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巾幗何必讓須眉”(2)(2 / 2)

女兒在小的時候不可避免的依賴於父母,無論是在情感上的滿足還是物質上的保障,父母都不能忽視對女兒獨立觀念的培養。這是女兒成才的必要的思想條件。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要學會自己“放手”,女兒“動手”的教育方式。父母不要讓女兒過分地依賴自己。讓女兒從一個無行為能力的小女生變成一個能自食其力的人需要很長的時間,但當女兒具備了這種素質必將受用終身。

(2)讓女兒自己做事收獲滿足感。生活中有很多小事可以用來鍛煉女兒的獨立能力,比如,自己吃飯,盡管吃的桌上、地上、身上到處都是飯粒,父母也應該堅持讓她自己吃。當女兒年齡大了一點時,父母可以培養她獨立的生活習慣。一般5歲的女生是可以獨自一個人睡了,隻要父母用心培養,像鋪床、疊被子、收拾自己的房間等事情是難不倒她的。父母不要低估了女兒潛在的能力。

獨立能力都是從這些小事開始學起,一點一點積攢起來。同時,女兒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父母一定要鼓勵她。讓女兒感受到,獨立完成一件事的喜悅和驕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夠給女兒帶來一種滿足感,這種收獲是非常重要的。女兒會覺得自己在一天天長大,一天天進步,肯定自己的能力,樹立自己打拚的自信。

(3)父母要告訴女兒怎樣才算是“取之有道”。父母要告訴女兒“取之有道”就是靠自己的力量去爭取,不做違法的事情,不做違反道義的事情,靠自己的行動來實現。不符合這一點,女兒即使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也不會踏實。

琦琦是一位二年級女生。一次,她在街邊的小店看到了一個發卡,非常喜歡,可是自己沒有錢買,又不敢對媽媽說。於是,琦琦就偷偷地從媽媽的錢包裏拿了錢。琦琦如願以償的買到了發卡,但是回到家裏就擔心被媽媽發現,發卡也從來不敢在家中戴。不過,過了幾天琦琦發現媽媽沒有察覺到錢少了一點,自己的膽子也漸漸大了。後來,琦琦不止一次從媽媽那裏拿錢。直到有一天,媽媽發現錢包裏一下子少了好幾十,問琦琦說:“你看到媽媽的錢了嗎?”媽媽從琦琦躲閃的眼光中看出了問題。在媽媽的追問下,琦琦終於承認是自己動了媽媽的錢包。

當女兒出現這樣的錯誤時,父母不要責罵女兒,避免使用“偷”這個字,否則會嚴重傷害她的自尊心,給她過大的壓力,不利於教育。父母發現問題後,要盡量控製自己的情緒。如果父母的情緒失控了,女兒也不會有心情關心父母說了什麼。父母應該把女兒叫來,坐下來認真交談。讓女兒談是怎麼想的,花錢買了什麼東西,怎麼處理的。

能夠做到取之有道體現了一種高尚品德。女兒偷偷從父母那裏拿錢現在還視為一個小問題,以後就有可能變成大問題。父母要告訴女兒:錢應該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賺來的,而不是用不光彩的手段得到的。以美國為例,很多父母都鼓勵孩子在業餘時間打工賺錢,這不是家裏缺錢,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早一天獨立。美國孩子從小就經常聽父母的口頭禪:“自己照顧好自己”、“讓你生活的明天變得更美好”。美國父母既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教育子女的。

曾連續兩年排名“財富500強”首位的沃爾頓家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可就是這樣富有的家庭的教育觀念是:叫自己的孩子從小時候起就開始為自己掙零花錢。在孩子們很小時,就開始給父親“打工”,比如,讓孩子們在商店裏擦地板,幫忙修補倉庫的房頂,晚上幫助裝卸簡單的貨物。老沃爾頓按照他們的勞動量,根據一般的工人標準付給他們“工資”。

很多中國家庭條件比較優越,父母會覺得:“家裏也不缺這點錢,為什麼要打工,應該好好學習才對。”持有此類想法的父母需要反省了,難道教育女兒從小熱愛勞動,懂得用自己的汗水去換取收獲,是一件不值得提倡的事情嗎?父母的言行在無形中扼殺了女兒“靠自己吃飯”的欲望和能力。

父母要告訴女兒靠自己掙到的才是踏實的,才是自我價值的實現,使她的身心更早成熟。女兒不管想得到什麼,都要靠自己的努力,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會讓自己變成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