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寧波企業與政府的經驗(17)(3 / 3)

6.節能減排壓力加大

中國目前的能源消耗居世界第二並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有統計數據顯示,自2000年以來,受市場需求拉動,中國高耗能行業主要產品產量年均增長在10%以上,能源消費量占全社會能耗總量的比重在55%以上,單位GDP能耗成倍高於日本、歐美等發達國家。根據歐美的相關標準及我國建築能耗專家的測算數據,中國現有建築99%都是高能耗建築,其產生的高汙染降低了居住的舒適度,製約了可持續發展。

從自然資源來看,2007年,我國GDP約占世界的6%卻用掉了超過全球30%的煤、鐵礦石、鋼材和超過40%的水泥,萬元GDP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綜合能源效率僅為33%是世界上單位能耗最高的國家之一。從環境狀況來看,2006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588.8萬噸,居世界第一;COD排放量為1428.2萬噸,遠遠超過了環境容量。全國主要河流湖泊相當數量被汙染,科學家們甚至發出了“湖泊死亡”的警告。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曾對經濟活動的資源環境成本作過不完全估計,結論是2004年時的環境成本大致占GDP增長率中的3.5個百分點。

2011年1月27日公布的《2010中國節能減排產業發展報告》指出,中國是繼美國、英國、法國、前蘇聯、加拿大和瑞典之後,世界上第七個能自主設計和建造核電站的國家,但核電的發展狀況與核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報告還指出,雖然目前國內主要汽車整車企業都開展了新能源汽車的研究開發、製造,有些產品已經實現了商業化生產,但銷售規模非常有限,新能源汽車所用的關鍵核心零部件基本上來自國外廠商。目前我國生物質能源的發展麵臨一些瓶頸問題,包括生物質資源不足、品質不佳、收集困難、難於轉化;生物質催化與轉化效率低下,過程能耗和水耗高;生物轉化工藝難以低成本規模化放大,以及生物能源終端產品品質不佳、產品標準欠缺等。因此,綜合來看,我國節能減排的壓力依然巨大。

二、環境變化背景下國際競爭方式轉變的具體表現

1.競爭領域不斷擴大

首先是行業界限的突破。在傳統競爭條件下,企業是在某個產品概念清晰、行業界限固定的產業市場上進行競爭,置身於該行業獨特的競爭結構之中,有著明確的盟友和對手。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經濟的全球化,競爭已不再僅僅限於單個的產業市場,互聯網絡已將不同的行業聯結起來,行業之間的界限趨於模糊,傳統的競爭結構因此被打破,國際市場競爭呈現出多行業互動競爭的態勢。

其次是地域範圍的擴展。傳統的市場競爭受到地域的限製,企業的經營活動往往限於特定的地理範圍,消費者習慣在當地市場購買產品或服務。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市場的全球化,消費者可利用郵購、電話購物或網絡購物等多種形式向遠在海外的生產廠家或經銷商號購買自己喜愛的產品或服務,企業也可利用互聯網絡等多種媒體與分散在各地的顧客保持聯係與溝通,提供他們所需的產品或服務,當地廠商的壟斷地位將被打破,競爭的地域範圍趨於全球化。

再次是形式和內容的多樣化。傳統的國際市場競爭是貨物買賣的競爭,集中在產品的品質、數量、款式和包裝等方麵的競爭,爭奪的是產品的銷售市場。當前的國際市場競爭已擴展到技術、服務及知識產權等方麵,競爭的形式和內容呈多樣化趨勢;不僅在有形產品上,而且在無形服務上進行競爭;既與競爭對手爭奪產品的銷售市場,又在資金、技術、人才、信息乃至於戰略夥伴等多個層次上展開競爭。

2.競爭手段不斷創新

一是從依賴單一手段競爭發展到多種手段組合競爭。傳統的國際市場競爭較多地依賴單一的價格競爭手段,而當今的國際市場競爭強調的是對產品、服務、價格、分銷與促銷等多種競爭手段的優化組合和創新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