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教育觀念是“男孩窮著養,女孩富著養”。因為男子是家庭的頂梁柱,他們需要從小磨練意誌,才能夠吃苦耐勞,掌握一技之長,或在學業功名上有所建樹,在以後的生活中承擔養家糊口,甚至是光宗耀祖的重任。而女子相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低、壓力小,所以嬌慣點養,不需要經曆磨難,父母把女兒培養成品味不凡的女性,等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找個家境富裕的丈夫,順利的從父母的嗬護過渡到未來丈夫的嗬護,從此過上吃穿不愁的日子。時過境遷,這條金科玉律已經不實用了。女性在社會上擔任的角色越來越多,甚至可以說是“巾幗不讓須眉”。
1.花木蘭替父從軍的精神
父母不要有重男輕女的想法,因為女兒也可以很堅強,可以很勇敢,為國家為父母盡忠盡孝。想一想花木蘭、居裏夫人,她們都在證明著女生不比男生差,男生可以做到的事情,女生一樣可以完成。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家喻戶曉,作為女子不僅替父從軍,而且還立下了赫赫戰功。這個故事反映了中國古代婦女為國盡忠、為父盡孝、英勇果敢、奮發有為的高貴品質,花木蘭也成為了千百年來最受我國人民喜歡的曆史英雄人物之一,她的形象更成為了中國曆史上巾幗不讓須眉的女英雄。
父母應該把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講給女兒聽,讓女兒學習花木蘭身上的優秀品格,教育她要有花木蘭的精神。
(1)為國盡忠,為父盡孝,做一個有責任的人。花木蘭替父從軍是盡孝,在戰場上奮勇殺敵是對國家盡忠。這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承擔的兩個責任,也是自古至今我國人民一直奉行的首要的道德準繩。當國家、民族危難之時,麵對“可汗點兵”,父親年邁,小弟年幼無知,如果花木蘭既不忠也不孝,怎麼可能會替父從軍。花木蘭說“位卑未敢忘憂國”,她果斷地做出了“代父從軍”的抉擇,勇敢地奔赴沙場,做到了保家和衛國的統一,做到了忠與孝的統一。
父母要從小培養女兒的盡忠盡孝的責任感,這對她的健康成長很重要。每一個活在世界上的人,都在接受著社會、家庭、他人等,來自多方麵的關愛。女兒在享受著關愛的同時,也就意味著承擔著一種責任。父母要讓女兒知道,她在享受著幸福舒適的生活的時候,還有很多人在默默無聞地為她付出。比如,為家庭打拚的父母、維護社會治安的警察、保衛祖國安全的人民戰士。當自己的家庭和國家需要她付出的時候,她也應像花木蘭一樣,能夠擔負起一些責任,為國家、父母分擔重任。
生活中父母要讓女兒學會處理好自己的事情,為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比如,把自己的房間打掃的幹淨整潔。一個喜歡“甩手不幹”的女生,是不會有責任感的。讓女兒先學會把自己的事情處理好,才能夠在將來承擔好社會角色。因為任何一個人都有社會性的一麵。
(2)敢想敢幹,敢為人先不是男生的專利。古時少有女性參與打仗,而且男尊女卑的封建禮教讓女性很難成就一番事業。花木蘭替父從軍用實際行動打破了這一常規,敢為人先的創舉證明了“巾幗不讓須眉”的道理,為人們留下了一段世代相傳的佳話。
父母培養女兒合法、合理的敢想敢幹、敢為人先的品格。那些能夠跳出條條框框的人往往比那些墨守成規的人取得更大的成績。父母給女兒一些機會,讓她把人性中最美好的個性充分發展。女兒隻要童心不泯,就會充滿活力,對什麼都好奇,勇於探索、勇於追求。
(3)不畏艱險,意誌頑強,成就一番事業。花木蘭12年戎馬生涯的困苦環境可想而知,她能夠與男兒一樣馳騁沙場,風餐露宿,浴血奮戰,成就了非凡業績。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
生活是不可能一路順風的,尤其是在今天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女性承受的壓力、挫折不比男人少。所以,父母應該讓女兒擁有頑強的意誌,麵對困難能夠不畏縮,不逃避。心理學家指出,對芸芸眾生來說,成功總是屬於極少數意誌特別堅強的人,如張海迪雖然半身殘疾,但憑著超常的意誌,不僅使自己的外語達到了專業水平,還學會了唱歌、寫作和演講,成為一個多才多藝的傑出女性。她取得的成就是很多身體健康的人都難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