鱖魚是凶猛魚類,捕食魚蝦,也喜歡吃蛇。
鱖魚肉細嫩鮮美,是我國名貴淡水食用魚類之一。《本草綱目》中說,鱖魚的味道如豚,故名水豚,又名鱖豚。鱖豚就是鱖魚的別名。
《樂府詩集》中唐代張誌和的《漁父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說的就是這種鱖魚。
從春到秋,次第花開,正是鱖魚在水中最活躍的時候。在清澈的水中,一條條鱖魚在碧波間遊弋,忽兒潛進水草叢中,忽兒浮向水麵,寬嘴張翕,圓眼窺視,或擺動尾鰭,撥水怡遊,或作假死狀,側身浮躺於水麵一動不動。
驚蟄以後,水赤鏈、水蛇等紛紛出洞,也同時遊棲在水中。當水蛇發現了鱖魚,在旁覬覦著,鱖魚依然在怡遊。說時遲,那時快,一條凶惡的水蛇像離弦的箭飛射而去,碧澄的水麵微微揚起水波。轉眼間,水蛇已纏住了鱖魚,它們一起徐徐下沉。眼看著蛇用勁地收緊它的身體,舒展它絞殺獵物的本領,鱖魚毫不掙紮,好像聽憑擺布似的。
突然,水中有一團東西在翻滾轉動,不久,從水下冒出一股股殷紅的血來,立即向四周擴散。一條鱖魚從血水中穿了出來,揚起背上的硬棘刺,一甩尾巴又遊進了血水中去。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當水蛇將鱖魚用力盤緊後,鱖魚迅速張開背部和臀部的棘刺,將蛇肚劃剖、鍘斷。撕碎的蛇段沉入河底,成了鱖魚享用的美餐。
螞蟻的“敵人”
螞蟻繁衍速度快,但它的“敵人”多,有鳥兒,有獸類,還有一些昆蟲。針鼴、穿山甲等都愛吃螞蟻,最著名的要算啄木鳥、扭頸鳥、大土豚、食蟻獸和蟻獅了。
啄木鳥啄吃昆蟲,也喜歡吃螞蟻。它的嗅覺很靈敏,啄吃時,隔了層樹皮,也能嗅出螞蟻的蹤跡來。
一種外形很像啄木鳥的扭頸鳥,跟啄木鳥同屬一科。它長不過20厘米,尖尖的嘴,因為它常在地麵啄食,又叫地啄木。
奇怪的是:扭頸鳥平時也把脖頸東扭西扭的,甚至扭轉360也毫無困難,扭動時的姿態有點兒像蛇。連舌頭也有點兒像蛇,舌頭比嘴長出一倍多,能長長地伸出嘴外。
扭頸鳥同啄木鳥的捕食方法不同,它先破壞蟻巢,螞蟻從巢內蜂擁地跑出來了。這時候,扭頸鳥將脖頸不斷扭來扭去,同時,伸出長長的舌頭,任意舔食螞蟻。
扭頸鳥的羽色是多樣的。紅灰色的背部,白色的腹部,絳色的胸部,棕色的嘴和腳,背產和腹部還點綴著棕黑色的斑紋。它棲居在樹巢內,即使周圍出現了驚動,也不離巢一步,隻是威脅地旋轉著頭,張開嘴,發出嘶嘶嘶……的鳴叫,仿佛蛇的聲音。這是一種警告:不要來犯。
正因為扭頸鳥有好些地方像蛇,又叫蛇鳥。每年初夏,英國南部森林常常有扭頸鳥飛去,叫聲嘹亮歡快。這正是割麥插禾的季節。人們聽到這叫聲,就知道杜鵑快來臨了,又叫它杜鵑的“夥伴”或“向導”。
扭頸鳥還在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我國北部繁殖,冬季遷徙到我國華南、越南和印度。
北美洲的大土豚,長長的耳朵,尖尖的嘴,伸出細長的舌頭,舐食螞蟻,倚此為生。澳大利亞有種猙獰的動物“莫洛赫凶神”,滿身長著錐形的刺,也是以螞蟻為食糧的。
南美洲熱帶森林和熱帶稀樹幹草原中的食蟻獸,因為貪吃螞蟻而著名。長長的頭,像個伸長了的象鼻子,嘴小而沒有上下頜,是貧齒目中唯一沒有牙齒的。嘴形很特別,長成管狀,隻有一個小孔洞,從小孔洞裏伸出絲帶般的舌。奇怪的是,舌頭不長在咽喉中,而是長在裏麵的胸骨上,因此比頭還長。長舌彎曲盤繞,仿佛蠕蟲一般,還會分泌出粘液來。經它一舔,螞蟻全都逮住啦!
食蟻獸全身長著灰色的濃毛,後麵拖著一條豎直而蓬鬆的大尾巴,加上象鼻般的頭,活像一個大怪物。它的前腿粗壯,前爪強勁,並略有彎曲。它一方麵用來自衛,另一方麵用來挖掘蟻穴。它毫不懼怕螞蟻螫咬,用那銳利堅硬的爪子,不急不慢地扒掘螞蟻的巢穴,等它們成群地逃出來時,就伸出長舌頭,向左向右橫掃十幾回,成百上千的螞蟻被送進了嘴裏。
同是食蟻獸,大小有不同。大食蟻獸體長1.3米,連尾巴長達2.3米,高0.9米,生活在地麵上,它那強有力的前爪可以把狗打倒。中食蟻獸隻有小狗那麼大,一條強有力的尾巴,可以在樹上纏繞著活動。小食蟻獸小如鬆鼠,全身披著濃厚的褐色的、絲一般的毛,因此又叫絲毛食蟻獸。它常常蹲在樹枝上,把尾巴纏在樹上,兩隻前肢舉到頭頂上,侍立很久,如果有什麼動物來打擾它,便會舉起前爪抓過來。
蛟蜻蜓的幼蟲,叫做蟻獅,它矮胖胖,長著月牙形的大顎,十分難看。它捕螞蟻有一套妙術。它在幹燥的沙地上,掘個漏鬥形的沙坑,自己埋伏在沙裏,螞蟻不注意這個危險,往前爬過來,浮沙傾瀉,螞蟻跌了下去,蟻獅立即用雙顎把它咬住,拉進沙裏。如果螞蟻在沙坑邊沿立住腳,不掉下去,蟻獅就把頭一搖,掀起許多沙粒,打在螞蟻身上,螞蟻承受不住,終於跌了下去。
跌進沙裏的螞蟻,就成為蟻獅的一頓美餐。當然,如果其他昆蟲也跌落沙坑裏,蟻獅也照吃無誤。
奇怪的是,有種麒麟魚,也是螞蟻的“克星”。貴州苗鄉水寨傍水的田塍上,棲息著一種同蛇的體形相似的麒麟魚,當地苗族人叫它“蛇魚”。在陽光照耀下,它一動不動,身上閃爍著孔雀羽毛般的光彩,豔麗奪目。魚體表皮分泌出一層又甜又腥的粘液,螞蟻嗅到這種氣味。成群地趕來,爬到它身上,想嚐那美味佳肴了。可是,10多分鍾後,麒麟魚突然挺身一躍,竄進旁邊的小溪中。那些貪食的蟻群跟著落進水中,有的拚命掙紮,麒麟魚在水中悠然地搖擺著身子,張開圓圓的小嘴,毫不客氣地將一隻隻螞蟻吞進口中。
毒蛇的勁敵
毒蛇咬傷了鼠、兔、鳥和狗等動物後,毒液流進動物體內,使它們中毒死亡。毒蛇雖然凶銀,但是也有它的克星。
南美洲的英蘇藍蛇是種無毒蛇,卻以愛吃毒蛇而著名,科學家在養蛇場裏仔細觀察,發現一條英蘇藍蛇在3.5年的時間裏,一共吃了81條毒蛇和4條無毒蛇。
猛禽也是毒蛇的克星。亞洲北部和歐洲棲息了種短趾雕,幾乎全部以爬行動物為食物,隻是在哺育幼鳥時,才喂給幼鳥一些野鼠。幼鳥一長大,就專吃蛇或蜥蜴了。短趾雕在天空飛翔,眼睛可敏銳啦!一發現毒蛇,就猛烈地俯衝下去,對準蛇頭猛啄,啄得毒蛇皮開肉裂,大量失血死去。
我國南部和東南亞地區亞熱帶、熱帶森林或林間空地,棲息著一種蛇雕,以喜歡吃蛇而得名。它是中型猛禽,上身棕褐色,下身色較淡,綴有白斑點。當它發怒的時候,羽冠聳立,十分威武,動作迅猛矯健,跗蹠和趾粗壯有力,蛇一旦被抓住,就無法逃命了。
蛇雕在河湖邊樹上營巢,站在樹頭頂,或者飛翔在空中,隨時窺視地麵上的動靜,發現蛇在爬行,就悄悄飛落地麵,張開翅膀,用爪抓住蛇身,將嘴鉗住蛇頭,蛇拚命掙紮,彎曲盤繞著蛇雕的翅膀或身軀。這時候,蛇雕狠抓蛇體不放鬆,不時拍打著翅膀,擺脫蛇的反撲,同時,猛啄蛇頭,將蛇頭咬碎,接著吞進嘴裏,然後是蛇身,最後是蛇尾,全部“囫圇吞棗”。蛇雕飽餐一頓後,嗉囊被脹得鼓鼓的,因此它總是要憩息一會兒,做出一些古怪的動作:麵向著太陽,抬頭挺胸地凝視著前方。
蛇為什麼遇到蛇雕就很難反擊呢?人們認為,蛇雕的跗蹠上長著堅硬的鱗片,鳥的身軀由豐滿的羽毛保護著,因此,蛇就很難把它咬傷。而蛇雕所捕的蛇大多是無毒的小蛇,而對有毒的蛇是回避的。
老鷹也是毒蛇的克星。當老鷹在天空盤旋,看到毒蛇在遊動,就猛衝下去,同蛇搏鬥,它又靈活,又強悍,毒蛇常常不是它的對手。但是,在同蝮蛇爭鬥時,它有時也會敗北的。老鷹用利爪抓住蝮蛇,飛向天空,蝮蛇纏住老鷹不放,乘機噬咬,毒汁進入老鷹體內,不一會兒,就中毒死去。於是,鷹和蛇一起墮進了海水中。蝮蛇乘機脫險逃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