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我們對於在惡劣條件下現場抓拍失敗的照片總是顯得無能力,隻有報廢。而在現在或不遠的將來,人們可以利用計算機對這些質量低劣的照片進行修複。現代計算機不但能改善色彩、反差和對照片上多餘的物體進行修改,而且可以通過輸出設備得到一張新的負片或正片等等。雖然現在電子圖像等新技術還沒有廣泛地應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來,隻有少量的受到專業培訓的技術人員,才能夠利用計算機去製作圖像,另外,由於先進計算機及外國設備價格很昂貴,操作也比較複雜,專業攝影工作者往往沒有注意到它的優勢所在或沒有條件去掌握這種“藝術的技術”,因此,大多數人隻能想象如何利用電子計算機技術增強他們作品的藝術效果,而無法去親自動手實驗。但是,這種狀況正在迅速改變著,在最近的幾年裏,電子設備的價格很快會降低至大多數人可以買得起的水平。掌握高級複雜的設備的人也越來越多。在不太遠的將來,我們現在使用的照相機和膠卷都會被淘汰。那時人們使用全電子照相機。這種照相機的鏡頭上有無數個“小孔”,它對所有要拍攝的物體進行掃描分解,變成數字信號,然後將這些信號存入照相機裏的計算機記憶係統,一旦需要便可在印刷品或某種形象記憶顯示器上一絲不差地重現原來的形象。如果需要傳送圖像,隻需要將數字信號存入計算機聯網儲存係統,或通過衛星發射。這樣的傳送方式既迅速又非常簡便。現在的大部分暗房工作將來都在相機裏完成,有些特技處理也可在相機裏製作。到那時,照相機將是一個“工具盒”,它不僅拍攝圖像,而且還可以記錄聲音,以及根據使用者的需要在畫麵上加字幕或製作其他特技。在未來,人們可以把視覺、聽覺、數字等多種信號共同儲存在一個極小的元件裏。人們可以利用計算機將這些信號加以綜合,進行重新組合。那時攝影藝術家們進行創作時,隻受到自己想象力的限製,而技術限製已不複存在。
雖然,電子技術將廣泛應用於攝影領域,但是我們現在這種以鹵化銀為感光材料的基礎攝影並不會完全淘汰。不過我們今天的攝影師到那時將成為“純手工藝術家”了。他們擺弄著鹵化銀感光材料,手工製作藝術照片,這本身就是藝術,一定會受到人們的喜愛。
在暗盒式照相機發明不久,美國柯達公司的創始人喬治·伊斯曼說:“您隻需要按一下快門,把其他工作都留給我們。”可是,伊斯曼卻沒有料到,80年後,日本的索尼公司說:“裝上一台計算機,我們已經什麼都為您做好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電子設備將占領攝影技術市場。發明創造與新技術的發展總是在改變著人類的文明,並由此而導致新的文化出現。我們目前正處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期,各種藝術形式不斷出現,相互浸透。我們懷疑,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新”的成果,再過幾年——也就是我們邁進另一個世紀的時候——是否將會不再具有任何意義。
攝影教學的教程安排及重點
在前麵我們對開展攝影教學的作用及現狀做了簡要的分析。現在就攝影教學的教程安排及教學重點做一個初步的安排,僅供參考。
當我們麵對那些願意學習攝影的學生時,請不要急於給他們講解照相機的使用方法,雖然這些是他們最感興趣的內容之一。我們給這些學生上的第一課應是職業道德、傳統道德和社會公德的行為規範,讓我們的學生在學藝之前先學會做一個正直的人、高尚的人。讓他們在將來的攝影創作或工作中,用手中的相機和技藝去表現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當我們完成這一步後,就可以按下麵的順序進行較係統的教學了。
一、與攝影相關的初級光學知識
在這一部分中,主要向學生介紹光的反射和折射現象及相關定律;透鏡(包括凸透鏡、凹透鏡)及成象原理;焦距的概念和象距與物距在成象時的關係等基本原理。
二、照相機的構造及使用
在這一部分裏,我們應盡可能詳細地向初學者介紹具有典型意義的照相機的主體構造和使用方法,並由此延伸到照相機的分類及用途。這樣可以讓學生們既對照相機的家族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又可以讓他們熟練地掌握常用的幾類相機的使用方法。
在這部分教學實施中,應將正確使用照相機的基本功能作為重點來講。並盡可能多地安排學生來自己動手實踐,這對他們盡快熟練掌握手中的相機是最好的辦法。
三、合理用光
在這一部分裏,可分為下麵幾個方麵來具體介紹。
1.光的基本特征
在光的基本特征一節中,我們應著重介紹亮度與照度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色度學的基本原理等與攝影直接相關的概念。尤其是在色度學原理部分中,在正確理解顏色確切含意的前提下,對色彩的三要素——色別、明度和飽和度的概念以及三原色和三補色之間的關係要有質的了解。這不僅關係到拍攝時的表現方法,而且能為後期製作的掌握打下堅實的基礎。
2.自然光照明
在自然光照明一節中,應盡可能詳細地把陽光從早晨到黃昏的變化情況(主要是色溫的變化情況)做一個比較全麵的介紹。並讓學生對不同季節和不同天氣情況下的自然光的變化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如果條件許可,應盡可能多安排一些在不同光線情況下實際拍攝的機會,使學生對此有更多的感性的認識。
3.人造光源照明
在人造光源照明一節中,應首先介紹燈光的類型和基本照明的過程,充分了解主光和輔助光的作用及產生的實際效果。
4.人像攝影的基本布光方法
在人像攝影基本布光方法一節中,實際上是以介紹人造光源照明最常見的應用為範例,著重介紹主輔光的位置及效果和幾種典型的布光方法。
四、攝影與視覺心理的關係
這一部分主要介紹攝影與視覺心理的關係。我們知道,思維的過程是一種心理的行為。攝影藝術的表現形式是以視覺形象展現在人們麵前的。因此,拍攝時的視覺心理必然要反映到作品中去,同時,培養正常的視覺心理,可以幫助創作主體提高想象力和觀察能力,更深刻地表現作品的主題細節和發揮作品的感染力。
五、攝影構圖
在這一部分中,除了介紹典型的構圖原則外,更主要的是讓學生正確理解攝影作品的表現與構圖的關係,目的是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而不是簡單地模仿。其重點應放在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麵。
六、攝影創作技巧
這一部分的內容以介紹前人成功的經驗為主線,著重介紹創作技法。作為開拓思路、發揮想象力、合理使用攝影器材的典範經驗來介紹,但千萬不要去作簡單的模仿。
七、感光材料發展史
對於一個以攝影為職業的人來說,他不但要熟悉手中的照相機、熟悉相機中的感光膠片,也要了解感光材料的發展曆史。前麵我們已經講過,作為一名職業攝影工作者,或者準備選擇這一職業的人,了解本專業的曆史和傳統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涉及到攝影的曆史地位和作用,而且也可讓我們了解到早期的技術。
在1839年,法國的科學機構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由著名畫家M·達蓋爾(MandeDaguerre)發明的一種實用攝影方法獲得成功。從此,以達蓋爾命名的“達蓋爾”攝影法在19世紀中期風靡歐洲,並很快傳遍世界。因此,在許多介紹攝影史的資料上都把這一實用的攝影方法的發明年代定於1839年。實際上,現存最早的一幅用達蓋爾法拍攝的照片《靜物》是1837年在室內利用自然光拍攝的。這幅照片所用的感光材料是一塊165×216mm2的鍍銀銅板。在拍攝前,首先將銅板的鍍銀表麵清洗幹淨,然後將鍍銀麵向下覆蓋在一個裝有碘的密封容器上,經過給容器適當加溫,使碘產生升華,令碘蒸氣與銅板上的金屬銀產生化合反應,生成具有感光作用的碘化銀。然後將銅板放入相機中進行長時間的曝光,再將曝過光的銅板置於一個裝有汞的密閉容器內,並且對汞進行加熱,令汞蒸氣與其進行反應生成一種汞合金物質。這就是當時的顯影。再將經過顯影的銅板放入氯化鈉溶液中進行定影,使未感光的碘化銀失去感光作用。最後經水洗和晾幹,就成為一幅影像與實物一樣,但左右方向相異的正象照片了。
幾乎在達蓋爾攝影法出現的同一時期,英國的一位科學家名叫F·塔爾博特(FoxTalobt)也發明了一種攝影方法,他當時稱其為卡羅攝影法(CalotypeProcess),而後來被人們稱為塔爾博特攝影法(TalbotypeProcess)。塔爾博特攝影法所用的感光材料,無論從片基上還是感光鹵化銀的形成上,都與達蓋爾攝影法不同。他是用強度較高的紙作感光劑的載體,拍攝前,先將紙浸於氯化鈉溶液中,然後晾幹,再用濃硝酸銀溶液浸泡,使紙基上的氯化鈉與硝酸銀充分發生化學反應,生成具有感光作用的氯化銀(NaCl+AgNO4=AgCl+NaNO4),然後將這張經過晾幹的可感光的紙放入相機中進行拍攝,曝光後,再用氯化鈉溶液定影,便得到一幅明暗與實物相反的負片。將這張負片與另一張未經過曝光的感光紙疊放,經過充分的曝光後經定影即可得到一張明暗與方向和實物相同的照片。現存最早的一張用這種方法拍攝的照片,是塔爾博特給自己所住房子內的窗戶拍攝的照片。。
達蓋爾式和塔爾博特式攝影法,都是用食鹽溶液進行定影,那是不徹底的,特別是塔爾博特式攝影法。由於它用的是紙基感光材料,纖維內含有大量未還原的銀鹽,所以日久易於變色,甚至完全褪色。
英國科學家赫謝爾爵士在1819年就發現,海波(硫代硫酸鈉)能溶解銀鹽。當他得知達蓋爾和塔爾博特都在試驗各自的攝影方法時,他建議用海波作為定影劑比用氯化鈉定影效果更好,達蓋爾和塔爾博特都接受了他的這一建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海波作為定影劑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隻是在配方上更為完善而已。
達蓋爾和塔爾博特所采用的感光材料都存在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感光度都很低,感光時間往往要幾十分鍾,因此,對拍攝對象的選擇受到了很大的限製。直到1851年在阿切爾(Archer)發明了“火棉膠攝影法”後,才使攝影感光材料發生了質的飛躍,同時也取代了達蓋爾和塔爾博特所采用的感光材料。
火膠棉是將火棉(硝化纖維)溶於酒精(乙醇)和乙醚之中所產生的一種膠狀的乳劑,它是感光材料很好的膠合劑。將碘化鈉(NaI)和少量的溴化鉀(KBr)與火膠棉均勻混合,然後塗於潔淨的玻璃板上,再將玻璃板放入硝酸銀溶液中,使硝酸銀與玻璃板上的碘化銀和溴化鉀發生反應,生成具有感光作用的碘化銀和溴化銀晶體。這種以玻璃作載體的“火膠棉”感光材料,可以即時進行拍攝。拍攝後,用連苯三酚作顯影劑,用海波作定影劑,馬上進行衝洗,待晾幹後,即可得到一幅明暗與實物相反的負片。
火膠棉攝影法的最大優點是,它能拍攝出像達蓋爾式攝影法那樣清晰的影像,而成本卻不到達蓋爾式攝影法的1/10。同時,它像塔爾博特式攝影法那樣,能用查紙進行反複印製,而影像質量卻遠比塔爾博特攝影法精細。它兼具二者之長,而無二者之短,加上它的感光速度比達蓋爾式或塔爾博特式攝影法都高,在明亮陽光下,曝光時間隻需要15秒至1分鍾,所以自1851年問世以後,曾在世界各國流行了20多年,成為攝影史上一個比較重要的曆史時期。
火膠棉攝影法的唯一缺點是,拍攝和衝洗必須在火膠棉未幹燥前約20分鍾之內進行。因為,火膠棉幹燥後不透水,藥液無法發生作用,所以,又名“濕板”攝影法。它的這個缺點,給攝影者帶來極大的麻煩,特別是外出拍攝,除了攝影機和三腳架外,還必須攜帶化學藥品、暗室帳篷及其他衝洗用具,使許多攝影愛好者不敢采用。因此,到1871年,英國一名醫生兼業餘攝影愛好者R·L·馬多克斯(RicHardLenchMaddox)發明感光“幹板”之後,“濕板”攝影很快就銷聲匿跡了。
感光幹板是用“明膠”(gelatine)作為膠合劑。將溴化銀與明膠混合,塗於潔淨的玻璃板上,幹後即成為感光“幹板”,可以隨時拍攝。感光板的發明,意味著感光材料商品化的條件已經成熟。在這方麵做得最出色的是美國一位20多歲的銀行記帳員G·伊斯曼(GeorgeEastman)。他於1880年在美國曼徹斯特開設了一所“伊斯曼幹板公司”,用自己設計的塗布機正式生產攝影用玻璃幹板,銷售市場。由於玻璃幹板不便攜帶,容易破碎,故又於1885年製造了一種名為“美國膠片”。那是一條長條形的紙基,上麵塗以膠乳劑,可以連續拍攝。衝洗後,將乳劑從紙基上剝下,夾在兩塊透明的玻璃板式膠片之間,洗印相片。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卷片”。1888年他製造成功一種輕便的、固定曝光的方盒式攝影機,名叫“柯達1號攝影機”,與美國膠片同時出售。每卷“美國膠片”長6米,可拍攝直徑為6厘米的圓形照片100幅。攝影機帶膠片售價25美元。膠片拍完後,連同攝影機寄回“柯達公司”負責衝印,並裝上新膠片,再寄給拍攝者,收費為10美元。當時,G·伊斯曼的口號是:“你們拍攝,我們衝洗。”就這樣僅在一年之內,就有1萬3千多名攝影愛好者購買了他的攝影機和膠片。每天衝印膠片60~75卷。1889年,G·伊斯曼用硝化纖維代替紙基,製造出世界上最早的硝化纖維透明片基膠片,為現代攝影所用的感光膠片奠定了基礎。自此以後,感光材料就朝著感色性、片基、速度及顆粒度等方麵逐步提高和發展。
R·L·馬多克斯發明的溴化銀明膠乳劑,像以前的火膠棉乳劑一樣,隻對藍色光線敏感,對其他顏色不感光,故在相片上均呈現暗黑色,不能正確表現各種顏色的影調關係。後來,人們便把這種膠片稱為“色盲”片。
1873年,德國化學家H·W·沃格爾教授發現,在製造乳劑過程中,加入一種名為“四溴熒光素”的淡紅色染料,可使乳劑對藍光和綠光都能感光,並於1884年製造出這樣的感光板在市場上出售,名為“正色”幹板。1882年他又用一種名為“阿薩林”的染料,使乳劑不但對藍色和綠色光線感光,而且對黃色和橙色也能感光。1906年,另一些德國化學家用一種名為“異花青”的染料代替“阿薩林”,使乳劑的感色性從藍、綠、黃、橙,擴展到藍、綠、黃、橙、紅。這樣,就為我們今天所用的“全色片”打下了基礎,也為彩色膠片的製造創造了條件。
片基是乳劑的載體,是膠片的重要組成部分。G·伊斯曼在1889年製造卷片所用的硝化纖維片基,雖比原來的紙片基前進了一大步,但仍有許多缺點:一是容易燃燒,仍不安全;二是質脆,容易斷裂;三是年久很容易變色。1930年,人們選用醋酸纖維代替硝化纖維作膠片片基。這種片基的最大優點是不容易燃燒,較為安全,故稱之為“安全片基”。但它仍然存在著不少的缺點:一是收縮率大,幾何尺寸不穩定;二是強度差,容易折損;三是在低溫下容易變脆。這些,都不適應於較高要求的科學研究、航空測量、醫學攝影以及印刷製版等需要。結果到了70年代,很多廠家改用了收縮率小、尺寸穩定、韌性大、不易折損的滌綸片基。
在感光速度方麵,自R·L·馬多克斯發明明膠乳劑以後時間不長人們就發現,在配製乳劑時,加熱時間延長便可以提高乳劑對光線的敏感度。這個發現,成為以後控製乳劑感光速度的一個重要條件,稱為“成熟”或者“熟化”。通過這種控製,G·伊斯曼於1880年生產出第一批幹板時,它的感光速度已達到相當於ISO12(12°),可以手持來拍攝。到後來,隨著工藝技術的進步,乳劑感光度不斷地提高,到了20世紀初,便達到了相當於ISO20(14°);20年代,已經達到相當於ISO30(16°);到30年代,已經達到相當於ISO50(17°);40年代,達到ISO100(21°);50年代,達到ISO200(24°);以及ISO400(27°);發展到60年代,美國“波拉”公司生產的黑白膠片(即顯膠片),最高速度達到ISO3000(35°)。1983年,該公司又研製出感光度為ISO2000(44°)的612型即顯黑白燈光片,可用於高速示波和其他科技攝影。由於科學的發展、進步,感光乳劑正朝著高速的方向前進。
在50年代以前,一個普遍的規律是:乳劑的感光度愈高,它的顆粒度也愈大,嚴重影響著影像的質量。這是乳劑感光度與顆粒度之間的矛盾,也是過去乳劑感光度不能迅速提高的原因。自50年代製造成功“薄乳劑”以來,這個矛盾就比較緩和了。乳劑感光度的提高,並不像過去的“厚乳劑”那樣,顆粒度會明顯變粗。在攝影的曆史上,這是一個大的進步,為感光乳劑朝高速化發展創造了條件,也為“多層乳劑”的製造提供了技術基礎。
“樂凱”400膠片是我國化工部第一膠片廠生產的,它就是“薄乳劑型”的高速膠片,感光度為ISO400(27°),顆粒很細,可以與美國柯達3——X膠片媲美,適合於室內弱光攝影和高速度運動體攝影。
1980年英國的依爾福公司和西德的阿克發吉伐公司差不多同時生產了一種具有革命性的彩色工藝黑白膠片。前者是“依爾福XPI”,後者是“阿克發全色變速片XL”。這兩種膠片,都是用彩色膠片的工藝來製造和衝洗的。由於在衝洗過程中,所有已還原的金屬銀和未曝光的鹵化銀,均被漂白的作用漂去,隻留下由多種成色劑所形成的黑白影像,所以也叫“染料影像黑白膠片”。它們的共有特點為:
顆粒變細。阿克發和依爾福兩種染料黑白膠片都在乳劑中含有一種調節顯影劑,所以能夠控製顆粒的顯影抑製釋放劑,使衝洗出來的影像比感光度低的一般黑白膠片還要細些,清晰度也比較高。
感光速度高。阿克發變速片XL是ISO125(22°)~1600(33°);依爾福XPI的標定感光度為ISO400(27°);都屬高速膠片。
影調階長。由於兩種膠片都由慢速與快速兩層乳劑構成,感光寬度頗大,可以達到四級光孔。若按ISO400(27°)正常曝光,景物中需要按照ISO100(21°)曝光的明亮部分都可以得到適量的感光,即便最暗部分及最亮部分都可以表現出一定的層次和影紋,影調階顯得比較長。
染料黑白膠片的這些特點表明,乳劑感光度與顆粒度之間的矛盾得到進一步縮小,乳劑感光度提高後,顆粒度沒有變粗,影像的質量也沒有降低。
我國化工部第一膠片廠已經將這種染料黑白膠片研製成功,它的研製成功對我國黑白膠片質量的提高,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1983年,美國柯達公司研製出一種呈扁平狀的新顆粒叫“T型顆粒”,厚度隻有傳統的“球形”顆粒的1/6~1/7。用這種顆粒配製的乳劑,有三大優點:
顆粒細、邊緣衍射少,影像清晰度高;
顯影時,顆粒不致於由於溫度的增高而積聚和變粗;
乳劑層薄,光線易於透過,光擴散小,可以提高感光度。
很顯然,T型顆粒的發明,也在於縮小感光度與顆粒度之間的矛盾,使顆粒度在不受影響的情況下盡可能提高乳劑的感光量。
美國“波拉”公司在1947年成功地製造了一步成象的“即顯膠片”之後,還在不斷地研究怎樣縮小乳劑感光度與顆粒度之間的矛盾。前麵所講到的在1983年生產的ISO2000(44°)的612型黑白燈光片正是這項研究成果,即高速微粒乳劑。盡管感光度高,但顆粒度仍然很粗。
既要顆粒度細還要感光度高,這正是當前世界各國感光材料發展的總趨勢。
攝影教學的教程安排及重點
在前麵我們對開展攝影教學的作用及現狀做了簡要的分析。現在就攝影教學的教程安排及教學重點做一個初步的安排,僅供參考。
當我們麵對那些願意學習攝影的學生時,請不要急於給他們講解照相機的使用方法,雖然這些是他們最感興趣的內容之一。我們給這些學生上的第一課應是職業道德、傳統道德和社會公德的行為規範,讓我們的學生在學藝之前先學會做一個正直的人、高尚的人。讓他們在將來的攝影創作或工作中,用手中的相機和技藝去表現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當我們完成這一步後,就可以按下麵的順序進行較係統的教學了。
一、與攝影相關的初級光學知識
在這一部分中,主要向學生介紹光的反射和折射現象及相關定律;透鏡(包括凸透鏡、凹透鏡)及成象原理;焦距的概念和象距與物距在成象時的關係等基本原理。
二、照相機的構造及使用
在這一部分裏,我們應盡可能詳細地向初學者介紹具有典型意義的照相機的主體構造和使用方法,並由此延伸到照相機的分類及用途。這樣可以讓學生們既對照相機的家族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又可以讓他們熟練地掌握常用的幾類相機的使用方法。
在這部分教學實施中,應將正確使用照相機的基本功能作為重點來講。並盡可能多地安排學生來自己動手實踐,這對他們盡快熟練掌握手中的相機是最好的辦法。
三、合理用光
在這一部分裏,可分為下麵幾個方麵來具體介紹。
1.光的基本特征
在光的基本特征一節中,我們應著重介紹亮度與照度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色度學的基本原理等與攝影直接相關的概念。尤其是在色度學原理部分中,在正確理解顏色確切含意的前提下,對色彩的三要素——色別、明度和飽和度的概念以及三原色和三補色之間的關係要有質的了解。這不僅關係到拍攝時的表現方法,而且能為後期製作的掌握打下堅實的基礎。
2.自然光照明
在自然光照明一節中,應盡可能詳細地把陽光從早晨到黃昏的變化情況(主要是色溫的變化情況)做一個比較全麵的介紹。並讓學生對不同季節和不同天氣情況下的自然光的變化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如果條件許可,應盡可能多安排一些在不同光線情況下實際拍攝的機會,使學生對此有更多的感性的認識。
3.人造光源照明
在人造光源照明一節中,應首先介紹燈光的類型和基本照明的過程,充分了解主光和輔助光的作用及產生的實際效果。
4.人像攝影的基本布光方法
在人像攝影基本布光方法一節中,實際上是以介紹人造光源照明最常見的應用為範例,著重介紹主輔光的位置及效果和幾種典型的布光方法。
四、攝影與視覺心理的關係
這一部分主要介紹攝影與視覺心理的關係。我們知道,思維的過程是一種心理的行為。攝影藝術的表現形式是以視覺形象展現在人們麵前的。因此,拍攝時的視覺心理必然要反映到作品中去,同時,培養正常的視覺心理,可以幫助創作主體提高想象力和觀察能力,更深刻地表現作品的主題細節和發揮作品的感染力。
五、攝影構圖
在這一部分中,除了介紹典型的構圖原則外,更主要的是讓學生正確理解攝影作品的表現與構圖的關係,目的是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而不是簡單地模仿。其重點應放在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麵。
六、攝影創作技巧
這一部分的內容以介紹前人成功的經驗為主線,著重介紹創作技法。作為開拓思路、發揮想象力、合理使用攝影器材的典範經驗來介紹,但千萬不要去作簡單的模仿。
七、感光材料發展史
對於一個以攝影為職業的人來說,他不但要熟悉手中的照相機、熟悉相機中的感光膠片,也要了解感光材料的發展曆史。前麵我們已經講過,作為一名職業攝影工作者,或者準備選擇這一職業的人,了解本專業的曆史和傳統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涉及到攝影的曆史地位和作用,而且也可讓我們了解到早期的技術。
在1839年,法國的科學機構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由著名畫家M·達蓋爾(MandeDaguerre)發明的一種實用攝影方法獲得成功。從此,以達蓋爾命名的“達蓋爾”攝影法在19世紀中期風靡歐洲,並很快傳遍世界。因此,在許多介紹攝影史的資料上都把這一實用的攝影方法的發明年代定於1839年。實際上,現存最早的一幅用達蓋爾法拍攝的照片《靜物》是1837年在室內利用自然光拍攝的。這幅照片所用的感光材料是一塊165×216mm2的鍍銀銅板。在拍攝前,首先將銅板的鍍銀表麵清洗幹淨,然後將鍍銀麵向下覆蓋在一個裝有碘的密封容器上,經過給容器適當加溫,使碘產生升華,令碘蒸氣與銅板上的金屬銀產生化合反應,生成具有感光作用的碘化銀。然後將銅板放入相機中進行長時間的曝光,再將曝過光的銅板置於一個裝有汞的密閉容器內,並且對汞進行加熱,令汞蒸氣與其進行反應生成一種汞合金物質。這就是當時的顯影。再將經過顯影的銅板放入氯化鈉溶液中進行定影,使未感光的碘化銀失去感光作用。最後經水洗和晾幹,就成為一幅影像與實物一樣,但左右方向相異的正象照片了。
幾乎在達蓋爾攝影法出現的同一時期,英國的一位科學家名叫F·塔爾博特(FoxTalobt)也發明了一種攝影方法,他當時稱其為卡羅攝影法(CalotypeProcess),而後來被人們稱為塔爾博特攝影法(TalbotypeProcess)。塔爾博特攝影法所用的感光材料,無論從片基上還是感光鹵化銀的形成上,都與達蓋爾攝影法不同。他是用強度較高的紙作感光劑的載體,拍攝前,先將紙浸於氯化鈉溶液中,然後晾幹,再用濃硝酸銀溶液浸泡,使紙基上的氯化鈉與硝酸銀充分發生化學反應,生成具有感光作用的氯化銀(NaCl+AgNO4=AgCl+NaNO4),然後將這張經過晾幹的可感光的紙放入相機中進行拍攝,曝光後,再用氯化鈉溶液定影,便得到一幅明暗與實物相反的負片。將這張負片與另一張未經過曝光的感光紙疊放,經過充分的曝光後經定影即可得到一張明暗與方向和實物相同的照片。現存最早的一張用這種方法拍攝的照片,是塔爾博特給自己所住房子內的窗戶拍攝的照片。。
達蓋爾式和塔爾博特式攝影法,都是用食鹽溶液進行定影,那是不徹底的,特別是塔爾博特式攝影法。由於它用的是紙基感光材料,纖維內含有大量未還原的銀鹽,所以日久易於變色,甚至完全褪色。
英國科學家赫謝爾爵士在1819年就發現,海波(硫代硫酸鈉)能溶解銀鹽。當他得知達蓋爾和塔爾博特都在試驗各自的攝影方法時,他建議用海波作為定影劑比用氯化鈉定影效果更好,達蓋爾和塔爾博特都接受了他的這一建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海波作為定影劑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隻是在配方上更為完善而已。
達蓋爾和塔爾博特所采用的感光材料都存在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感光度都很低,感光時間往往要幾十分鍾,因此,對拍攝對象的選擇受到了很大的限製。直到1851年在阿切爾(Archer)發明了“火棉膠攝影法”後,才使攝影感光材料發生了質的飛躍,同時也取代了達蓋爾和塔爾博特所采用的感光材料。
火膠棉是將火棉(硝化纖維)溶於酒精(乙醇)和乙醚之中所產生的一種膠狀的乳劑,它是感光材料很好的膠合劑。將碘化鈉(NaI)和少量的溴化鉀(KBr)與火膠棉均勻混合,然後塗於潔淨的玻璃板上,再將玻璃板放入硝酸銀溶液中,使硝酸銀與玻璃板上的碘化銀和溴化鉀發生反應,生成具有感光作用的碘化銀和溴化銀晶體。這種以玻璃作載體的“火膠棉”感光材料,可以即時進行拍攝。拍攝後,用連苯三酚作顯影劑,用海波作定影劑,馬上進行衝洗,待晾幹後,即可得到一幅明暗與實物相反的負片。
火膠棉攝影法的最大優點是,它能拍攝出像達蓋爾式攝影法那樣清晰的影像,而成本卻不到達蓋爾式攝影法的1/10。同時,它像塔爾博特式攝影法那樣,能用查紙進行反複印製,而影像質量卻遠比塔爾博特攝影法精細。它兼具二者之長,而無二者之短,加上它的感光速度比達蓋爾式或塔爾博特式攝影法都高,在明亮陽光下,曝光時間隻需要15秒至1分鍾,所以自1851年問世以後,曾在世界各國流行了20多年,成為攝影史上一個比較重要的曆史時期。
火膠棉攝影法的唯一缺點是,拍攝和衝洗必須在火膠棉未幹燥前約20分鍾之內進行。因為,火膠棉幹燥後不透水,藥液無法發生作用,所以,又名“濕板”攝影法。它的這個缺點,給攝影者帶來極大的麻煩,特別是外出拍攝,除了攝影機和三腳架外,還必須攜帶化學藥品、暗室帳篷及其他衝洗用具,使許多攝影愛好者不敢采用。因此,到1871年,英國一名醫生兼業餘攝影愛好者R·L·馬多克斯(RicHardLenchMaddox)發明感光“幹板”之後,“濕板”攝影很快就銷聲匿跡了。
感光幹板是用“明膠”(gelatine)作為膠合劑。將溴化銀與明膠混合,塗於潔淨的玻璃板上,幹後即成為感光“幹板”,可以隨時拍攝。感光板的發明,意味著感光材料商品化的條件已經成熟。在這方麵做得最出色的是美國一位20多歲的銀行記帳員G·伊斯曼(GeorgeEastman)。他於1880年在美國曼徹斯特開設了一所“伊斯曼幹板公司”,用自己設計的塗布機正式生產攝影用玻璃幹板,銷售市場。由於玻璃幹板不便攜帶,容易破碎,故又於1885年製造了一種名為“美國膠片”。那是一條長條形的紙基,上麵塗以膠乳劑,可以連續拍攝。衝洗後,將乳劑從紙基上剝下,夾在兩塊透明的玻璃板式膠片之間,洗印相片。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卷片”。1888年他製造成功一種輕便的、固定曝光的方盒式攝影機,名叫“柯達1號攝影機”,與美國膠片同時出售。每卷“美國膠片”長6米,可拍攝直徑為6厘米的圓形照片100幅。攝影機帶膠片售價25美元。膠片拍完後,連同攝影機寄回“柯達公司”負責衝印,並裝上新膠片,再寄給拍攝者,收費為10美元。當時,G·伊斯曼的口號是:“你們拍攝,我們衝洗。”就這樣僅在一年之內,就有1萬3千多名攝影愛好者購買了他的攝影機和膠片。每天衝印膠片60~75卷。1889年,G·伊斯曼用硝化纖維代替紙基,製造出世界上最早的硝化纖維透明片基膠片,為現代攝影所用的感光膠片奠定了基礎。自此以後,感光材料就朝著感色性、片基、速度及顆粒度等方麵逐步提高和發展。
R·L·馬多克斯發明的溴化銀明膠乳劑,像以前的火膠棉乳劑一樣,隻對藍色光線敏感,對其他顏色不感光,故在相片上均呈現暗黑色,不能正確表現各種顏色的影調關係。後來,人們便把這種膠片稱為“色盲”片。
1873年,德國化學家H·W·沃格爾教授發現,在製造乳劑過程中,加入一種名為“四溴熒光素”的淡紅色染料,可使乳劑對藍光和綠光都能感光,並於1884年製造出這樣的感光板在市場上出售,名為“正色”幹板。1882年他又用一種名為“阿薩林”的染料,使乳劑不但對藍色和綠色光線感光,而且對黃色和橙色也能感光。1906年,另一些德國化學家用一種名為“異花青”的染料代替“阿薩林”,使乳劑的感色性從藍、綠、黃、橙,擴展到藍、綠、黃、橙、紅。這樣,就為我們今天所用的“全色片”打下了基礎,也為彩色膠片的製造創造了條件。
片基是乳劑的載體,是膠片的重要組成部分。G·伊斯曼在1889年製造卷片所用的硝化纖維片基,雖比原來的紙片基前進了一大步,但仍有許多缺點:一是容易燃燒,仍不安全;二是質脆,容易斷裂;三是年久很容易變色。1930年,人們選用醋酸纖維代替硝化纖維作膠片片基。這種片基的最大優點是不容易燃燒,較為安全,故稱之為“安全片基”。但它仍然存在著不少的缺點:一是收縮率大,幾何尺寸不穩定;二是強度差,容易折損;三是在低溫下容易變脆。這些,都不適應於較高要求的科學研究、航空測量、醫學攝影以及印刷製版等需要。結果到了70年代,很多廠家改用了收縮率小、尺寸穩定、韌性大、不易折損的滌綸片基。
在感光速度方麵,自R·L·馬多克斯發明明膠乳劑以後時間不長人們就發現,在配製乳劑時,加熱時間延長便可以提高乳劑對光線的敏感度。這個發現,成為以後控製乳劑感光速度的一個重要條件,稱為“成熟”或者“熟化”。通過這種控製,G·伊斯曼於1880年生產出第一批幹板時,它的感光速度已達到相當於ISO12(12°),可以手持來拍攝。到後來,隨著工藝技術的進步,乳劑感光度不斷地提高,到了20世紀初,便達到了相當於ISO20(14°);20年代,已經達到相當於ISO30(16°);到30年代,已經達到相當於ISO50(17°);40年代,達到ISO100(21°);50年代,達到ISO200(24°);以及ISO400(27°);發展到60年代,美國“波拉”公司生產的黑白膠片(即顯膠片),最高速度達到ISO3000(35°)。1983年,該公司又研製出感光度為ISO2000(44°)的612型即顯黑白燈光片,可用於高速示波和其他科技攝影。由於科學的發展、進步,感光乳劑正朝著高速的方向前進。
在50年代以前,一個普遍的規律是:乳劑的感光度愈高,它的顆粒度也愈大,嚴重影響著影像的質量。這是乳劑感光度與顆粒度之間的矛盾,也是過去乳劑感光度不能迅速提高的原因。自50年代製造成功“薄乳劑”以來,這個矛盾就比較緩和了。乳劑感光度的提高,並不像過去的“厚乳劑”那樣,顆粒度會明顯變粗。在攝影的曆史上,這是一個大的進步,為感光乳劑朝高速化發展創造了條件,也為“多層乳劑”的製造提供了技術基礎。
“樂凱”400膠片是我國化工部第一膠片廠生產的,它就是“薄乳劑型”的高速膠片,感光度為ISO400(27°),顆粒很細,可以與美國柯達3——X膠片媲美,適合於室內弱光攝影和高速度運動體攝影。
1980年英國的依爾福公司和西德的阿克發吉伐公司差不多同時生產了一種具有革命性的彩色工藝黑白膠片。前者是“依爾福XPI”,後者是“阿克發全色變速片XL”。這兩種膠片,都是用彩色膠片的工藝來製造和衝洗的。由於在衝洗過程中,所有已還原的金屬銀和未曝光的鹵化銀,均被漂白的作用漂去,隻留下由多種成色劑所形成的黑白影像,所以也叫“染料影像黑白膠片”。它們的共有特點為:
顆粒變細。阿克發和依爾福兩種染料黑白膠片都在乳劑中含有一種調節顯影劑,所以能夠控製顆粒的顯影抑製釋放劑,使衝洗出來的影像比感光度低的一般黑白膠片還要細些,清晰度也比較高。
感光速度高。阿克發變速片XL是ISO125(22°)~1600(33°);依爾福XPI的標定感光度為ISO400(27°);都屬高速膠片。
影調階長。由於兩種膠片都由慢速與快速兩層乳劑構成,感光寬度頗大,可以達到四級光孔。若按ISO400(27°)正常曝光,景物中需要按照ISO100(21°)曝光的明亮部分都可以得到適量的感光,即便最暗部分及最亮部分都可以表現出一定的層次和影紋,影調階顯得比較長。
染料黑白膠片的這些特點表明,乳劑感光度與顆粒度之間的矛盾得到進一步縮小,乳劑感光度提高後,顆粒度沒有變粗,影像的質量也沒有降低。
我國化工部第一膠片廠已經將這種染料黑白膠片研製成功,它的研製成功對我國黑白膠片質量的提高,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1983年,美國柯達公司研製出一種呈扁平狀的新顆粒叫“T型顆粒”,厚度隻有傳統的“球形”顆粒的1/6~1/7。用這種顆粒配製的乳劑,有三大優點:
顆粒細、邊緣衍射少,影像清晰度高;
顯影時,顆粒不致於由於溫度的增高而積聚和變粗;
乳劑層薄,光線易於透過,光擴散小,可以提高感光度。
很顯然,T型顆粒的發明,也在於縮小感光度與顆粒度之間的矛盾,使顆粒度在不受影響的情況下盡可能提高乳劑的感光量。
美國“波拉”公司在1947年成功地製造了一步成象的“即顯膠片”之後,還在不斷地研究怎樣縮小乳劑感光度與顆粒度之間的矛盾。前麵所講到的在1983年生產的ISO2000(44°)的612型黑白燈光片正是這項研究成果,即高速微粒乳劑。盡管感光度高,但顆粒度仍然很粗。
既要顆粒度細還要感光度高,這正是當前世界各國感光材料發展的總趨勢。
攝影教學的教程安排及重點
在前麵我們對開展攝影教學的作用及現狀做了簡要的分析。現在就攝影教學的教程安排及教學重點做一個初步的安排,僅供參考。
當我們麵對那些願意學習攝影的學生時,請不要急於給他們講解照相機的使用方法,雖然這些是他們最感興趣的內容之一。我們給這些學生上的第一課應是職業道德、傳統道德和社會公德的行為規範,讓我們的學生在學藝之前先學會做一個正直的人、高尚的人。讓他們在將來的攝影創作或工作中,用手中的相機和技藝去表現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當我們完成這一步後,就可以按下麵的順序進行較係統的教學了。
一、與攝影相關的初級光學知識
在這一部分中,主要向學生介紹光的反射和折射現象及相關定律;透鏡(包括凸透鏡、凹透鏡)及成象原理;焦距的概念和象距與物距在成象時的關係等基本原理。
二、照相機的構造及使用
在這一部分裏,我們應盡可能詳細地向初學者介紹具有典型意義的照相機的主體構造和使用方法,並由此延伸到照相機的分類及用途。這樣可以讓學生們既對照相機的家族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又可以讓他們熟練地掌握常用的幾類相機的使用方法。
在這部分教學實施中,應將正確使用照相機的基本功能作為重點來講。並盡可能多地安排學生來自己動手實踐,這對他們盡快熟練掌握手中的相機是最好的辦法。
三、合理用光
在這一部分裏,可分為下麵幾個方麵來具體介紹。
1.光的基本特征
在光的基本特征一節中,我們應著重介紹亮度與照度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色度學的基本原理等與攝影直接相關的概念。尤其是在色度學原理部分中,在正確理解顏色確切含意的前提下,對色彩的三要素——色別、明度和飽和度的概念以及三原色和三補色之間的關係要有質的了解。這不僅關係到拍攝時的表現方法,而且能為後期製作的掌握打下堅實的基礎。
2.自然光照明
在自然光照明一節中,應盡可能詳細地把陽光從早晨到黃昏的變化情況(主要是色溫的變化情況)做一個比較全麵的介紹。並讓學生對不同季節和不同天氣情況下的自然光的變化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如果條件許可,應盡可能多安排一些在不同光線情況下實際拍攝的機會,使學生對此有更多的感性的認識。
3.人造光源照明
在人造光源照明一節中,應首先介紹燈光的類型和基本照明的過程,充分了解主光和輔助光的作用及產生的實際效果。
4.人像攝影的基本布光方法
在人像攝影基本布光方法一節中,實際上是以介紹人造光源照明最常見的應用為範例,著重介紹主輔光的位置及效果和幾種典型的布光方法。
四、攝影與視覺心理的關係
這一部分主要介紹攝影與視覺心理的關係。我們知道,思維的過程是一種心理的行為。攝影藝術的表現形式是以視覺形象展現在人們麵前的。因此,拍攝時的視覺心理必然要反映到作品中去,同時,培養正常的視覺心理,可以幫助創作主體提高想象力和觀察能力,更深刻地表現作品的主題細節和發揮作品的感染力。
五、攝影構圖
在這一部分中,除了介紹典型的構圖原則外,更主要的是讓學生正確理解攝影作品的表現與構圖的關係,目的是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而不是簡單地模仿。其重點應放在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麵。
六、攝影創作技巧
這一部分的內容以介紹前人成功的經驗為主線,著重介紹創作技法。作為開拓思路、發揮想象力、合理使用攝影器材的典範經驗來介紹,但千萬不要去作簡單的模仿。
七、感光材料發展史
對於一個以攝影為職業的人來說,他不但要熟悉手中的照相機、熟悉相機中的感光膠片,也要了解感光材料的發展曆史。前麵我們已經講過,作為一名職業攝影工作者,或者準備選擇這一職業的人,了解本專業的曆史和傳統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涉及到攝影的曆史地位和作用,而且也可讓我們了解到早期的技術。
在1839年,法國的科學機構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由著名畫家M·達蓋爾(MandeDaguerre)發明的一種實用攝影方法獲得成功。從此,以達蓋爾命名的“達蓋爾”攝影法在19世紀中期風靡歐洲,並很快傳遍世界。因此,在許多介紹攝影史的資料上都把這一實用的攝影方法的發明年代定於1839年。實際上,現存最早的一幅用達蓋爾法拍攝的照片《靜物》是1837年在室內利用自然光拍攝的。這幅照片所用的感光材料是一塊165×216mm2的鍍銀銅板。在拍攝前,首先將銅板的鍍銀表麵清洗幹淨,然後將鍍銀麵向下覆蓋在一個裝有碘的密封容器上,經過給容器適當加溫,使碘產生升華,令碘蒸氣與銅板上的金屬銀產生化合反應,生成具有感光作用的碘化銀。然後將銅板放入相機中進行長時間的曝光,再將曝過光的銅板置於一個裝有汞的密閉容器內,並且對汞進行加熱,令汞蒸氣與其進行反應生成一種汞合金物質。這就是當時的顯影。再將經過顯影的銅板放入氯化鈉溶液中進行定影,使未感光的碘化銀失去感光作用。最後經水洗和晾幹,就成為一幅影像與實物一樣,但左右方向相異的正象照片了。
幾乎在達蓋爾攝影法出現的同一時期,英國的一位科學家名叫F·塔爾博特(FoxTalobt)也發明了一種攝影方法,他當時稱其為卡羅攝影法(CalotypeProcess),而後來被人們稱為塔爾博特攝影法(TalbotypeProcess)。塔爾博特攝影法所用的感光材料,無論從片基上還是感光鹵化銀的形成上,都與達蓋爾攝影法不同。他是用強度較高的紙作感光劑的載體,拍攝前,先將紙浸於氯化鈉溶液中,然後晾幹,再用濃硝酸銀溶液浸泡,使紙基上的氯化鈉與硝酸銀充分發生化學反應,生成具有感光作用的氯化銀(NaCl+AgNO4=AgCl+NaNO4),然後將這張經過晾幹的可感光的紙放入相機中進行拍攝,曝光後,再用氯化鈉溶液定影,便得到一幅明暗與實物相反的負片。將這張負片與另一張未經過曝光的感光紙疊放,經過充分的曝光後經定影即可得到一張明暗與方向和實物相同的照片。現存最早的一張用這種方法拍攝的照片,是塔爾博特給自己所住房子內的窗戶拍攝的照片。。
達蓋爾式和塔爾博特式攝影法,都是用食鹽溶液進行定影,那是不徹底的,特別是塔爾博特式攝影法。由於它用的是紙基感光材料,纖維內含有大量未還原的銀鹽,所以日久易於變色,甚至完全褪色。
英國科學家赫謝爾爵士在1819年就發現,海波(硫代硫酸鈉)能溶解銀鹽。當他得知達蓋爾和塔爾博特都在試驗各自的攝影方法時,他建議用海波作為定影劑比用氯化鈉定影效果更好,達蓋爾和塔爾博特都接受了他的這一建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海波作為定影劑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隻是在配方上更為完善而已。
達蓋爾和塔爾博特所采用的感光材料都存在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感光度都很低,感光時間往往要幾十分鍾,因此,對拍攝對象的選擇受到了很大的限製。直到1851年在阿切爾(Archer)發明了“火棉膠攝影法”後,才使攝影感光材料發生了質的飛躍,同時也取代了達蓋爾和塔爾博特所采用的感光材料。
火膠棉是將火棉(硝化纖維)溶於酒精(乙醇)和乙醚之中所產生的一種膠狀的乳劑,它是感光材料很好的膠合劑。將碘化鈉(NaI)和少量的溴化鉀(KBr)與火膠棉均勻混合,然後塗於潔淨的玻璃板上,再將玻璃板放入硝酸銀溶液中,使硝酸銀與玻璃板上的碘化銀和溴化鉀發生反應,生成具有感光作用的碘化銀和溴化銀晶體。這種以玻璃作載體的“火膠棉”感光材料,可以即時進行拍攝。拍攝後,用連苯三酚作顯影劑,用海波作定影劑,馬上進行衝洗,待晾幹後,即可得到一幅明暗與實物相反的負片。
火膠棉攝影法的最大優點是,它能拍攝出像達蓋爾式攝影法那樣清晰的影像,而成本卻不到達蓋爾式攝影法的1/10。同時,它像塔爾博特式攝影法那樣,能用查紙進行反複印製,而影像質量卻遠比塔爾博特攝影法精細。它兼具二者之長,而無二者之短,加上它的感光速度比達蓋爾式或塔爾博特式攝影法都高,在明亮陽光下,曝光時間隻需要15秒至1分鍾,所以自1851年問世以後,曾在世界各國流行了20多年,成為攝影史上一個比較重要的曆史時期。
火膠棉攝影法的唯一缺點是,拍攝和衝洗必須在火膠棉未幹燥前約20分鍾之內進行。因為,火膠棉幹燥後不透水,藥液無法發生作用,所以,又名“濕板”攝影法。它的這個缺點,給攝影者帶來極大的麻煩,特別是外出拍攝,除了攝影機和三腳架外,還必須攜帶化學藥品、暗室帳篷及其他衝洗用具,使許多攝影愛好者不敢采用。因此,到1871年,英國一名醫生兼業餘攝影愛好者R·L·馬多克斯(RicHardLenchMaddox)發明感光“幹板”之後,“濕板”攝影很快就銷聲匿跡了。
感光幹板是用“明膠”(gelatine)作為膠合劑。將溴化銀與明膠混合,塗於潔淨的玻璃板上,幹後即成為感光“幹板”,可以隨時拍攝。感光板的發明,意味著感光材料商品化的條件已經成熟。在這方麵做得最出色的是美國一位20多歲的銀行記帳員G·伊斯曼(GeorgeEastman)。他於1880年在美國曼徹斯特開設了一所“伊斯曼幹板公司”,用自己設計的塗布機正式生產攝影用玻璃幹板,銷售市場。由於玻璃幹板不便攜帶,容易破碎,故又於1885年製造了一種名為“美國膠片”。那是一條長條形的紙基,上麵塗以膠乳劑,可以連續拍攝。衝洗後,將乳劑從紙基上剝下,夾在兩塊透明的玻璃板式膠片之間,洗印相片。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卷片”。1888年他製造成功一種輕便的、固定曝光的方盒式攝影機,名叫“柯達1號攝影機”,與美國膠片同時出售。每卷“美國膠片”長6米,可拍攝直徑為6厘米的圓形照片100幅。攝影機帶膠片售價25美元。膠片拍完後,連同攝影機寄回“柯達公司”負責衝印,並裝上新膠片,再寄給拍攝者,收費為10美元。當時,G·伊斯曼的口號是:“你們拍攝,我們衝洗。”就這樣僅在一年之內,就有1萬3千多名攝影愛好者購買了他的攝影機和膠片。每天衝印膠片60~75卷。1889年,G·伊斯曼用硝化纖維代替紙基,製造出世界上最早的硝化纖維透明片基膠片,為現代攝影所用的感光膠片奠定了基礎。自此以後,感光材料就朝著感色性、片基、速度及顆粒度等方麵逐步提高和發展。
R·L·馬多克斯發明的溴化銀明膠乳劑,像以前的火膠棉乳劑一樣,隻對藍色光線敏感,對其他顏色不感光,故在相片上均呈現暗黑色,不能正確表現各種顏色的影調關係。後來,人們便把這種膠片稱為“色盲”片。
1873年,德國化學家H·W·沃格爾教授發現,在製造乳劑過程中,加入一種名為“四溴熒光素”的淡紅色染料,可使乳劑對藍光和綠光都能感光,並於1884年製造出這樣的感光板在市場上出售,名為“正色”幹板。1882年他又用一種名為“阿薩林”的染料,使乳劑不但對藍色和綠色光線感光,而且對黃色和橙色也能感光。1906年,另一些德國化學家用一種名為“異花青”的染料代替“阿薩林”,使乳劑的感色性從藍、綠、黃、橙,擴展到藍、綠、黃、橙、紅。這樣,就為我們今天所用的“全色片”打下了基礎,也為彩色膠片的製造創造了條件。
片基是乳劑的載體,是膠片的重要組成部分。G·伊斯曼在1889年製造卷片所用的硝化纖維片基,雖比原來的紙片基前進了一大步,但仍有許多缺點:一是容易燃燒,仍不安全;二是質脆,容易斷裂;三是年久很容易變色。1930年,人們選用醋酸纖維代替硝化纖維作膠片片基。這種片基的最大優點是不容易燃燒,較為安全,故稱之為“安全片基”。但它仍然存在著不少的缺點:一是收縮率大,幾何尺寸不穩定;二是強度差,容易折損;三是在低溫下容易變脆。這些,都不適應於較高要求的科學研究、航空測量、醫學攝影以及印刷製版等需要。結果到了70年代,很多廠家改用了收縮率小、尺寸穩定、韌性大、不易折損的滌綸片基。
在感光速度方麵,自R·L·馬多克斯發明明膠乳劑以後時間不長人們就發現,在配製乳劑時,加熱時間延長便可以提高乳劑對光線的敏感度。這個發現,成為以後控製乳劑感光速度的一個重要條件,稱為“成熟”或者“熟化”。通過這種控製,G·伊斯曼於1880年生產出第一批幹板時,它的感光速度已達到相當於ISO12(12°),可以手持來拍攝。到後來,隨著工藝技術的進步,乳劑感光度不斷地提高,到了20世紀初,便達到了相當於ISO20(14°);20年代,已經達到相當於ISO30(16°);到30年代,已經達到相當於ISO50(17°);40年代,達到ISO100(21°);50年代,達到ISO200(24°);以及ISO400(27°);發展到60年代,美國“波拉”公司生產的黑白膠片(即顯膠片),最高速度達到ISO3000(35°)。1983年,該公司又研製出感光度為ISO2000(44°)的612型即顯黑白燈光片,可用於高速示波和其他科技攝影。由於科學的發展、進步,感光乳劑正朝著高速的方向前進。
在50年代以前,一個普遍的規律是:乳劑的感光度愈高,它的顆粒度也愈大,嚴重影響著影像的質量。這是乳劑感光度與顆粒度之間的矛盾,也是過去乳劑感光度不能迅速提高的原因。自50年代製造成功“薄乳劑”以來,這個矛盾就比較緩和了。乳劑感光度的提高,並不像過去的“厚乳劑”那樣,顆粒度會明顯變粗。在攝影的曆史上,這是一個大的進步,為感光乳劑朝高速化發展創造了條件,也為“多層乳劑”的製造提供了技術基礎。
“樂凱”400膠片是我國化工部第一膠片廠生產的,它就是“薄乳劑型”的高速膠片,感光度為ISO400(27°),顆粒很細,可以與美國柯達3——X膠片媲美,適合於室內弱光攝影和高速度運動體攝影。
1980年英國的依爾福公司和西德的阿克發吉伐公司差不多同時生產了一種具有革命性的彩色工藝黑白膠片。前者是“依爾福XPI”,後者是“阿克發全色變速片XL”。這兩種膠片,都是用彩色膠片的工藝來製造和衝洗的。由於在衝洗過程中,所有已還原的金屬銀和未曝光的鹵化銀,均被漂白的作用漂去,隻留下由多種成色劑所形成的黑白影像,所以也叫“染料影像黑白膠片”。它們的共有特點為:
顆粒變細。阿克發和依爾福兩種染料黑白膠片都在乳劑中含有一種調節顯影劑,所以能夠控製顆粒的顯影抑製釋放劑,使衝洗出來的影像比感光度低的一般黑白膠片還要細些,清晰度也比較高。
感光速度高。阿克發變速片XL是ISO125(22°)~1600(33°);依爾福XPI的標定感光度為ISO400(27°);都屬高速膠片。
影調階長。由於兩種膠片都由慢速與快速兩層乳劑構成,感光寬度頗大,可以達到四級光孔。若按ISO400(27°)正常曝光,景物中需要按照ISO100(21°)曝光的明亮部分都可以得到適量的感光,即便最暗部分及最亮部分都可以表現出一定的層次和影紋,影調階顯得比較長。
染料黑白膠片的這些特點表明,乳劑感光度與顆粒度之間的矛盾得到進一步縮小,乳劑感光度提高後,顆粒度沒有變粗,影像的質量也沒有降低。
我國化工部第一膠片廠已經將這種染料黑白膠片研製成功,它的研製成功對我國黑白膠片質量的提高,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1983年,美國柯達公司研製出一種呈扁平狀的新顆粒叫“T型顆粒”,厚度隻有傳統的“球形”顆粒的1/6~1/7。用這種顆粒配製的乳劑,有三大優點:
顆粒細、邊緣衍射少,影像清晰度高;
顯影時,顆粒不致於由於溫度的增高而積聚和變粗;
乳劑層薄,光線易於透過,光擴散小,可以提高感光度。
很顯然,T型顆粒的發明,也在於縮小感光度與顆粒度之間的矛盾,使顆粒度在不受影響的情況下盡可能提高乳劑的感光量。
美國“波拉”公司在1947年成功地製造了一步成象的“即顯膠片”之後,還在不斷地研究怎樣縮小乳劑感光度與顆粒度之間的矛盾。前麵所講到的在1983年生產的ISO2000(44°)的612型黑白燈光片正是這項研究成果,即高速微粒乳劑。盡管感光度高,但顆粒度仍然很粗。
既要顆粒度細還要感光度高,這正是當前世界各國感光材料發展的總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