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親是孩子情感教育的第一導師(1 / 3)

父母親是孩子情感教育的第一導師

陳癉和蘇玫夫婦倆正在教五歲的女兒洋洋玩電動玩具,但他們的過度熱心使女兒不知所從,隻聽到一連串相互矛盾的指示。

“向右,向右……停,停!”母親的聲音愈來愈焦躁。洋洋咬著唇,兩眼盯著屏幕,努力遵照母親的指令動作。

“你走歪了……快向左!向左!”父親也下達了一串急促的指令。

同時母親無可奈何地翻了個白眼,大叫:“快停!快停!”

洋洋發現父命與母命都無法遵從,小臉繃得緊緊的,眼睛一眨,淚水就要掉下來。

父母卻未看到她的眼淚,自顧自吵了起來,母親氣急敗壞地對父親說:“她按鈕太慢了。”

洋洋的眼淚慢慢垂下臉頰,但父母似乎都未察覺。洋洋用手抹去淚水,你親叫道:“快把手放到按鈕上……要準備射擊了。好!開動!”母親也一邊呐喊:“好,移動一點點就行了!”

這時洋洋卻已孤單無助地輕輕啜泣起來。

小孩往往在這種時候受到深刻的教訓,以洋洋而言,這個痛苦的經驗告訴她,父母都不關心她的感受。如果童年時期一再重複相似的經驗,將會在孩子心上烙下一生難以磨滅的情感訊息,甚至因此決定一生的方向。家庭是我們學習情商的第一所學校,在這個熔爐中,我們學到許多基本信息知識,諸如我們的自我觀感,別人對自己的反應,如何看等自己的感覺;是否有改變的可能,如何判讀別人的情緒與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等。這種學習的過程不僅是透過父母對子女的管教,還包括間接觀察父母的行為及彼此相處之道。有些父母天生是情感的導師,但反麵教材也不少。

研究顯示,父母對待子女的方式,對子女的情感生活有長遠而深刻的影響。但直到最近才出現具體的科學證據,情商高的父母對子女有很大的幫助。小孩子多半善於察言觀色,對家庭中細微的情感動態相當敏感。夫妻的相處之道對孩子影響很大,父母直接對待子女的方式當然更不用說了。研究人員曾就教養子女的方式研究夫妻的互動,發現善於處理婚姻關係的夫妻,最能夠協助孩子處理情緒的起伏。參與研究的家庭必須在孩子6~10歲大時接受觀察。觀察的重點包括夫妻的交談方式,父母教導孩子玩積木的情形……看起來隻是日常瑣事,卻清楚地泄露了親子之間的情感暗流。

有些父母就象陳癉夫婦一樣,都是命令式的,很快失去耐性,不耐煩地提高聲音,有的甚至會罵小孩笨,其中的輕蔑與厭煩正是許多婚姻根基日益腐蝕的主因。但也有的父母極具耐心,能協助孩子用他自己的方法去學習,而不會動不動抬出父母的權威。親子之間一起進行遊戲的時間簡直是測量父母情感模式的溫度計。

通常來說,最常見的三種不良模式是:

·完全忽略型。這類父母多視小孩的負麵情緒為令人煩心的芝麻瑣事,過一會兒就會沒事,卻不懂得利用這個機會拉近孩子,或教導孩子處理情感的方式。

·自由放任型。這類父母確實注意到孩子的感受,但又放任孩子自行處理,即使是暴力發泄也無妨。他們和第一型父母一樣,很少嚐試進一步教導孩子選擇其他反應方式,隻希望平息孩子所有的不愉快,甚至會賄賂孩子不要生氣或難過。

·輕視型。不尊重孩子的感受,這類父母通常言詞刻薄,處罰嚴厲。譬如說會禁止孩子有任何憤怒的表現,絲毫發怒的跡象都會惹來責罰,如果孩子為自己辨護,父母的典型反應是“你敢頂嘴?”

但也有的父母利用孩子情緒不佳的機會,上一課初步情緒管理課,他們懂得孩子的感受,努力去了解前因後果(你生氣是因為小紅傷你的心嗎?),進而協助孩子以適當的方式撫平情緒(與其打小紅,你何不先自己玩玩具,等心情好了再和他玩?)。

父母親要成為稱職的情感教練,本身必須具備基本的情商。譬如說,小孩要學習的第一課是分辨不同的感覺,身為父親,如果無法分辨自己的悲傷情緒,又如體教導孩子區別失落的悲傷、看一出悲劇的悲傷以及親近的人發生不幸的悲傷。此外,當然還有更進一步的課程,譬如說告訴孩子憤怒常源自被傷害的感覺。

隨著孩子日漸成長,他們需要的情感教育也隨著改變,如果父母始終能給以適當引導,可讓孩子提早充實情商的基本條件,包括學習認知、管理、駕禦自己的感情,培養同理心,人際關係的處理等。

父母的引導對孩子的影響非同小可。擅長處理情感的父母與不擅長處理的父母比較起來,前者的親子關係比較和諧,情感較濃,也較少摩擦,不僅如此,這些孩子也較善於處理自己的情緒,較懂得安撫自己,較少產生負麵情緒。從生理上來看,這些孩子較常處於放鬆狀態,壓力荷爾蒙及其他情緒激昂的生理指標都較低,這種模式如果能持續一生,對健康很有幫助。其他還有很多社會性的優點,比如這些孩子在同學間人緣較佳,在老師眼中社交能力較強。父母與老師都認為這些孩子較少有行為上的問題(粗魯好鬥等)。最後還有認知上的優點。就是較集中注意力,因此學習能力較好。以智商相當的六歲孩子做比較,父母較善於做情感引導的孩子,到三年級時數學與閱讀能力都較好,足以證明教導孩子的情感技巧不僅是人生的修養,也有助於提高學習能力。由此可見,有一個善於引導情感修養的父母,對孩子的幫助是全方位的。

壞小孩是怎麼來的?

一個兩個月大的嬰兒半夜三點醒來開始啼哭,母親趕快將他抱起來,小寶貝乖乖地躺在母親懷裏吃奶,母親慈愛的眼神仿佛在告訴他,即使是三更半夜被吵醒,母親對他還是滿懷喜悅。半個鍾頭後,嬰兒心滿意足地沉入夢鄉。

另一個兩個月大的嬰兒,也是半夜醒來後啼哭,碰到的卻是個心煩氣躁的母親,因為她剛和先生吵完架,才睡了一個鍾頭。母親匆匆抱起小孩說:“你給我安靜點,我已經快受不了了。拜托,趕快睡行不行?”小嬰兒必然立刻感覺到氣氛的異樣。嬰兒吃奶時,母親根本不看他,隻是木然地望著前方,腦中還在想著先前吵架的情節,愈想愈氣。嬰兒感受到母親的僵硬,跟著繃緊起來,吸奶的動作也停了下來。母親想道:“不吃就別吃了。”接著便匆匆把嬰兒放到床上,自顧去睡覺,任嬰兒啼哭到疲乏才睡去。

如果父母一再以同一方式對待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對自己及親密的人際關係會產生極不同的感受。第一個嬰兒學到的是:當他有需求時會有人注意到並幫助他,他的求助訊號是有效的。第二個學到的是:沒有人關心他,別人是不可信賴的,他想要尋求安慰但沒有人理他。當然,多數小孩多少都嚐過兩種經驗。但如果其中一種成為常態,將影響小孩基本的安全感與對他人的信賴感。按照心理學家艾裏克森的說法,小孩將養成對世界的基本依賴或懷疑。

這種情感態度的養成開始得很早,進而在整個童年時期逐漸成形。親子之間每一次溝通都暗含情感的交流,無數次的交流便奠定了孩子情商的核心。譬如說一個小女孩在玩拚圖,半天老是拚不起來,便拿去問媽媽,媽媽的態度可能是欣然相助,也可能是簡短一句“我在忙,別煩我。”小孩得到的便是完全不同的訊息。同樣的訊息經過一再強化,孩子對人際關係的預期便會定型,進而影響生命的其他層麵。

若碰到不成熟,經常發怒和生活漫無目的的父母,對小孩的影響尤其大。這類父母根本無法給孩子適當的照顧,更談不上關注嬰兒的情感需求,進而取得更多情感的調和。根據研究,忽略比虐待更糟糕。一項調查發現,在所有被苛待的孩子中,被忽略的一群問題最多,總是焦慮、注意力不集中、淡漠,有的又很畏縮,有時還具侵略性,成了大家眼中的“壞孩子”。

小孩到四五歲時腦部會長到成人型的2/3,其精密的演化是一生中最快的階段,最重要的學習能力也在這個時期發展,尤其是情感能力的學習。這時候如遭受巨大的壓力,將損傷腦部的學習中樞以及智力。這種傷害稍長後雖可彌補過來,但影響仍是很深遠的。五歲以前的情感經驗對一生具有恒久的影響,一個小孩如果無法集中注意力,性格猜疑、易怒、悲觀、具破壞性、常感焦慮、有各種恐懼的幻想、對自己不滿意,未來麵對人生的挑戰將很難掌握機會發揮潛力,可以說已輸在起跑線上。

如何培養孩子控製情感

早在本世紀上半葉,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就認為,學會控製情感是作為文明人個性發育的水準點。他認為,正處於發育階段的孩子的性格是由兩個因素決定的,其一是追尋快樂,其二是避免痛苦和不舒服。人的這兩種本能(他用力比多理論來代表)是由道德中心即超我控製的。超我實際上是父母權威的內在化。當孩子的力比多衝動要他從櫥櫃裏拿出幾塊糖果時,他的超我就會告訴他,不能過允許拿東西是不對的。如果他仍拿了糖果,那麼超我就會用內疚來懲罰他,其方式也比較惡毒,如惡夢、身心疾病、突發恐慌等。但他還是想要糖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