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信的力量
自信是人對自我信念的強度,決定了其擁有的抱負。職場自信會給我們真正的力量,是促進我們發展的推動力。
自信是一種內在與外在高度統一的表現,亦是一種在舉手投足間散發出來的魅力。自信的外表是一種首先可以讓自己滿意的形象,其次是讓他人可以接受和認同的形象。
如果光有外在的自信,就會被看作是一種虛張的聲勢;如果光有內在的自信,就會失去自信的優勢,甚至被成功忽略。職場的自信心來自兩個方麵,一方麵來自內在的知識、理想和人生體驗的積累;另一方麵來自外在的得體、自如的表現。真正的自信心是一種堅定必勝的信念,也是一種完美無缺的形象再現。
如何建立職場自信心,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培養:
過去的成就與表現:這種信息來源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因為它是以個人熟悉的經驗為基礎。成功的經驗會提高期望,而反複的失敗則會減弱期望。
別人的經驗:即根據他人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反過來判斷自己的能力,從而影響自信的形成。
言語說服:通過他人的言語說服,人們更容易相信自己能夠成功應付那些過去曾經令他們手足無措的事件。但是如果說服未提供具體的成功經驗,其產生的效能可能弱於個人成功經驗的影響力。
生理和心理喚醒:緊張或充滿壓力的情況通常會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喚醒,這個因素能有效影響個人自信。
得體的打扮和裝束:適當的化妝與得體的著裝可以建立職場專業形象,給自己增加自信心。
確定一個人生奮鬥目標:有目標才有奮鬥,有奮鬥才有充實感。要充實必定要自信。
2.展開希望的翅膀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種動力支配著自己向成功的彼岸邁進,那就是希望的動力。
希望不僅是指對個人目標可能達到的決心,還包括對達成目標途徑的信念。希望由兩大因素決定,即路徑和意誌力。路徑是指達到目標的方法、策略或能力。高希望者通常能有效地找到或產生多種達到目標的途徑。意誌力是指追求目標的動機或信念,是達到目標的心理能量。這種能量可促使個體不斷地前進,即當個體遭遇挫折時,能通過信念堅持解決問題的決心,使個體具備達成目標的勇氣及信心。研究表明,領導者的希望強度對企業績效、員工滿意度以及留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
希望的動力是無窮的,一個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因為他心中充滿希望;而正是有了這種希望,他才會朝他的目標邁進;而也正是這種希望的力量,使他對生活和工作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對自己不拋棄不放棄,對生活自然亦是如此。
希望開發訓練的基本原理是強化目標、動力和途徑,並注重清晰的角色溝通。具體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
確定具體的、富於挑戰性的、可衡量的組織目標和個人目標並將其分解為容易管理和實現的階段分目標,它會較容易達成,易獲得階段性成功以及成功的直接經驗。
通過參與和授權提升希望實現的動力:參與和授權可以增強把握自身及公司的現在和未來發展的感受。
形成多條可供選擇的目標持續達成的途徑及與目標相對應的行動計劃來提升“準備狀態”利用內心演練,想象重要的即將發生的事件,預料可能出現的障礙,對意外情況進行假定分析,探討應對計劃的選擇,從而增強處理障礙的準備狀態。在一個易變的不確定時代,擴充選擇的途徑,使之更開放、更高效。
提高意誌力:通過明確而清晰的途徑形成對現實認識的初步框架,即障礙出現,也會更激發克服困難的持久力,不會因暫時的困難而放棄。
鼓勵:享受邁向目標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樂趣,而不僅僅關注最終的結果。
具備處理特定狀況的技能:即在最初實現目標的途徑不可行或沒有成效時,能確定在什麼時間、選擇哪種備選途徑來實現目標,對方案的規劃和培訓有助於這種技能的建立。
克服目標障礙:學會當遭遇不可克服的目標障礙時,知道在什麼時間、怎樣對目標進行再設定,以避免陷入錯誤希望的陷阱。
3.工作中樂觀起來
確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可望可及的追求目標,不要有過高的奢望,也不要過低看待自己。樂觀地對待自己的工作,是工作順利的條件。
樂觀是對未來的一種因果歸因或是一種預期。沒有樂觀,即使是生命中成功的事情也很少會被認為是可靠的。悲觀者通常把成功事件看作是幸運的,是因為別人的幫助或者是環境的因素導致的。這種心理阻止了他們從成功中學習和建立經驗優勢。一項對人壽保險公司進行樂觀、動機和堅持與銷售業績的關係的研究結果顯示,樂觀得分較高的保險代理人,其頭兩年的保險銷售額比悲觀得分較高的代理人平均多37%。在樂觀得分前10%內的代理人的銷售業績比悲觀得分前10%內的代理人高88%。同時還發現樂觀的代理人不易離職。當然樂觀也有缺點,盲目樂觀也會付出代價。例如,在一家企業中,經理可能會因過於樂觀而忽視製定必要的行動計劃並隨時關注目標實現的過程等重要細節問題。
理想的樂觀類型應該是現實的和靈活的。
樂觀的人淡泊名利,在生活中能做到笑看輸贏得失。他們深信水到渠成,隻有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才能實現任何夢想,成為一個成功者。
樂觀的人願意幫助他人,不求名、不求利、不求回報。他知道內心裏獻出的東西,依舊會從內心裏產生出來。自己就像一個能源工廠,生產力很高,永遠能提供滿足。
樂觀的人對損失看得很淡。他相信相對於整體而言,損失的不過是小小的局部。他們不會耿耿於懷,不會總是自怨自艾。他們知道,誰都有犯錯的時候。他們勇於承認錯誤,並寬恕自己和他人。他們積極采取有效的行動來挽回損失,滿心喜悅地做著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事。
樂觀的開發訓練方法包括:
對過去寬容:學會再次製定計劃以及接受過去的失敗和挫折,原諒自己的錯誤從而不再受挫折。
正確評價現在:感謝和滿足於他們當前生活成功的方麵,包括那些他們可以控製和不可控製的東西。
為將來尋找機會:未來和難以確定的事可以被看作是成長和改進的機會,並且以一種積極的、愉快的、自信的態度擁抱未來。
4.積極的陽光心態
良好的心態能夠影響個人、家庭、團隊、組織的發展,最後影響社會的進步。好的心態能讓你成功,壞的心態也能使你毀滅。所以隻有心態好,才能獲得健康,使能力增強。
好的心情使你產生向上的力量,使你喜悅、沉著、冷靜,生機勃勃、締造和諧;而差的心情使你憂愁、悲觀、失望、萎靡不振,甚至頹廢。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你可能會向同事發脾氣,不願意配合別人的工作,人際關係就會緊張。這種不好情緒會像羊群中的瘟疫一樣在組織中傳染,導致團體人際關係緊張。
亞裏士多德說:“生命的本質在於追求快樂。”使生命快樂的途徑有兩條:第一,發現使你快樂的時光,增加它;第二,發現使你不快樂的時光,減少它。我們通過塑造陽光心態,就是要將興趣和愉快這兩個正麵情緒調動起來,使大家經常處於積極的情緒當中。
積極的心態像太陽,照到哪裏哪裏亮;消極的心態像月亮,忽冷忽熱,反複無常。我們在生活工作中要塑造積極的陽光心態。
改變態度:當我們改變不了某件事情時,就改變對這件事情的態度。一個人因為發生的事情所受到的傷害不及他對這件事情的看法重要。中國有句成語叫做“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非常樸素的道理: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事或壞事,都隻是事情罷了。這樣想,人們才會變得更為灑脫、平淡。
心態可以影響人的能力,能力影響人的命運。內心愁苦的人,命運也將愁苦;內心積極的人,才能有積極的改變。生命的質量取決於你每天的心態。如果你能保證眼下心情好,你就能獲得今天一天的好心情。如果你能保證每天心情好,你就會獲得很高的生命質量。
享受過程:一個人生命如同旅遊,記憶如同攝像,注意決定選擇,選擇決定內容,從原點出發再回歸到原點。生命的本質在於追求快樂而不是比賽的結果,切莫為了追求結果而錯過了沿途美好的風景。追求完美並沒有錯,但為了完成目的而追求則得不償失。
學會感恩: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也是生活中的智慧。學會感恩,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謝生活給你的贈予,才會有一個積極的人生觀與健康的心態。
不能向上比較就向下比較: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我們常抱怨自己很倒黴,那是因為我們的眼睛隻看到別人比自己優越的地方,兩相比較之餘的落差,確實令人心中不快。然而,也許在某個時刻,我們自己曾是別人眼中豔羨的對象。
天堂、地獄由心造衡量:一個人幸福與否,在本質上和財富、地位、權力無關。幸福是由思想與心態決定的。心可以造天堂,也可以造地獄。
如果你把別人都看成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獄裏;如果你把別人看成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裏。如果你把別人變成魔鬼,你就在造地獄;如果你能把別人變成天使,你就在造天堂。怎麼才能把別人變成天使呢?要學會感恩、欣賞、給予、寬容。要善待身邊的人,學會為小事高興,才會有更值得高興的事情出現。在別人幫助你後,要感謝他、欣賞他,這樣才會有更多更好的事情出現。
5.異常動人的個性魅力
個性表現魅力。有特殊的個性,才有異常動人的魅力。流行總是變化莫測,我們既尋不出它的來處,也摸不著它的去向。可以用一句簡單的話來涵蓋,那就是個性化。
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存在,生來就是和別人不一樣,沒有必要硬把自己納入什麼模式當中。因此,適度表露自己的個性,是一種人性的解放,是尊重個人自由的行為。
個性化的時代在合乎人性的情況下,悄然而至。這個時代裏,人們樂於展露本來的自己,表現出原始的個性、未經修飾的好惡,呈現出另一種撼動人心的魅力。
現代女性希望自己活得瀟灑,活得快樂。在這種欲望的指導下,女人變得越來越突出,她們總是根據自己的特點,去尋找適當的表現形式,以求獲得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品味。顯然,一個現代女人必須要有個性氣質,才能贏得大家的青睞,才能表現自己獨特的魅力。假如一個女人失去了個性,必然會變得與眾沒有什麼不同。即使你的外表多麼美麗,也隻能是一種裝飾。通俗地講,就是“花瓶”。
有許許多多的女人非常羨慕那些已經成功的女人,看到她們光彩照人,每到一處都能產生“明星效應”,真是佩服至極。
實際上,這種心理沒有什麼不對,也是每一位在尚未成功之前的女人具有的正常心理,因為不願意使自己成功的女人本來就是不堪設想的另一類女人。關鍵問題是:這些成功的女人都與個性有關,她們是在個性方麵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努力塑造自己完美的形象。
6.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職場中誰對待工作不能做到兢兢業業、勤勤懇懇,誰就必定會被他人取代,而失去寶貴的工作機會。誰不能及時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質,不能適應企業的發展需求,也必定會被職場無情地淘汰。
現代職場競爭的激烈程度史無前例,並且這種競爭無時無刻不存在著!事實上,人類曆史的發展,何嚐不是競爭的結果呢?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但凡留存下來的,從某種角度上說,都是競爭的勝利者。
我們每一個職業人也處於一個充滿各種競爭對象的環境中。
哪些是我們的競爭對象?
我們自己:我們的職業競爭能力,首先是我們自己給自己打造的。我們每天都要與自己進行競爭,戰勝自己的惰性,主動地學習與適合社會,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和職業視野。
內部競爭者:是我們在本組織內的直接競爭對手,我們想晉升、想職業發展,他們也想;而組織內的優質資源和優質崗位有限,決定了必然有一部分人不能獲得期望的崗位。
外部競爭者:當我們對自己的崗位不滿或正在崗位上發展自己時,卻有一部分人對我們現在的崗位垂涎三尺。對我們來說正在逐漸失去新鮮感的崗位,對他們來說卻是職業發展的突破。而當我們不斷地提出加薪要求時,組織從成本角度和人崗匹配角度考慮問題,會覺得用他們更合適與劃算。
我們現在所在的組織:對我們來說工資是我們的收入,但對組織來說是其人工成本,兩者之間必然會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和衝突(這與雙方的利益一致性不相矛盾)。我們想晉升、加薪、轉崗、發展自己的職業,而組織在考慮市場開拓、技術開發、生產或服務質量、管理流程和成本控製。君不見,有多少著名企業為了自身的生存把大量員工裁掉;多少企業用技術、資本和外包,替代現有的員工。員工與組織之間永遠處於不斷地動態博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