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一個馬掌釘惹的禍
有一個著名的傳奇故事發生在英國國王查理三世時候,在1485年的一場戰役中,查理三世率領的軍隊與他的死對頭裏奇蒙德伯爵率領的軍隊相遇了,這場戰鬥的勝敗將決定將來統治英國。
戰鬥進行的當天早上,查理三世派了一個馬夫去備好自己最喜歡的戰馬。
“快點給它釘掌,”馬夫對鐵匠說,“國王希望騎著它打頭陣。”
“你得等等,”鐵匠回答,“我前幾天給國王全軍的馬都釘了掌,現在我得找點兒鐵片來。”
“我等不及了。”馬夫不耐煩地叫道,“國王的敵人正在推進,我們必須在戰場上迎擊敵兵,有什麼你就用什麼吧。”。
鐵匠埋頭幹活,從一根鐵條上弄下四個馬掌,把它們砸平、整形,固定在馬蹄上,然後開始釘釘子。釘了三個掌後,他發現沒有釘子來釘第四個掌了。
“我需要一兩個釘子,”他說,“得需要點兒時間砸出兩個。”
“我告訴過你我等不及了,”馬夫急切地說,“我聽見軍號了,你能不能湊合?”
“我能把馬掌釘上,但是不能像其他幾個那麼牢實。”
“能不能掛住?”馬夫問。
“應該能,”鐵匠回答,“但我沒把握。”
“好吧,就這樣,”馬夫叫道,“快點,要不然國王會怪罪到咱們倆頭上的。”
兩軍交上了鋒,查理國王衝鋒陷陣,鞭策士兵迎戰敵人。“衝啊,衝啊!”他喊著,率領部隊衝向敵陣。遠遠地,他看見戰場另一頭幾個自己的士兵退卻了。如果別人看見他們這樣,也會後退的,所以查理策馬揚鞭衝向那個缺口,召喚士兵調頭戰鬥。
他還沒走到一半,一隻馬掌掉了,戰馬跌翻在地,理查也被掀在地上。
國王還沒有再抓住韁繩,驚恐的戰馬就跳起來逃走了。查理環顧四周,他的士兵們紛紛轉身撤退,敵人的軍隊包圍了上來。
他在空中揮舞寶劍,“馬!”他喊道,“一匹馬,就因為這一匹馬,我的國家就傾覆了。”
他沒有馬騎了,他的軍隊已經分崩離析,士兵們自顧不暇。不一會兒,敵軍俘獲了查理,戰鬥結束了。
從那時起,人們就說:
少了一個鐵釘,丟了一隻馬掌,
少了一隻馬掌,丟了一匹戰馬。
少了一匹戰馬,敗了一場戰役,
敗了一場戰役,失了一個國家,
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個馬掌釘惹的禍。
溫馨感悟:
因為一個馬掌釘,查理三世輸掉了一個國家。有時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會影響到全局的成敗。正所謂“失之毫厘,差之千裏”,這就要求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一定要認真、仔細,不要留下一個小尾巴而遺憾終生。
24.成功在於專注
一位奧地利著名作家曾經講述了對著名雕刻大師羅丹工作的如下見聞和感受:
在羅丹的工作室——有著大窗戶的簡樸的屋子,有完成的雕像,有許許多多小塑樣:一支胳膊,一隻手,有的隻是一隻手指或者指節;他已動工而擱下的雕像,堆著草圖的桌子。這間屋子是他一生不斷地追求與勞作的地方。
羅丹罩上了粗布工作衫,就好像變成了一個工人。他在一個台架前停下。
“這是我的近作。”他說,把濕布揭開,現出一座女正身像。
“這已完工了。”我想。
他退後一步,仔細看著。但是在審視片刻之後,他低語了一句:“就在這肩上線條還是太粗。對不起……”
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輕輕滑過軟和的粘土,給肌肉一種更柔美的光澤。他健壯的手動起來了;他的眼睛閃耀著。“還有那裏……還有那裏……”他又修改了一下,他走回去。他把台架轉過來,含糊地吐著奇異的喉音。時而,他的眼睛高興得發亮;時而,他的雙眉苦惱地蹙著。他捏好小塊的粘土,粘在像身上,刮開一些。
這樣過了半點鍾,一點鍾……他沒有再向我說過一句話。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創造的更崇高的形體的意象。他專注於他的工作,猶如在創世之初的上帝。
最後,帶著喟歎,他扔下刮刀,像一個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種溫存關懷般地把濕布蒙上女正身像,於是,他又轉身要走。在他快走到門口之前,他看見了我。他凝視著,就在那時他才記起,他顯然對他的失禮而驚惶:“對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記了,可是你知道……”
我握著他的手,感謝地緊握著。也許他已領悟我所感受到的,因為在我們走出屋子時他微笑了,用手撫著我的肩頭。
再沒有什麼像親見一個人全然忘記時間、地方與世界那樣使我感動。那時,我參悟到一切藝術與偉業的奧妙——專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業的全力集中,把易於弛散的意誌貫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領。
溫馨感悟:
當一個人專注於他所喜歡的工作而達到了忘我的境界時,他還有什麼不能做到的呢?羅丹的故事便給我們說明了一個道理,做事如果專心致誌並能持之以恒,任何人都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人物。
25.砸爛較差的才能創造更好的
雕塑家有一個12歲的兒子。每天看著爸爸弄著些泥巴就能擺弄出各種樣的作品,兒子要爸爸給他做幾件玩具,雕塑家從來不答應,隻是淡淡地說:你自己不能動手試試麼?
兒子決定自己製作玩具,他開始注意父親的工作,常常站在大台邊觀看父親運用各種工具,然後模仿著運用於玩具製作。父親也從來不向他講解什麼,隨他自己。
一年後,孩子好像初步掌握了一些製作方法,玩具造得頗像個樣子。這時,父親偶爾會指點一二。但孩子脾氣倔,刻意裝作不聽父親的話,我行我素,自得其樂。父親也不生氣。
又一年過去了,孩子的技藝顯著提高,可以隨心所欲地擺弄出各種人物和動物形狀。孩子常常將自己的“傑作”展示給別人看,引來諸多誇讚,但雕塑家總是淡淡地笑。
有一天,孩子存放在工作室的玩具全部不翼而飛,他十分驚疑。父親說:昨夜可能有小偷來過。孩子沒辦法,隻得重新製作。
半年後,工作室再次被盜!又半年,工作室又失竊了。孩子有些懷疑是不是父親在搗鬼:為什麼從不見父親為失竊而吃驚、防範呢?
偶然一天夜晚,兒子從外邊歸來,見工作室燈亮著,便溜到窗邊偷看:父親背著手,在雕塑作品前踱步、觀看。好一會兒,父親仿佛做出某種決定,一轉身,拾起斧子,將自己大部分作品打得稀巴爛!接著,將這些碎土塊堆到一起,放上水重新混和成泥巴。孩子疑惑地站在窗外。這時,他又看見父親走到他的那批小玩具前!隻見父親拿起每件玩具端詳片刻,還親吻似的!然後,父親將兒子所有的自製玩具扔到泥堆裏攪和起來!當父親回頭的時候,兒子已站在他身後,瞪著憤怒的眼睛!父親有些羞愧,但溫和地撫摸兒子臉蛋,說道:“隻有砸爛較差的,我們才能創造更好的。”
多年以後,父親的雕塑獲得了世界大獎,而兒子的小玩具也被一位著名收藏家高價收買了。
溫馨感悟:
藝術永無止境,如果我們沉迷於過去取得的一點小小成就而沾沾自喜,那麼我們隻能裹足不前,永遠無法超越自己。孩子的爸爸將孩子的作品全部收走,是不希望孩子沉浸在已有的成就中而自滿,父親的一片良苦用心,孩子日後會明白的。
26.泥濘的路才能留下腳印
鑒真和尚剛剛剃度遁入空門時,寺裏的住持讓他做了寺裏誰都不願做的行腳僧。
有一天,日已三竿了,鑒真依舊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推開鑒真的房門,見床邊堆了一大堆破破爛爛的芒鞋。住持叫醒鑒真問:“你今天不外出化緣,堆這麼一堆破芒鞋做什麼?”
鑒真打了個哈欠說:“別人一年一雙芒鞋都穿不破,我剛剃度一年多,就穿爛了這麼多的鞋子,我是不是該為廟裏節省些鞋子?”
住持一聽就明白了,微微一笑說:“昨天夜裏落了一場雨,你隨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看看吧。”
寺前是一座黃土坡,由於剛下過雨,路麵泥濘不堪。
住持拍著鑒真的肩膀說:“你是願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還是想做一個能光大佛法的名僧?”
鑒真說:“我當然希望能光大佛法,做一代名僧。”
住持撚須一笑:“你昨天是否在這條路上走過?”鑒真說:“當然。”
住持問:“你能找到自己的腳印嗎?”
鑒真十分不解地說:“昨天這路又很硬,小僧哪能找到自己的腳印?”
住持又笑笑說:“今天我倆在這路上走一遭,你能找到你的腳印嗎?”
鑒真說:“當然能了。”
住持聽了,微笑著拍拍鑒真的肩說:“泥濘的路才能留下腳印,世上芸芸眾生莫不如此啊。那些一生碌碌無為的人,不經風不沐雨,沒有起也沒有伏,就像一雙腳踩在又坦又硬的大路上,腳步抬起,什麼也沒有留下,而那些經風沐雨的人,他們在苦難中跋涉不停,就像一雙腳行走在泥濘裏,他們走遠了,但腳印卻印證著他們行走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