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試用孩子的思維看問題
我們今天講的問題可能在家庭教育方麵比較深入,不是一般社會上人雲亦雲的陳詞濫調,所以,希望大家在交流的過程中調動自己的思想,使得你以後對孩子的家庭教育能產生一些新思想,新作法。
也可能因為家長思想的一個調整,用現代一種時髦的語言講,叫頓悟一下,你的家庭教育從此以後發生一點變化,孩子人生也就發生變化了。
有時候這種變化就是因為某一個契機。
家庭教育諸種症結的根源
我要講的第一點是,不了解和不理解孩子的思想,幾乎是家庭教育諸種症結的一個根源。
我們家庭教育中現在存在很多毛病、弊端,其中一個重要的根源就是不了解孩子。所有的家長幾乎都聽過這樣的觀點,但所有的家長幾乎都沒有在心裏真正承認過這個觀點。許多家長潛意識中拒絕承認這個觀點。這是一個特別大的誤區。
任何家長如果在這方麵不能觸動自己的思想,發生一個大的思想變化,他可能在理論上覺得這個說法很有道理,但在內心深處是不承認自己不了解孩子的。
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孩子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
我看過很多報刊統計,有的統計小學生,有的統計中學生,統計的結果最低也是有百分之七十的孩子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高的比例達到百分之九十。
今年暑期我在野三坡組織了一個中學生的“未來強者夏令營”訓練。在訓練過程中讓孩子們真表格,其中有一欄,你認為父母是否理解你?
很多孩子認為自己和父母的關係還好,不錯,但是在講到父母是不是理解自己的時候,不理解的統計數字也超過百分之七十,就是絕大多數孩子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即使孩子跟你關係很好,他也認為你不理解他。孩子們就是這樣說的,父母很好,很善良,對我很好,我很感激父母,但是我認為父母不理解我。孩子能夠充分理解父母的善意;但是,他指出父母不理解他,不了解他。
目前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對孩子的不理解是比較普遍的。
生活上的溺愛和寵愛
生活上過度的溺愛,許多家長認為可能孩子很願意接受,其實孩子心理中有不願意接受的一麵,這是很多人不了解、不理解的。僅僅這一點,就說明家長不了解孩子、不理解孩子。
當我們在夏令營中讓孩子們自願報名為150個孩子做飯的時候,150個孩子個個要爭當炊事員,都想勞動,都想做家務。但是這些孩子在家中卻可能被認為不愛做家務,或不能作家務。在夏令營中有的孩子告訴我們,他從小到大還沒洗過衣服,結果在訓練中被雨淋了,衣服濕了第一次自己洗衣服。
大家注意到沒有,孩子很小就喜歡過家家。小女孩就做小母親,照顧孩子,抱洋娃娃,讓另外幾個孩子做小小孩,學著做飯,弄菜,找幾個樹葉亂切。家長們理解過孩子願意勞動和願意自己管理自己的這種特點嗎?
我們很多專家講,二十一世紀的教育主要是讓孩子學會關心,關心自己和關心他人。但是我們的很多家庭從小就剝奪孩子在生活上自己關心自己的權利,這表明不理解孩子,把孩子天生就有的自己關心自己的那種興趣都剝奪了。孩子們說,小的時候我們還過家家呢,自己還學著做家務呢,是不是?自己拿著樹葉切一切,拿著小碗裝泥土,做飯;可是我們大了以後,家長就不讓我們做這些東西。
所以,生活中的溺愛和寵愛是對孩子的第一個不理解。
與溺愛並行的專製
第二個對孩子的不理解,就是溺愛的同時又是一種專製。家長們不願意承認這一點,但是我認為目前的家長大多數是這樣的。他們不願意跟孩子商量事情,我們在訓練營中有的孩子講,我都十幾歲了,父母還要拆我的信件,我打電話他們還要偷聽。孩子講這些話的時候跟控訴差不多。
請想一想這種專製是不是出於對孩子的好意呀?可不是嗎!怕孩子這樣不好,怕那樣不好,好象是好意。但是讓孩子不堪忍受,對孩子未來也並不好。所以,對孩子在溺愛的同時誕生的這種專製,是對孩子第二個不理解、不了解的表現。
強行塑造之苦
第三個對孩子的不理解,表現在學習上和課外興趣的培養上對孩子實行強行塑造。
不管孩子自己有沒有興趣,作為一個家長給孩子做很多規定,學這個、學那個,看這個,看那個。凡是屬於不引導興趣,不培養興趣,用家長的意誌讓孩子學習某種東西,額外學習某種東西,額外培養所謂的興趣,這種強行塑造,都是對孩子不了解、不理解。孩子在他們的各種傾訴中,在他們接受的各種調查的表格中,對這點反映非常強烈。
缺乏心理健康的概念
第四個對孩子的不理解,是很多家長不了解和不理解孩子在心理健康方麵存在的問題。
他們以孩子不感冒、不發燒、不拉肚子就挺健,不知道孩子有很多心理問題的存在,懼怕社交,懼怕環境,懼怕父母不在,各種心理問題。很多社會調查表明,中學生、小學生中心理行為障礙有相當高的一個比例,很多家長卻不知道自己孩子心理健康方麵存在問題。
性角色錯位的由來
第五個對孩子的不理解,是家長尤其不知道孩子在性心理方麵不健康問題的存在。
由於中國從小對孩子缺少必要的、科學的、衛生的性教育,孩子在性心理方麵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家長往往一點都不了解。有的女孩子十七八歲了,不願意當女孩子,不願意穿女裝,要穿男裝;在這方麵反映出一種極端的偏見。其實已經是性角色錯位了,這實際上是一個不正常的心理。
一個女孩子十七八了,還不願意當女孩子,從小不願意當女孩子,怎麼千造成的?一看,這個女孩子起的是男孩的名字,父母一開始就想要個男孩,沒來男孩來個女孩,於是給她起個男孩的名字,用男孩的服裝打扮她。願意聽別的家長說,你的孩子像男孩。自己也願意說,我的孩子像個男孩。
這種在對待孩子問題上的重男輕女情結造成孩子的性角色錯位,實際上是個不健康的心理行為,我們的家長不清楚。類似的性心理健康問題許多的家長都不了解。
家庭關係的錯誤設置與安排
第六個對孩子的不理解,表現在家庭關係的錯誤設置與安排。
孩子在家中放的位置不正確,有的時候並不喜歡這個位置。每一位家長都可以研究一下自己的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有沒有對孩子以後不利的情況。而這個不利常常就是因為你不理解孩子。
對孩子社會生活行為的幹預
第七個對孩子的不理解,就屬於對孩子的社交、社會生活進行各種錯誤幹預。
在這一點上,中學生差不多都對家長有不同程度的意見。因為他們覺得家長不信任他們,不理解他們,對他們的社交、社會生活行為有錯誤的幹預。
總體來說,我們一切錯誤的家教舉措,一個根源就思想是上而言,就是對孩子不了解和不理解,這個問題在現代中國特別嚴重。目前中國的家長和孩子的距離最近,相處時間最長,但是這個問題最嚴重。所以,我們剛才講到進入孩子思維的第一點,就是要認識到不了解、不理解孩子是目前家庭教育中諸種症結的一個根源。
不理解孩子的原因
家長的理解對孩子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朋友們,每個人都可能覺得自己很了解孩子,但是你們的孩子在接受某一個社會調查的時候,當他可以暢所欲言的時候,他可能會說,雖然我的父母對我很好,但是他不理解我。
所以,希望大家能夠變化一下。
如果哪一天你的孩子說,我的父母很了解我,很理解我,你們能得到孩子這個評價的時候,這位家長可以在中國獲得足夠的驕傲和尊嚴。能得到孩子這個評價的家長是非常光榮的,希望大家能夠得到這個光榮的位置。這一點對孩子以後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凡是以後孩子發展有不利的地方,都是由這個直接原因造成的,就是家長不了解和不理解孩子。對不了解、不理解孩子的原因做一個分析,這個分析可能會得到家長們的認同。
因熟視而無睹
第一個原因,恰恰是我們離孩子太近了,因此,我們自認為沒有理由、沒有可能不了解孩子。結果大意失荊州,恰恰是我們自己不了解孩子。
一個新鮮的事物,不是每天都接觸的事物,你注意學習,你到了一個新的崗位,看一本新書的時候,學習一門新技巧的時候,你注意學習,你注意它的方方麵麵。孩子整天生活在身邊,以為離他特別近,你就忘記了要去學習他、了解他,於是乎你熟視無睹,什麼都不了解。
用一句笑話,比如說你們家的樓梯,你天天走,但是你不知道它有多少級。知道嗎?大家現在回答有多少級?除非是小孩兒高興,一天到晚數著;或者搞建築的人設計這個樓梯,自己有概念。好多人對自己每天上的樓梯有多少級是不知道的。
為什麼呢?不注意呀!
不要以為在身邊發生的事情你都知道。就因為離得太近,你忽略了對孩子的學習、對孩子情況的了解、對孩子新鮮領域的不斷的掌握,你甚至可能對孩子最不了解。
忽略與孩子年齡差距的教育必然是失敗的
第二個原因,所有家長都忽略一個問題,其實是個常識,每天都擺在這兒的一個事實,就是你和你的孩子有年齡差距。
說起來大家都笑,我和孩子有年齡差距我怎麼不知道?真是不知道。特別是在我們中國,這個年齡差距有不同層次,你注意過你的年齡差距和孩子的差異嗎?你用孩子的年齡來思考問題嗎?
一個小孩子雨後坐在一個泥水塘邊玩泥巴,你一個大人說,那泥多髒啊,那水多髒啊,有什麼好玩的?拽起來,給我回去!孩子回去了。你看還得給你洗衣服!
可是你知道他這個年齡是怎麼想的嗎?我是個作家,我經常能進入別人的思想。如果我寫這個小孩兒的話,這個小孩兒現在幹嗎呢?
他小小地坐在那裏,這灘泥、這片水就是他的一個世界呀!他用泥捏東西,他在創造哇!他也可能是在電視上看到一個什麼小動物,一個什麼玩具,一個什麼動畫片,他要用泥捏出它的形狀來。他一邊捏可能還要把他所聽到的各種各樣的兒童歌曲在嘴裏唱一唱,他很快樂呀。他在創造,他在聰明,他在發展。也可能這種活動以後能夠使得他成為畫家,成為作家,成為發明家。
你這一下子把他弄得全懵了,覺得自己是個傻蛋,是個不懂事的孩子。
你忽略了你和他的年齡差距,家長先生!您不知道您也是這麼過來的。您小的時候因為一個玻璃球被人拿走,痛哭半天。你現在想起來不可笑嗎?可是那時候孩子是痛苦的呀,那個東西是他的一個世界,是他的一個玩具,是他的一個夥伴,丟了他很可惜呀!你為什麼不能理解他呢?
忽略了年齡差異,家長顯得粗暴無理和愚蠢,這時候的家庭教育就必然是失敗的。所以,你先要理解孩子,先要消滅你們倆的年齡差距,你才能知道孩子在做什麼、幹什麼,他的興趣是什麼,他的身心發展為什麼需要這樣。為什麼不知道呢?
小的時候孩子哭,那時候你還知道小孩兒哭總是有難受的地方,或者餓了,或者熱了,或者疼了,可是為什麼孩子大一點了你就不知道去體諒他呢?你哭有什麼道理?
哭有道理呀,有原因呀,他調皮也有原因嘛,他發瘋也有原因呀,他蹦蹦跳跳也有原因呀,你為什麼不能夠像對待小嬰孩兒那樣,他哭是因為什麼?是哪兒不舒服啦?你關心一下,體諒一下,他是為什麼。
忘了。
所以,不了解孩子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忽略了自己和孩子的年齡差距。家長們在這裏犯了一個極大的常識錯誤,每個家長差不多都要犯這種錯誤,程度輕重、差別大小而已。要想當聰明的家長,就要正視這個年齡差距。要不孩子永遠不可能這樣評價父母,認為父母理解我。而且你永遠不會得到這樣一個結果:就因為小時候父母理解我,才有我今天這麼好的發展。你未來得不到這個評價。
文化代的差距要求我們進入孩子的思想去了解孩子
第三個原因,不僅忽略了孩子和自己的年齡差距,不是一個純粹自然年齡差距,還有不同的文化代的差距。也就是說,現代的孩子和你小的時候還不一樣,因為你所處的文化不一樣。
你即使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個小孩子,你就想,我三歲的時候幹嘛呢?我的孩子現在三歲,我三歲幹嗎呢?你發現,你現在三歲的孩子在玩遊戲機,可是你三歲的時候在玩玻璃球。你就不能領略玩遊戲機是什麼意思?
所以,光承認年齡差距還不行,還必須承認雙方所處的文化時代的差異。不承認這個差異,你根本就無法理解孩子。你不理解孩子為什麼這麼著魔地去玩遊戲機?很小的年齡就玩電腦,而且玩得連學習都不顧。你沒有這個感覺呀!你不要說小時候沒玩過,可能有些家長現在也沒玩過呀?你怎麼能領會他們在這方麵的興趣呢?
這時候你的指導、你的教育、你的引導、你的言語,能夠確定孩子的心理嗎?是不可能的!很多家長對待孩子的指導、教訓上,既忽略了自己和孩子的年齡差距,還忽略了自己和孩子文化代的差距。孩子現在所受到的文化氛圍的包圍及享受到的現代文化的成果,做家長的小的時候都沒有享受過,連現在也沒有涉及過。所以,他不能領會孩子的思維特點。
現代西方有許多電腦的創造人,電腦軟件的創造人,電腦公司的總裁,都是小時候玩遊戲機的神童,是玩出來的。如果說你認識到某種玩耍也可能造就孩子以後的某種天才,你能理解到這一點的時候,你對孩子的規勸、教育就有了一種新的角度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