿裸的,並且比恐鳥的脖子要長;它是三根腳趾,而鴕鳥是兩根腳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