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愛是孩子自信的源頭
孩子的自我意識最初來自於父母如何對待他,當他肯定被父母所愛時,他就能認識到自身價值,從而產生自信。這種自信將伴隨他的一生,無論遇到什麼不測之事,他都會信心十足、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愛自己的孩子吧,你的愛將成為孩子自信的源頭。
抱一抱哭啼的嬰兒
當嬰兒不停地哭時,出於父母的本能,你可能要把他抱起來,拍他、撫慰他,但周圍的朋友或前輩可能會臉色陰沉地發出警告:“不要管他,否則會被慣壞的。”
當嬰兒哭啼時,該不該抱他?這是一直困擾年輕父母的問題。許多研究表明:一個尚在繈褓之中的嬰兒是沒有高明到用哭聲來操縱父母的程度,沒有語言表達能力的嬰兒隻能用哭聲表達自己的願望。細心的父母可以發現,當嬰兒尿布濕了、或渴求食物、或有疼痛感時,他們的哭聲是不同的,還有許多時候,嬰兒吃飽了、剛換了尿布、沒有疼痛,可他還是哭,並伴有蹬腿、抬頭、挺胸等行為,這表示他想得到父母的憐愛和撫摸,而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嬰兒想證明:這個世界一切正常。
嬰兒雖然沒有意識,但他想通過哭聲看看周圍的世界是否對他有反應,他想知道周圍的世界是否是可以預料的。美國兒童研究發展學會出版的《對收養院嬰兒的社會反應的變化》一書中指出:母親應對啼哭的嬰兒作出反應,對孩子發出的信號作恰當的反應能使孩子更加願意、更加不害怕探索陌生的環境和新的場麵。
如果說孩子的自信從嬰兒起產生了,你可能不太相信,但嬰兒發現他的信號——哭聲有相應的反應時,他的確開始感受到了愛,並由此而相信了自己。
所以,當你的小嬰兒哭啼時,抱一抱他,這會消除他的疑慮,使他對你放心且會感到愉快,這不會把他慣壞的。
自己照看孩子
許多雙職工的父母習慣於把斷奶的孩子送到已退休的長輩家寄養,自己則可以無後顧之憂、全身心地投入到事業中去,全然不顧孩子是什麼感受。
“小孩子,尤其是嬰兒是沒有什麼感受,他隻要吃飽、穿暖,受到全心全意的照顧,這就足夠了。”這就是那些把孩子扔給長輩的父母最心安理得的理由。而事實上,嬰兒幾乎出生時就能認出某個特殊的對他需要極其敏感的人,而這個特殊的人往往是母親。醫院裏,嬰兒對母親的反應要比對最勤快、熱情、反應迅速的護士敏感得多,孩子委托外人撫養,很可能會因與母親分離而引起不安。
6個月左右的嬰兒能對一個人的很多方麵作出反應,包括體形、臉形和麵部活動等。這時的嬰兒能極快地辨認出自己父母的麵孔,其他任何陌生麵孔的出現都意味著對其生存安全有潛在的威脅。而6個月恰恰是中國目前規定的產假時間,如果這時母親為了工作將孩子委托給他人照看,嬰兒他就會感到混亂和不安定,而這種混亂和不安定的狀況往往會危及孩子正在出現的自信。
稍大一點的孩子開始害怕被遺棄,他們不理解一個不在他眼前的人怎麼還活著,等一會兒還能回來。他們以為:媽媽不見了就再也不會回來了。這種心理能持續到2歲左右,所以在孩子1~2歲期間,父母長期離開孩子不利於孩子安全感建立。
我有一個女友,生了雙胞胎,為了減輕負擔,她把長女送到母親家寄養,等兩年後把長女接回來後,發現長女在家裏十分拘謹,而次女因從小在家裏長大非常自由自在。當女友抱長女時,長女一副受寵若驚的樣子,而次女則不停地哭鬧:當女友抱次女時,長女則在一邊默不作聲地看著。女友說她沒想到這麼小的孩子就會對周圍的人和事這麼敏感。
許多教育專家認為:孩子從出生到3歲是智力和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孩子在這一時期身體和感情得到滿足就會對他人相信並進而增強自信,相信他人會愛自己,自己也能對外界產生影響。他們會把父母作為一個安全的基地,大膽地發展與他人的關係,好奇地探索世界。而感受不到父母之愛的孩子常常不願與人交往,語言發展遲緩,不願探索,進而會冷漠、孤僻,沒有自信。
曾經讀過一篇題為《曾經遠離父母》的文章,作者從小就被寄養在山西的奶奶家,後來又被寄養在北京的姥姥家,文中寫道:“如果我的父母曾給我一個輕鬆而歡樂的童年,也許我會同別人一樣,有一顆五彩繽紛的心,那麼,無論我長大後處於多麼困頓的環境中,我都可以找到一片光明的天地,並自信光明會永遠陪伴著我。但很可惜,固守在我心靈深處的那一縷陰霾卻讓我刻骨銘心。在我童年的時候,我遊離於家庭之外,長大了,我遊離於社會之外。雖然我曾努力切入生活,但我可以從任何人身上找到長於我的地方,我永遠自卑,我曾多次嚐試改變自己,但似乎永遠力不從心。”
是的,很少有人抱怨過小時候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吃糠咽菜,但很少有人能接受父母把自己送到別人家去撫育,即使那個家溫暖如春。如果你初為人父母或即將為人父母,那麼,
·不要把孩子寄養在長輩家裏;
·盡量自己照顧孩子,不要讓保姆全部代勞。
從孩子誕生的那一時刻起,一個生命就交到你的手裏,一個人的一生也就交到你的手裏。為了不扼殺孩子在嬰孩期萌發的自信,請自己照顧孩子,讓他感受到最全麵、積極和豐富的愛。
對孩子的提問感興趣
哇哇大哭的嬰兒固然使父母手忙腳亂,但5~6歲的孩子,似乎更讓父母費神,這時的孩子正值詢問期,因此整天嘰嘰喳喳,纏著父母問東問西、問這問那:
“天空為什麼是藍的?”
“一個人為什麼隻有兩隻手?”
“石頭為什麼是硬的?”
這些問題在成年人眼中簡直是無聊透頂,當你的孩子提出這樣問題時,你是否曾用輕蔑的態度斥責他:“傻瓜,本來就是這樣,別胡思亂想!”當你忙得團團轉的時候,孩子仍然纏著你問個不停,你是否曾以“爸爸現在很忙,等一下再說”來推托,或粗暴地把孩子推開並斥責:“煩死人了,走開!”
其實,孩子發問的原因一般抱有兩個目的:一是孩子想知道答案,探求知識:二是孩子希望用提問的方式把父母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看到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提問並不感興趣,甚至嘲笑時,孩子漸漸便不再提問了。他剛剛萌發的求知欲泯滅了,他也會因需求得不到滿足而不安,他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否則為什麼客人比自己更重要?他還會認為自己的問題太蠢,否則家長為什麼嘲笑?他甚至認為沒有人肯幫助他解決問題。孩子這份不安長久地積壓在心裏,久而久之,原來天真活潑的孩子也許會變得陰鬱、壓抑、失去自信。
為了讓孩子的智力和心理都能健康地發展,家長應對孩子的提問感興趣。不管家長多麼忙碌,不管孩子的問題是多麼讓人忍俊不禁,家長都不能對孩子的提問置之不理,要對孩子的提問加以讚揚:“你想到這個問題,真動腦筋了。”還要用和藹的態度仔細地回答孩子的問題。
家長回答孩子問題時不妨參考下麵方法:
·立刻回答。孩子之所以發問,就是因為對當時的某種事物具有強烈的印象,但是如果父母用“等一會兒再說”來推托,不馬上回答,也許過了一會兒連孩子自己都把剛才的問題忘了,即使他記得,興趣也會減低。況且孩子會覺得自己居然沒有爸爸的工作重要而自卑。由此可見立刻回答非常重要。
·回答要讓孩子聽得懂。當一個3歲的孩子在炎熱的夏天看到打赤膊的父親或穿無袖上衣的母親就會問:“為什麼爸爸媽媽腋下都會長毛呢?”於是你給他講:人到了青春期以後,男人受雄性激素影響,女人受雌性激素影響便出現了第二性征。答案是很科學,但3歲的孩子聽不懂,這答案也就沒什麼意義。所以,你不妨告訴他:“這是成為大人的標記”就可以了。
·回答不清楚時查一查書。有時小孩子的問題會讓家長招架不住,如“電腦是怎麼計算的?”“火山為什麼會爆炸?”這時家長不應為保全麵子,就說“你年紀還小,沒有必要知道這些事。”以此堵住孩子的嘴。最好對孩子說:“媽媽也不清楚,等我查一下書。”
這樣可以使孩子從小就知道到書上可以找到答案。從而對書產生興趣。
·回答時不要信口開河。父母在回答孩子的提問時可以用比喻或擬人的方法,但不要胡亂說一氣,給孩子一個錯誤的答案。如孩子常會問“我是從哪來的?”你可以告訴他“就象花爸爸的種子和花媽媽的種碰到一起就長成花孩子了。”但你千萬不要說:“你是從石頭縫裏蹦出來的”或“你是我從路邊撿的”這樣孩子會受到打擊的。
傾聽孩子的煩惱
一般人遇到麻煩都希望找個親近的人傾訴,煩惱一旦與別人分擔便仿佛減輕了許多。作為父母,你是孩子可以傾述煩惱的人嗎?
事實上,即使很小的孩子也不是象成年人想象的那樣無憂無慮,他們也有自己的挫折、失敗和一些不愉快的經曆。最喜歡的玩具壞了、被老師批評了、丟了兩角錢,這些成年人看來雞毛蒜皮的小事,對於他們來說卻事關重大,他們需要找人傾述,渲泄不滿的情緒。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有越來越多的煩惱,學業上的、感情上的、人際交往上的,青少年更需要有人傾聽自己的煩惱,更渴求理解。
如果你上中學的孩子告訴你他不喜歡學習,不願意上學,你會做何反應?你可能會斬釘截鐵地告訴他:“不行,我不允許。”也可能苦口婆心地勸導他:“不受教育,將來怎麼生活?”還可能幫他分析:“你不喜歡學習是因為你不願付出努力。”但當你這些話一出口,他可能就不會再說話了,因為他感到不被理解,以後在家長麵前他就會把真實的感情隱藏起來。
其實孩子說他不願意上學並不意味著他將要退學,他隻是想表達一下自己的情感而已。
為了使孩子從消極的情感中擺脫出來,家長應該放棄那種傳統的說話方式,即命令、質問、責備或說教,而學會傾聽,讓孩子把自己的心情盡情地表達出來。家長在傾聽孩子講話時可以不時地用自己的語言將所聽到的話重新表達出來,向孩子表明已經理解他所說的話了。
如果你聽到孩子說他不願意上學的話,你不妨說:“你不願意上學,是嗎?”他就會因為你聽了他的話並理解他感到高興,他可能會自己分析不喜歡上學的原因是不喜歡班主任老師,這時你又可以引導他“你不喜歡班主任老師,那你打算怎麼辦呢?”他可能會想出幾個方案,你這時便可以幫助他作一個最適合他的決定。
家長傾聽孩子述說並不能神奇地把孩子的傷痛和絕望一下子全部消除,但這種談話方式卻有它的獨特之處:
·它把父母擺在一個與孩子平等的地位。
·它給了孩子進一步充分表達思想的階梯,父母重複孩子的話,便是向孩子傳達這樣一個信息:我並不因你惹麻煩而減少對你的愛,我可以分擔你的苦惱。並誘發孩子進一步敞開思想。
·它能糾正孩子的錯誤觀點和片麵看法。這種先表示理解、接納,再進行重複的談話技巧並非無原則地遷就孩子的思想,而是通過巧妙的重複讓孩子重新審視、推敲自己剛講過的話語,確認它是否正確。父母重複孩子話語時,正是孩子認真考慮問題的時候。
如果家長能傾聽孩子的煩惱,孩子們就不會因無人理解而抱怨,更不會有麻煩不向父母而向好友求助了。孩子在向父母傾述的過程中也會逐漸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人也會變得更加自製、自立、更加富有責任心。
不信,你試試看。
留出與孩子相處的時間
現代家庭中的父母,由於工作,由於家務,幾乎沒有什麼空閑時間,即使有了空閑,還要和朋友聚一聚。如果孩子要父母單獨陪他一會兒,常被視為無理取鬧,於是便被訓斥:“不要煩我了!”“你看不見我在忙嗎?”“現在你又想怎麼樣?”其實孩子隻想和父母多呆一段時間。
心理學家證明:每天早晨父母急於趕孩子上學,晚上急於趕孩子上床,會使孩子心裏焦慮、憤怒,甚至有點難過,機靈的孩子會想盡辦法拖延和父母分開的時間,因此就會有孩子早上鬧學,晚上遲遲不肯上床的各種花招出現,這都是在告訴爸爸媽媽:“我需要你!”
長期與父母分離的孩子雖豐衣足食,卻有一種被遺棄的危機感;而與父母有足夠時間相處的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重要成員,從中能獲得安全感和自信。
所以,雙職工的父母請接受下麵的忠告:
·不要過度工作。許多父母十分努力地工作,熱衷於自己的事業,往往把事業上的成就看得比父親或母親的職責重要,他們早出晚歸,甚至把工作拿到家裏幹,全然不顧孩子正渴望他們的注意和關懷,其實,孩子隻需要你跟他親近就可以了。
·不要老是外出。如果父母總是有應酬,把孩子一個人留在家中,孩子會怎麼想?他會認為父母寧願出去也不願留在家陪他,他是個累贅,別人都比他重要。問一問你自己這個星期有幾次在家裏和孩子一起吃晚飯?今年春天有沒有領孩子去放風箏?當你答應孩子出去玩與朋友的聚會衝突時,你放棄哪個?應酬很重要,這關係到你的人際交往,但孩子更重要,這關係到他一生的性格。
·給孩子談談你的工作。孩子很想知道父母是做什麼工作的,工作的場所是什麼樣子。如果你把工作的情況告訴孩子,他就可以想象你在上班時間工作的情況,而不會老是猜想你每天到底哪裏去了,他還可以明白工作上許多方麵的事情,如職責、規則和時間安排等等,他了解你的工作就會理解你沒有太多時間陪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