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設備基本常識(2 / 3)

自拍機:自拍機的作用是當快門釋放鈕按下後,使快門滯後一段時間釋放。

閃光燈插座:用來聯接閃光燈的專用插座,尼康F4中的閃光燈插座還可將鏡頭的焦距光圈等參數傳給閃光燈,以使閃光燈發出適當的亮度或者說控製閃光燈的發光時間,同時也將閃光燈是否充足電等信號反饋給照相機並以某種方式顯示在取景器內,以便使攝影者正確掌握。

照相機的主要技術性能

照相機的技術性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照相機的類型

照相機的類型有許多種,分類方法也不相同。一般可根據照相機的規格和主要結構分為如下幾類。

1.根據照相機所用膠片的寬度進行分類。

(1)新聞照相機。這個稱呼對於我們所要介紹的相機早已過時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根據新聞攝影所具有的特殊性,這個稱呼早就傳給了現代攝影記者常用的輕便,快捷的小型相機了。我們所說的新聞相機是一種使用散頁膠片的大畫幅相機,畫麵尺寸有4×5英寸、5×7英寸等。在更換專用後背後還可使用120膠片和波拉片。這類相機較為典型的有德國生產的林哈夫(Linhof)fechnika係列和日本產的騎士FA45等。這種相機現在廣泛應用在藝術攝影和技術攝影等領域。又稱之為便攜式座機。

(2)120相機。這類相機所使用的膠片寬度為61毫米,有保護襯紙,其規格又分為6×4.5(cm)、6×6(cm)、6×7(cm)、6×9(cm)。比較典型的有從1929年開始生產的祿來(Rollei)雙鏡頭反光照相機和瑞典生產的哈斯勃萊德(Hass-selbead)500C/m等(圖2—3)。

(3)135相機:這類相機是目前應用最為普遍的相機,畫幅尺寸為24×36mm,膠片寬度為35mm。這類相機由德國萊茲公司的奧斯卡·巴的克在1913年研製成功,並於1925年以萊卡(Leica)命名投入生產,它的誕生是照相機製造技術的一個飛躍。此後各國照相機廠紛紛仿製萊卡相機。我國也曾仿製過萊卡相機並生產出了如上海58Ⅰ、上海58Ⅱ和紅旗20等具有一定水平的135型照相機。

2.根據照相機的用途分類。

(1)大型專業照相機。大型專業照相機由機身、皮腔、調焦導軌、後背等幾部分組成。各部分活動連接,可調整鏡頭和後背的三維姿態,以適合特殊需要。這類照相機所拍攝的畫幅較大,以4×5英寸、5×7英寸、8×10英寸為多。典型機種有德國生產的林哈夫(Linhof)Kardan係列,瑞士生產的仙娜A、F、P係列及日本產騎士和星座等。由於它無論體積還是畫幅都是比較大的,又因為它是滿足專業攝影人員特殊需要的相機,所以稱之為大型專業用照相機。

(2)中畫幅專業照相機。這類相機畫幅的規格為120,可隨時更換鏡頭,後背和取景器。從相機本身的製造工藝和鏡頭的解象素質來看,都具有很高的品質。而且它在使用和攜帶方麵又具備小型相機的優點,因此這類相機很受專業攝影師的喜愛。這類相機的典型品牌有瑞典生產的哈斯勃萊德(Hasselblad)500C/M、503C、205CT等,西德生產的祿來(Rollei)Sl66、6006、60O8等。我們國家曾在70年代初仿製過哈斯500C,稱之為東風牌(如圖2—5)。

(3)小型相機。這類相機目前來講主要用於新聞攝影及家庭攝影。這類相機品種繁多,品質不一。較為著名的有西德生產的萊卡M係列和R係列,康泰克斯(Contax)單反係列相機以及日本的尼康、佳能等品牌(如圖2—6)。

(4)特殊用途相機。這類相機的最大特點就是各專其能。如航空照相機,水下照相機,顯微照相機,醫用照相機,立體照相機等多種類型(如圖2—7)。

3.按取景方式分類

(1)旁軸景相機包括120規格的各種雙鏡頭反光照相機。如祿來公司在1929年首先生產的祿來弗萊克斯(Rolleifeex)雙鏡頭反光相機,國產海鷗4A相機等。135規格的平視取景照相機,如萊卡的M係列以及很多家庭擁有的稱之為“傻瓜”這一類的相機(如圖2—8)。

(2)同軸取景照相機,除大型座機外這種相機一般又稱之為單鏡頭反光照相機。這類相機的攝影鏡頭兼作取景鏡頭,通過反光鏡投影在取景屏上觀察被攝景物,這類相機包括大型座機120相機及135相機。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的最大特點是取景與拍攝結果沒有視差,而且備有多種可快速更換的取景器和鏡頭(如圖2—9)。

4.按照相機的自動化程度分類

(1)手控曝光照相機,這類相機為早期的產品,在使用此種相機時,選擇曝光時間和光圈的方法一是憑積累的經驗,二是借助測光表。例如國產海歐—DF型相機(如圖2—10)。

(2)半自動手控曝光照相機。這類相機可通過機內測光係統用指針或發光二極管顯示選取的快門時間與光圈大小的組合是否正確,大大提高了準確曝光的可靠性,例如尼康FM2照相機。

(3)光圈優先自動曝光照相機。這類照相機在使用者選定一合適的光圈值後,根據機內測光係統給定的數據自動選擇一正確的曝光時間,並通過該係統控製電磁快門的閉合。這一技術的出現和應用,給攝影者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例如尼康F3照相機。

(4)快門優先自動光圈照相機。這類照相機在使用者根據拍攝對象設定一快門速度值後,能夠自動設定一合適的光圈值以達到正確曝光的目的。這類相機的最大優點在於適合拍攝以動體為對象的景物。

(5)程序式自動曝光照相機。(即是俗稱“傻瓜”的那一類照相機)在拍攝時可根據光線及膠片感光度自動設定光圈與速度的組合,使用者得到曝光準確的照片。但這類相機的最大缺點是不適合有目的攝影創作拍攝。

(6)全自動照相機。這類相機不但具備光圈、優選、速度優先的功能,也具備程序式自動曝光的功能。它的另一特點是還具有自動調焦和閃光燈的閃光覆蓋麵可自動隨不同鏡頭的視角而改變的功能。這類相機中還有一部分是為專業人員設計的,它不但具備上述全部各種功能,而且在使用程序式曝光功能時,可根據拍攝對象選擇高速程序(即高快門速度)。提高了人為控製的可能性。另外這類專業相機的最大優點在於它們保持了快門速度的選擇、光圈的選擇等手動功能,給專業攝影師的創作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再有一點,所謂全自動照相機還具備了另一特殊功能即它能自動識別感光膠片盒上所給定的感光度編碼,從而避免了因頻繁更換不同感光度膠片而帶來的失誤。例如尼康35Ti(如圖2—14)。

二、攝影鏡頭的類型

攝影鏡頭的類型很多,很難按某一特征來進行比較科學的嚴格分類。一般來說隻能粗略的分為定焦距鏡頭和變焦距鏡頭兩大類。

1.定焦距攝影鏡頭

定焦距攝影鏡頭俗稱定焦頭,它是焦距恒定不變的攝影鏡頭。定焦鏡頭擁有一個龐大的家族,其焦距從幾毫米的魚眼頭到2000毫米的望遠頭;從普通攝影鏡頭到特殊攝影鏡頭可以說應有盡有(如圖2—15)。

根據焦距的長短,可將定焦頭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廣角鏡頭。顧名思義是它的視角大,與標準鏡頭相比在同一地點拍攝時,廣角鏡頭所包括的景物更為廣泛,所攝影像的景深範圍更大,由於視場擴大和放大率較小的影響,可使得用該類鏡頭拍攝的畫麵在空間視覺效果和空間縱深感上有很明顯的增強。這類鏡頭常用於拍攝比較廣闊的畫麵以及在較狹窄的地方使用。

這是一種由四組六片學鏡片組成的鏡頭,它屬於半對稱型結構的正光廣角攝影頭。

在談到廣角鏡頭的時候,我們一般把這類鏡頭的視角定義為2θ=75°~110°。在我們所談到的廣角鏡頭之外,還有一種視角更為廣大的鏡頭,由於該種類鏡頭前端的第一片透鏡好像魚的眼睛一樣向外鼓起。因此稱它為魚眼鏡頭。它的視角最大可達200多度。在這種鏡頭上一般都刻有“Fish—eye”的字樣。魚眼鏡頭一般又稱之為超廣角鏡頭。由於這種攝影鏡頭的有效象場小於底片尺寸,所以大部分魚眼鏡頭在底片中所記錄的畫麵為一圓形的畫麵。這類鏡頭的用途並不十分廣泛,一般隻用於創作特殊效果的畫麵等。

(2)標準鏡頭。由於這類鏡頭的視角2θ=45°~75°之間,視角和遠近透視接近於人眼的習慣視覺,所以稱為標準鏡頭。

這類鏡頭有非對稱型的如柯克和天塞鏡頭,也有對稱型的如雙高斯鏡頭。由於結構的不同,它們對校正象差、球差、象散、場曲、色差的本領也不相同。一般的來講像柯克、天塞這樣的鏡頭由於製造成本低而且象質也不錯,所以廣泛用於業餘相機之中,如國產海鷗4A、4B等相機的鏡頭就是采用柯克型鏡頭;海鷗205、東方S3等相機采用的是天塞型鏡頭。而像雙高斯型鏡頭由於其結構比較複雜,成本也高,所以它被廣泛應用於高中檔專業相機上作為標準鏡頭,如哈斯勃萊德500C/M就是采用德國蔡司工廠生產的普蘭納(Peanar)雙高斯型鏡頭作為標準鏡頭(蔡司廠生產的各種雙高斯鏡頭統稱作普蘭納鏡頭)。

(3)望遠鏡頭。望遠鏡頭即是長焦距攝影鏡頭,它的焦距長於標準鏡頭,視角為2θ<40°此類鏡頭按照焦距的長短一般又分為普通望遠鏡頭和超望遠鏡頭兩類。在135型的相機中一般把焦距為70~300mm的鏡頭稱為普通望遠鏡頭,焦距在300mm以上的望遠鏡頭稱為超望遠鏡頭。望遠鏡頭的基本結構如圖2—19所示。

由於長焦距鏡頭的焦距比較長,而視角比較窄,因此在用這類鏡頭拍攝時,景物的空間範圍比較小;所攝影像的景深也隨焦距的增長而變的越來越小。另外由於放大率較大和視場較小的影響,所攝畫麵的空間視覺效果和空間縱深感明顯減弱,起到壓縮前後景物之間深度的效果。

長焦距鏡頭的原理結構是由正負兩組透鏡組成的,正透鏡組在鏡頭的前麵,負透鏡在鏡頭的後麵。正負兩組透鏡之間的距離,小於正透鏡組的焦距。

2.變焦距攝影鏡頭

可變焦距攝影鏡頭就是指它能在規定的範圍內任意調整鏡頭本身的焦距,使它從廣角到中焦或從中焦到長焦之間隨意調整。這類鏡頭由多組正負透鏡組成除固定不動的透鏡組外,還有可移動的透鏡組,通過調節鏡頭上的變焦環,使活動的透鏡組前後移動,從而改變物鏡透鏡組之間的距離,從而達到連續變化焦距的目的。可變焦距鏡頭原理結構如圖2—20。

兩端的正透鏡為固定不動的透鏡,中間的負透鏡隨著調節環的轉動而左右移動,當負透鏡移至右邊時如(a)所示,它和固定在右邊的正透鏡組成一個負透鏡組,這時鏡頭所處的狀態如前麵講的望遠鏡頭一樣,由一組正透鏡和一組負透鏡組成一個長焦距的望遠鏡頭;當負透鏡移至左邊時如(b)所示,它與左邊固定的正透鏡組成一個負透鏡組,此時整個鏡頭的焦距變短,起到了短焦鏡頭的作用。

根據變焦環操作方式的不同,變焦鏡頭又分為轉環式和推拉式兩種類形。轉環式變焦鏡頭又稱雙環式,它分別具有獨立的調焦環和變焦環,這類變焦頭由於變焦和調焦分別操作,所以精度較高,操作起來兩者互不影響,它唯一的缺點是操作起來不如推拉式快捷。推拉式變焦鏡頭又稱單環式變焦距鏡頭。此類變焦頭的調焦和變焦由一個操作環控製,轉動該環可進行調焦,推拉該環可進行變焦操作。因此這類變焦鏡頭在使用中具有操作簡單快速的優點。它的不足之處在於變焦與調焦由一個環控製,所以會互相幹擾。變焦鏡頭的光學結構如圖2—21。

濾色鏡

濾色鏡是在攝影時針對不同的景物環境和光線環境用以調整或校正景物色調的附件。它的作用是:一方麵阻止或減弱不需要的色光,一方麵讓需要的色光通過鏡頭在膠片上感光,起到平衡或調整色調、豐富圖片層次的作用。

濾色鏡的構造

濾色鏡的構造大致分為:

色膠膜濾色鏡。這種濾色鏡是把透明的有機染料均勻的混合在有機化合物中製成的透明色膠膜,這類濾色鏡準確的來講應稱之為濾色片。它的優點在於由於膜片很薄,因此它不會影響到焦點。另一方麵使用極方便,它的缺點是怕濕怕熱易褪色,使用壽命短。這類濾色片現在已從攝影器材店的櫃台上消失了,取而代之是用強度更高,不易退色的插框式濾色片,如:法國“高堅”的係列濾色片。

有色光學玻璃濾色鏡。這種濾色鏡是用有顏色的玻璃磨製而成的。它的優點在於透光性好,吸收能力強,基本不褪色。但由於製作工藝的限製,所以這類濾光鏡的品種不多。

玻璃夾色膠膜濾色鏡。這種濾色鏡是目前應用最普遍的一類,它是把有顏色的膠膜夾在兩層光學平板薄玻璃中間。因此它不但具有色膠膜顏色等級多、透明度高等優點,同時也具備玻璃濾光鏡可擦拭、相對強度高等優點。

濾色鏡的作用

濾色鏡對各種光線都起著通過、限製和阻止等方麵的作用。反映到感光膠片上就可以看到哪些色光不受該濾鏡的阻止或限製,在膠片感光就多,這個部分在製成照片後色調就顯得明亮。哪些光受到了該濾鏡的限製或阻止,在感光膠片上就可發現感光很少或根本沒有感光。正是由於濾光鏡這一特點,而使它成為攝影者在一些特殊光線環境下拍出影調過渡十分合適的得力工具。

濾色鏡具有校色作用。人們眼睛對於可視光譜中各色光的感受能力不同。在可視光譜中紅的一端,人眼對這段波長的光感受能力較低;在黃和綠的部分感受能力較高;到了藍紫波這部分感受能力又降低了。而感光膠片與人的眼睛正好相反,它對藍和紫波最敏感,對黃綠則較為遲鈍。因此照片所記錄的光譜顏色所形成的影調與人眼所感受到的色調有差別。為了真實地再現自然景物的色調,需要在拍攝時對色光進行校正。校正的辦法就是選用適當的濾色鏡。

調節空氣透視的作用。自然界中在不同的地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空氣透視現象。各種現象在照片上的反映為近景顏色鮮豔,影像的細致部分清晰可見,色調也較正常;而遠處的景物顏色清淡,影紋不清,色調也過於明亮;隨著距離的延深,這種現象越來越明顯。這是因為大氣中充滿著大量的空氣介質,這些介質散射著蘭和紫的光波。距離越遠,介質層越厚,散射藍紫光越多,所以造成色調越來越清淡,清晰度越來越低,色調也越來越明亮。自然界中的空氣透視現象在照片中有助於表現景物的空間縱深感。所以在實際拍攝時,常常需要靠濾色鏡來調節這種空氣透視。

調整反差,突出主體。在攝影實踐中,經常會利用色調對比以達到突出主體的目的。例如當主體與背景的色調近似而難以區分時,加用與主體顏色相同的濾鏡,使主體在照片中色調明亮一些,以達到主體與背景在色調上有明顯區別的目的。

調整影調,增強畫麵的藝術表現力。利用濾光鏡可以調整照片的影調這一特點,在一定的光線下選擇合適的濾光鏡,可以拍攝出你想要表現的藝術效果。尤其在拍攝風光片的時候,合理的選用各種濾光鏡,可得到不同影調的畫麵。

調整色溫,以適合感光膠片對色溫的要求。在利用彩色感光片拍攝時,尤其是用彩色反轉片拍攝時,彩色膠片對色溫的要求是很嚴格的。如果拍攝現場的色溫與感光膠片的色溫不一致,色彩的平衡即遭到破壞。色溫高時,照片偏藍,色溫低時照片偏黃。如果用彩色負片拍攝,還可以在後期暗房製作中調整過來。如果用反轉片拍攝,一旦因色溫不合適而造成偏色的話,那就什麼辦法也沒有了。所以在不同的色溫情況下選用不同的濾色鏡(平衡色溫濾色鏡是用專用濾色鏡),是彩色攝影時感光膠片達到色彩平衡的保證。

用於翻拍,取消不要的顏色。在翻拍文件、圖表或書畫作品時,經常會遇到在這些原稿上會帶有帶顏色的線條、汙漬等情況,或原稿因年代久遠,紙基變黃等現象。這時合理的選配濾光鏡拍出的照片線條汙漬等可以大大的減弱或消失。如果想得到相反的效果,則可采用與需加強的顏色互補的濾光鏡。

二、濾色鏡的分類與效果

1.用於黑白攝影的濾色鏡

在黑白攝影中,由於五彩繽紛的色彩構成的景物最後要靠黑白灰的階調來展現出來。因此,大部分濾色鏡主要用於黑白攝影。

(1)黃濾色鏡。能通過黃、橙、紅、綠等色光吸收蘭紫二色光,在光譜上通過的波長約500~700毫微米,尤以600毫微米左右的黃色光通過率最高。黃濾色鏡又分為深黃、中黃、淺黃等不同深淺顏色。黃濾色鏡的英文標誌為Y。黃濾色鏡可將天空適當壓暗,使白天更加突出醒目,從而達到調節天空影調的效果。黃濾色鏡主要用於室外風光和人像攝影及翻拍已泛黃的陳舊印刷品,它可使反差增強、清晰度提高、淡化紙基顏色或徹底去除。

(2)橙濾色鏡。能通過黃橙紅等色光,吸收藍紫色光和少量綠色光,在光譜上通過的波長部分約為560~700毫微米。橙濾色鏡的英文標誌為O,屬截止光波濾色鏡。用橙濾色鏡,可將天空亮度明顯壓暗,以調節天空色調。加用橙濾色鏡拍攝日出、日落、晚霞等風景照片可使照片的明暗反差得到增強,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同時還可減弱遠景的大氣透視現象,從而提高了遠景的清晰度。

(3)紅濾色鏡。能通過紅、橙、黃三色光,紅光通過量最多。吸收綠、青、藍、紫色光,在光譜上通過的波長約為600~700毫微米。紅濾色鏡的英文標誌為R,睛天用紅濾色鏡拍攝,可將天空明顯壓暗,使蔚藍色的天空或海水在照片上呈現黑色並使橙、黃兩色的景物變得較為明亮,紅色的景物呈現為白色。利用紅濾色鏡這一特點,可在陽光明媚的白天拍攝出夜景效果的照片。在使用紅濾色鏡拍夜景效果時,一般采用紅濾色鏡與綠濾色鏡疊加的方法,那樣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4)綠濾色鏡。通過綠、黃二色光,綠色光通過量多,黃色光稍次之,能吸收較多的藍、紫和紅色光,也能吸收大部分橙色光,在光譜上通過的波長約為500~600毫微米。綠濾色鏡的英文標誌為G,屬單通光波濾色鏡(單通光波濾色鏡的透光曲線有比較明顯的波峰和波穀,綠濾色鏡雖然有兩個比較陡的峰值但仍屬單通光濾色鏡)。晴天用綠濾色鏡拍攝,可將天空明顯的壓暗,突出白雲;也可使綠色樹木提亮,顯現出影紋的層次。綠濾色鏡與紅濾色鏡相疊加使用時,使白天拍攝的夜景效果更加逼真。

(5)藍濾色鏡。通過藍、青、紫三色光,藍色光通過量最多。吸收紅、橙、黃、綠與少量紫外光。在光譜上通過的部分為波長約為380~500毫微米。藍濾色鏡的英文標誌為B,一般按美國柯達公司的稱呼稱之為雷登80A者較多。藍濾鏡除了在彩色攝影中作為平衡色溫的濾光鏡外(又稱升色溫鏡),在黑白攝影中也大有用武之地。如利用全色片翻拍以文字線條為主的藍圖時,可將圖的背景色減弱而使線條文字加強。在風光攝影時,加用藍濾色鏡後可以將遠景部分在感光膠片上呈現很淡的色調,並可隱沒部分背景,形成類似霧景的效果,達到突出主體,類似圖畫的效果。

2.用於彩色攝影的濾色鏡

在彩色攝影中,各種彩色感光膠片無論是燈光型還是日光型;無論是彩色負片還是彩色正片,隻有在正確的光源條件下,才有可能達到色彩的平衡和真實的還原(要特殊效果者除外)。即使日光片在日光下或為燈光片在燈光下,光源的色溫也不是一致的。尤其是在室外,從早到晚,由睛天到陰天,色溫的變化是非常大的。這時都要用濾光鏡進行色溫的校正。所以說,在實際應用中,色溫校正和補償濾色鏡是必不可少的得力工具。

(1)降低色溫濾色鏡。彩色攝影使用的感光材料,它的色彩平衡的條件都是以一定的色溫為依據的。彩色膠片一般分為日光型和燈光型,日光型膠片的平衡色溫為5400°K,燈光型膠片的平衡色溫是3200°K。日光型片又稱日光片,它適合在日光下或用萬次閃光燈的照明條件下使用。如果它在燈光下使用,由於燈光光源的光譜中缺少藍色光的成分,所以拍攝出的照片嚴重偏黃。燈光型膠片又稱燈光片,它適合在以鹵素燈為光源的條件下拍攝,如碘鎢燈、溴鎢燈。如果在日光下拍攝,由於燈光片在製作時,膠片乳劑中的感光層相對比較敏感(指反轉片),所以衝洗出的膠片將嚴重偏藍或青色。因此無論使用日光片還是使用燈光片,都經常會遇到環境色溫高於所使用膠片平衡色溫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就應使用降色溫平衡濾色鏡來校正。

在這裏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什麼叫色溫。色溫這個概念是由何而來的呢?首先我們先要了解什麼叫黑體。黑體的概念很簡單,它就是指在輻射作用的既不反射也不透射,而能把落在它上麵的輻射全部吸收的物體。當一個黑體被持續加熱,溫度不斷上升時,這時的黑體就逐漸開始發光,而且光的顏色是由一定的順序由紅到黃,再由黃到白,繼續加熱,溫度升高就由白到藍。色溫就是在這樣一個概念下建立的,當光源所發射出的光的顏色與黑體在某一溫度下輻射出的光的顏相同時,令黑體輻射出這個顏色光溫度就稱為該光源溫度,一般稱為色溫。色溫的單位是“開”,符號用K來表示,它和攝氏溫標的關係是K=C°+273。

降色溫濾色鏡可以降低熱輻射光源的色溫,使之與彩色感光膠片的平衡色溫相一致,從而使所拍攝的影像能夠忠實再現被攝景物的色彩和階調。

常用的降色溫濾色鏡和用途如下表所示:

(2)升高色溫濾色鏡。當光源的色溫低於所用彩色膠片的色溫時,應當使用升色溫濾色鏡來加以校正。否則膠片就將呈現為橙黃的色調。升色溫濾色鏡可以升高熱輻射光源的色溫,使之與彩色膠片的平衡色溫相一致,以保證色彩的正確還原。

常用的升色溫濾色鏡和用途如下表所示:

3.黑白、彩色片通用濾色鏡

這類濾色鏡無論是進行黑白攝影還是彩色攝影,它隻是改變整體的或部分的通光量,而不對任何一種色彩增強和減弱。我們稱它為黑白、彩色通用濾色鏡。黑白、彩色通用濾色鏡有如下幾種:

(1)中性密度濾色鏡。它的顏色呈中性灰色,所以又稱灰鏡。它的英文標誌為ND。這是一種不帶任何色彩成分的濾鏡,隻有一定的光學密度,對顏色光的成分無任何影響,它對不同波長的單色光具有均勻的阻光率,因此,灰鏡隻對通過它的光波進行均勻的吸收,使各種波長的單色光通過後的強度被均勻的減弱,也不影響彩色膠片的色彩平衡和反差。

(2)吸收紫外線濾色鏡。吸收紫外線濾色鏡多是無色的(有的略帶微微的品紅色稱無光鏡,一般作為彩色攝影時的專用濾色鏡,它的性質與吸收紫外線濾色鏡相同),它的英文標誌為UV,所以一般稱之為UV鏡。它屬於截止光波濾色鏡。由於感光膠片所能感受的光線波長範圍要超過人眼的範圍,尤其在紫外線的一定頻率範圍內。我們人眼看不到它,但它卻直接影響膠片的感光,表現在如果你身處高原或海濱等紫外線非常強的地區進行拍攝時,由於大量紫外光的存在,將使遠處景物在照片上的清晰度明顯降低,並且朦朧不清。如你用彩色感光片拍攝,遠景除上述缺陷外還會蒙上一層令畫麵很不舒服的藍紫色。在這種情況下,拍攝時加用UV鏡,就可以吸收掉紫外光。得到遠景清晰、色彩真實的效果。使用UV鏡時不用增加曝光量。

(3)偏振鏡。偏振鏡是利用偏振作用對光進行有選擇的控製。在這裏我們首先了解一下什麼叫光的偏振。光實際上也是在一定波長範圍內可視的電磁波,如果波的振動方向和波的傳播方向相同,這種波稱為縱波,如果波的振動方向和波的傳播方向相互垂直,這種波稱為橫波。在縱波的情況下,通過波的傳播方向所做的所有平麵內的運動情況都相同,其中沒有一個平麵顯示出比其它任何平麵特殊,這通常稱為波的振動對傳播方向具有對稱性。對橫波來說,通過波的傳播方向且包含振動矢量的那個平麵顯然和其它不包含振動矢量的任何平麵有區別,這通常稱為波的振動方向對傳播方向沒有對稱性。振動方向對於傳播方向的不對稱性叫做偏振,它是橫波區別於縱波的一個最明顯的標誌,因此隻有橫波,才有偏振現象。

偏振鏡是用人工方法製成的具有二向色性的晶片。當把這種具有顯著二向色性的晶體沉澱在聚氯乙稀膜上,然後將膜向某一方向拉伸後,上述晶體便會在拉伸方向很整齊地排列起來,表現出和單晶一樣的二向色性,即阻止與偏光軸垂直的振動光波,而讓與其偏光軸平行的光波通過,把這種膜片放在兩片可隨意轉動的玻璃之間,就成為偏振鏡。偏振鏡在攝影實踐中的用途非常廣泛和有效。在拍攝有反光的物體時使用偏振鏡可以很容易地消除或減弱被攝物體表麵的反光或亮斑,表現出被攝物體表麵上的細部層次。偏振鏡的另一用途是廣泛用於風光攝影中,適當的調整偏振角度能將天空色調變暗。但它與濾色鏡的性質不同,濾色鏡是吸收天空中的藍紫色光,而偏振鏡是阻止天空明朗光線的通過。因此它不影響被攝對象的色彩還原,所以特別適合於在彩色攝影中用來控製天空色調。用兩片偏振鏡組合,可以起到中性灰鏡的濾光效果,使用時,調整兩偏光鏡光軸的夾角,就可成為灰度在一定範圍內連續可調的中性灰片了。

4.特殊效果濾色鏡

前麵所講的各類濾色鏡,無論它能產生什麼樣的作用,都有一個共同點即不使圖像在全部或部分有形的變異或不會對諸如焦點、清晰度產生變化。而這裏介紹的特殊效果鏡就不同於前麵所講的濾色鏡,它可以產生不同效果的畫麵,因此又稱這一類濾鏡為效果鏡。效果鏡種類很多。下麵僅介紹一些常見的效果鏡。

(1)柔光鏡。柔光鏡俗稱夫鏡(Soft),它是一種沒有顏色的鏡片。在它的表麵有疏密不同的深淺圖紋。它的作用是把透過鏡頭的光線進行部分折射,使影像結象的線條變得柔和,但焦點仍然清晰,從而在保證影像清晰度不作犧牲的前題下柔化影像的目的,同時可降低整個畫麵的反差。柔光鏡主要用來拍攝婦女和兒童的特寫照片,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

有些資料介紹加用柔光鏡後不必增加曝光量,但通過實踐,這種說法是不完全正確的。因為加用柔光鏡後通過鏡片的光線有一部分通過折射和反射,

柔光鏡一般按柔化強度分為2~3種,例如高堅係列中的083和084。

(2)中心聚焦暈光鏡(CENTER—SPOT)。拍攝近距離人像時,如果想使人像清晰突出,四處背景模糊,並且呈現出暈光效果時,可以加用這種濾光鏡。這種濾光鏡是一片柔光鏡或近攝鏡,在鏡頭中心部分進行了加工,有的把中間部分製做成平光,有的是在中心開了一個圓孔。

因為鏡片中間是平光或者是圓孔,不會影響鏡頭聚焦效果,所以鏡頭中心位置可以獲得清晰的影像。鏡麵四周部分因是近攝鏡或柔光鏡。因而拍攝後會呈現影像朦朧暈化的效果。在朦朧背景的烘托下,中心部位的影像更加醒目、突出。在拍攝時,要通過取景框直接檢查實際效果,所以最好使用單鏡頭反光相機。如若不是單鏡頭反光相機時,可以在拍攝時,把影像放在中間部位進行試拍。

在拍攝時最好是使用標準鏡頭,因為標準鏡頭的中心位置能保證取得最佳效果。廣角鏡頭不適於使用這種濾光鏡。拍攝時,如若光圈太小,中心的影像會出現白色的光斑,而且會削弱效果,所以應盡可能增大光圈。使用這種濾光鏡,不需要增加感光時間。

(3)中心透明暈光鏡(SOFT—SPOT“SandScreen&SoftScreen’)。使用這種濾光鏡也是為了達到中心影像清晰、突出醒目,四周影像模糊暈化的目的。濾光鏡有兩片玻璃,一片是中間透明,四周玻璃呈雲霧狀;另一片是中心透明,四周是磨砂的。這兩片濾色鏡拍攝出的效果稍有不同,但是都可以保證中心位置影像清晰。在拍攝時,可以根據自己的拍攝意圖隨意選用。

這種濾光鏡適用於單鏡頭反光相機,它的中心位置是按照標準鏡頭的畫麵設計的。拍攝時使用的光圈口徑越小,中心透明部分與四周柔焦暈化分界線越明顯。在拍攝時,應通過取景器檢查它的實際效果。使用這種濾光鏡,不需要增加曝光量。如果使用內藏曝光表的相機時,因濾光鏡四周磨砂玻璃的影響,會出現曝光過度現象。所以應在未戴用濾光鏡前,先測量出正確曝光數值。加用濾光鏡後,要按原已測出的數值曝光。

(4)中空彩色暈光鏡(COLOR—SPOT)。這種濾光鏡實際上是個彩色的濾光鏡,隻是鏡片中心是個圓孔。在拍攝時,中心部位的影像仍保持原有的色彩,而四周則呈現出濾光鏡的顏色。拍攝時可根據自己的創作意圖,選用各種不同色彩效果的濾光鏡。中空彩色濾光鏡有綠、黃、灰、紅等幾種。

(5)兩半分界鏡(SPLIT—FIELD)。此種濾光鏡一半是近攝鏡、另一半是空的,不僅前景拍攝的影像大、清晰,同時還可以把遠景拍攝清楚。在拍攝時,為了使景物一半模糊,另一半清晰,如前景清晰、背景模糊,或者前景模糊,遠景清晰等。都可以用轉動濾光鏡來獲得要想得到的效果。

在拍攝時,攝影者通過取景器直接檢查效果,所以這種濾光鏡也適用於單鏡頭反光相機。標準鏡和廣角鏡頭,都適用這種濾光鏡,而長焦距鏡頭因比前兩種鏡頭的景深短,則不適於使用這種濾光鏡。使用這種濾光鏡不需要增加曝光量,應盡量使用小光圈。

拍攝時,要先從濾光鏡的空處把遠處景物對焦清晰,然後再從近攝鏡的另一半向近處對焦。裝用的近攝鏡有三至五種不同的曲率半徑,可以獲得不同程度的近攝效果。

(6)霧化鏡(FOGFILTER)。此種濾光鏡能使畫麵獲得薄霧的效果。濾光鏡有A、B兩種型號。A型霧化鏡效果較弱,B型霧化鏡效果明顯。若把A、B型加在一起使用,可以獲得更加明顯的霧化效果。在拍攝時,可以米用光圈的大小來控製霧化深淺度,小光圈可以減弱霧化效果。

使用霧化鏡不需要增加曝光量,但曝光的多與少會增加或者減弱霧化效果。

(7)三色濾光鏡(TRICOLOR)。此種濾光鏡是在兩片光學玻璃之間,夾上一片膠質濾光片。這種濾光片是由三種顏色組成。組成的形式有兩種:一種三色成三角形,另一種則是三色平行式。使用這種濾光鏡,可以在一張畫麵上獲得三種色彩效果。在拍攝時我們可以用控製鏡頭焦距和光圈的口徑,來獲得三色分界線明顯或者分界模糊的不同效果。

(8)彩色偏振鏡(PL—COLOR)。此種濾光鏡是用一片中性灰濾光鏡和一片帶色的偏振鏡重疊組成。當轉動鏡框時,能使顏色的密度發生變化。這種濾光鏡有四種顏色,即紅、橙、黃、藍。

(9)可變彩色偏振鏡(VARIOPL—COLOR)。此種濾光鏡是用兩種色彩的偏振鏡和一片灰色偏振鏡重疊在一起而組成。當轉鏡框時,可以獲得色彩不同的效果。這種濾光鏡有紅/藍、黃/藍、黃/綠、紅/綠、黃/紅等五種形式。

(10)漫射鏡(DIFFUSER,DUTO)。此種濾光鏡是用透明的沒有顏色的光學玻璃製成的。漫射鏡有兩種:一種是在無色玻璃鏡麵刻有同心圓,圓距為2毫米,它同樣可以達到柔焦效果。另一種無色玻璃的鏡麵有不規則的平麵,用來形成光線漫射,以此來達到柔光效果。在使用第一種濾光鏡拍攝時,照片的中心部位要比第二種濾光鏡成象清晰,但不如第二種的柔光效果好。這兩種濾光鏡一般都多用於商業攝影和人像的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