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遊子遠歸(1 / 3)

初秋,傍晚時分。

溫潤的秋風輕撫過揚長古道,盛夏的酷熱隻留下了一點淡金色的尾巴,散在夕陽裏,明亮而神聖!夕陽無限,撒開金黃一片,為君山粼河披戴一件橙色的紗衣。

一騎黑馬在官道上飛馳,馬掌撞擊地麵,“噠噠”的馬蹄聲在幽靜的四周顯得十分刺耳。路上行人稀稀,秋風陣陣,卷起路麵上的草屑和塵埃。

馬上坐著一年青少年,一身白衣,腰上掛著一柄暗色鐵劍,左手緊握韁繩,右手握著馬鞭,身體前傾,馬上掛著一個包袱。

這個少年年紀約十八九歲,黑發披肩,風塵滿麵,顯得有些疲倦,但是仔細看去劍眉星目,雙目明亮有神,麵若顏玉,長得頗為俊俏。

官道兩旁本是平川一片,隻是隨著道路延伸,一路向北,官道左側出現了一座山陵。

少年不自覺的抬頭望了望,心裏歎道:終於到望都嶺了!

望都嶺不高不大,不險不奇,既無仙賢遺跡,也無名勝奇景,但它卻名聲赫赫,因為它有自己的故事。

準確地說望都嶺是一座地標,望都望都,坐落在京城南側,距長安不到二裏之地,南通秦嶺,北望京城,是京城之南的關中平原之上唯一一座山陵。

望都嶺山下是一條官道,或者說是官道正好經過望都嶺腳下,天氣晴朗之時,人在望都嶺腳下向北凝望,便能看見京城南城樓頂上的琉璃瓦光。

京城長安是梁國之中心,位於中原西北之地。出於京都安全的考慮,曆代君王都在長安的東西北三麵駐紮禁軍,拱衛京畿重地。而未安駐禁軍的南麵處於中原內部,有秦嶺相望輔又有關中平原,若是哪隻軍隊能悄無聲息的從南邊接近並威脅到長安的安全,恐怕也隻能說是天意了!正是出於這樣的原因,大多數的商賈甲士進京時首選京城南麵的官道,一來路程近;二來雖說駐軍是為京都的安危而設,軍紀嚴苛,但在普通百姓的眼中始終是“兵凶之地”,莫不畏之,宜當遠離,所以趕京之人十中八九都會走京城南麵的官道進京。雖然京城南麵共有三條官道直通長安,而望都嶺下的官道是走的人最多的一條,因由無它,隻是這條官道正好通至京城南垣中央的“安門”罷了。

當然若說這就是望都嶺的名望所在,便有些小題大做了。望都嶺之所以出名便在於山碑之前的狂嘯和淚水!狂嘯和淚水的背後是一個“騙局”,設計者是那位高高在上的天子,精心設計,三年一次,如一張覆天之網,靜靜地等待著一群自投羅網的“白頭翁”。可笑的是那群十年寒窗、聞雞起舞的“白頭翁”卻是甘願被愚騙著,搔首踟躕地期待著騙局的來臨,這場冠冕堂皇的騙局**闈。

每次春闈都會有一大批的士子經望都嶺進出長安。站在望都嶺下,遠眺京城,雍容華貴的琉璃迎著日光反照著肅穆之光,總是引得那些或風塵仆仆或失魂落魄的窮酸士子淚雨姍姍,也落下了無數怪誕的窮酸文章。而望都嶺幸運且無奈的頻繁穿梭於這些名詞宏賦、辛歌苦詩當中,反複傳誦,成為了這場騙局中最大的贏家,名揚天下。更甚者不知從何時開始,這些類似於望都嶺下的筆墨篇章都被歸稱之一種新的文體,曰之“望都文”。這些文章怪誕之處便是在於浩如煙海、卷帙繁浩的呼喊中間,林林總總也就表達了兩個意思:一、天子,我來了;二、天子,我還會再來的!當然,這個望都嶺是不會知道的,不過就算知道,他又能怎樣?

此時夕陽西下,剛好照到望都嶺半腰之上,金色的日冕在頂上熠熠生輝,與山腳沉浸的陰暗涇渭分明,晝夜交織,顯得妖豔至極。麵對如此景色,少年人卻沒有露出半點留連神色,反道眉頭一簇,左手揚鞭狠狠地打在馬的屁股上,黑馬一聲嘶鳴,“噠噠”馬蹄聲又急促了幾分,一人一馬向著長安方向疾奔而去。

長安南垣中央的安門,與所有其它十一個城門一樣,有三個門道,中央是禦用的馳道,平時並不啟用,百姓隻走左右的門道。

門前列著一隊城門守衛,負責維持進出的秩序。隻是此時人影疏疏,並不忙碌,一般進出的人都不會選擇在太陽快要下山的時候。幾個戍衛在一旁笑言打趣著,戍衛長在一旁並沒有訓斥他們,準備換值了,累了一天就讓他們放鬆一下吧,他望著門上不知不覺移動的那一線夕陽,一邊想著今晚要帶兒子和妻子去瀟湘西苑賞燈還是去福鈺戲院聽戲。

正看著入神,突然,他的眼睛從門上移開,望向了官道前方。夜色將近,遠處模模糊糊的,隱隱約約中有一個黑點正在飛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