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圖騰是原始社會的一種形象崇拜,如牛、馬、羊等,皆是。這是懂古代史者皆知的,時至三國時期,由於諸侯欲霸天下,狼圖騰成為他們心中的最高目標,其中有英雄之狼,豪氣之狼;有足智之狼,有短命之狼。可謂群狼紛爭,看誰技高一籌。

狼群既有大勝,也有小勝;既有大敗,也有小敗,如何保住勝局,防止敗局,此為狼霸業之所為。《三國》就是由無數成敗案例構成的狼局。因此,品《三國》首先要學會辨狼局。

一部《三國》所以耐人細讀,主要因潛藏各種狼智慧與規則,既可以知當時風雲場麵,也可知人與人的狼王角力。總之,勝負之道盡在這部名著中。《三國》不是一口氣讀完即能知其深意的書,需要慢慢讀,慢慢品,才能琢磨出其中的狼智慧與規則。

三國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鼎立局麵也是罕見的,如同狼王有各自地盤。世皆言“成王敗寇”,但在“三國”這個狼地盤上,無論成敗,無不張揚著最突出的“狼性”兩字。怎樣解讀呢?

三國的曆史,留給人們很多值得討論的話題。現代人心目中的三國英雄,大多是根據《三國演義》的描寫,也就是跟著羅貫中的感覺走的。羅貫中說誰是英雄,你就認為誰是英雄,他說曹操是奸雄,你也說曹操是奸雄,這就忽略了很重要的事實,《三國演義》是一部曆史小說,而且作者是站在蜀國的角度寫的,當然要把蜀漢說成正統,裏麵的人物性格也都是為小說服務的,為了襯托出蜀國主角的高尚,很明顯要歪曲、醜化一些與蜀國對立的人物。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一代英雄,是“仁義”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作者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著力描畫,極盡誇張。劉備真的有那麼高尚嗎?在他的仁義外表之下,難道就沒有心狠手辣、忘恩負義的另一麵嗎?

曹操是三國風雲中的傑出代表。但是,羅貫中筆下的曹操卻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麵人物的典型,就因為他把曹操寫得一無是處,才有了今天人們對他“奸雄”的稱號。其實,亂世之奸雄也有不為人知的治世之能臣的另一麵。

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則讚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他的英雄形象被大大地醜化了。赤壁之戰的主要功臣明明是周瑜,演義中卻大誇諸葛亮。

諸葛亮成了眾多人心目中智慧的化身,被人們看成是“操盤高手”。關於諸葛亮,廣為流傳的就是借東風、草船借箭、空城計等演義中的名篇。這些都是事實嗎?曆史上的諸葛亮有那麼大本事嗎?演義中的諸葛亮,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來說,他不是人,而成了妖。在他智慧的美麗外衣下,還有很多讓人們所不敢想象的自私自利的一麵。

其實,三國之間狼爭的目的,都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根本沒有什麼“正統”之說。那麼,你心中的英雄真的是英雄嗎?他有沒有被羅老先生“灌水”呢?

本書就是結合正史中的一些論點,來揭開籠罩在演義迷霧之下的“英雄之狼”的真實形象,使那些被冤枉的英雄之狼也有“鹹魚翻身”的一天,探討三國中眾多事件的真真假假,讓你以全新的觀點來看三國風流人物,了解真正的曆史。

有狼則猛,有案則奇。《三國》之奇正在於種種大小疑案,讀《三國》不能識疑,則是一知半解,自然不能曉其內外之道。品《三國》中狼國圖騰,可汲取有益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