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狼規則:盯住大目標打算盤(1)(1 / 3)

劉備,仁義並非不凶狠

自古以來,人們都把劉備看成是一個有仁、有義的明主,後人更是以“得民心者得天下”來形容劉備的成功。從表麵上看,劉備是一個“仁慈愛民”的統治者,每到一地都廣施“仁政”,治理新野時老百姓歌頌他“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在三國中劉備被看成是英雄,難道劉備真的是一個有仁、有義之人嗎?在他仁義的外表之下,到底隱藏了什麼呢?

劉備以仁義贏得關羽、張飛、孔明、趙雲、馬超等人的輔助,他的借荊州也被人們認為是仁義之舉,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就是因為他死賴著荊州不還,才導致了一係列惡果。關羽敗走麥城被孫權所殺,後來劉備失去理智興兵報仇,而被陸遜火燒連營,自己也葬身在白帝城。相反,如果他早早歸還了荊州,還會有這些事情發生嗎?在他奪益州時,表麵上極不情願,明明是要取人家的地盤,卻裝得這般仁義,給人的感覺隻能是得了便宜還賣乖。換而言之,劉備仁義的外表下藏得更多的是凶狠。

看過《 三國演義 》的人都知道,劉備的兩位夫人,在劉備還沒有根據地的時候,就追隨劉備四處逃亡,曾經多次被俘虜,多次離散。在呂布占領小沛後,劉備棄妻兒不顧,隻身去投奔曹操,害得他的兩位夫人遭呂布俘虜。徐州被攻破後,劉備連自己的兩位結義兄弟都不顧,就又投袁紹去了。連自己的妻兒、兄弟都不顧的人,還有仁義可言嗎?說得不客氣一點,劉備的仁義本身就是一種凶狠。我們難以想象劉備竟然說出“妻子如衣服”的話語,真不知他是怎麼麵對他的兩位夫人的。後來,關羽被曹操所俘,但他卻不受曹操的誘惑,過五關斬六將護送兩位嫂嫂去找劉備,這才是真正的義氣。

諸葛亮設計火燒新野之後,劉備率眾退居樊城。當時,曹操追兵將至,無奈劉備欲走水路棄樊城而奔襄陽。一謀士曰:“而今形勢危急,不如讓百姓自行逃生,我等乘船速走。”劉備卻說:“自古成大事者,必以民為重,樊城百姓追隨已久,豈忍棄之!”於是,決定攜民一起渡江。

由於跟隨的民眾太多,部隊行進緩慢,日行僅數十裏,終於被曹操率輕騎日夜兼程趕上。劉備遭受重大挫折,他的一位夫人為保住劉備的惟一命根子,也是蜀漢的繼承人阿鬥,在無奈之中,投井自盡。劉備隻剩下數十騎斜趨漢津(現在的荊門市沙洋附近漢江邊),正好遇到先期派出的關羽船隊,才幸免於難,得以由漢江至夏口。

劉備為何要帶著數十萬老百姓一起逃亡呢?又不是去享福,難道他就不知道後麵有追兵嗎?帶著那麼多人肯定是很大的負擔,不被曹操追上才怪呢?可話又說過來了,如果真的是去享福,說不定劉備比誰跑得都快,根本顧不上別人。那時的劉備,連自己的老婆、孩子都顧不了,為何突發善心,照顧起老百姓來了呢?他的善心當然不是白發的,說穿了也是為了自保。曹操的追兵在後,劉備的敗軍在前,老百姓夾在中間,為的是什麼?不就是把老百姓當擋箭牌嗎?

試想曹操幾十萬人馬追來,劉備隻有幾千人,根本打不過,也逃不掉。這時候最安全的辦法就是混在數十萬老百姓中間。拿老百姓當擋箭牌,他曹操再狠,也不能殺光十萬百姓,就算他要殺,一刀一刀地砍,也得砍一陣子,那時候劉備早已逃遠了。殺百姓的罪名自然還是他曹操的,與劉備無關啊!這樣的做法,劉備既能保身,又能向世人證實自己是仁義之主。他還可以得意地對別人說:“你們看看,如果不是我劉備民心所向,這十幾萬的百姓,會跟我劉備逃難嗎?是曹操太殘暴了,大開殺戒,百姓的冤魂也該去找曹操,不會來找我。”

戰亂年代,老百姓真正想得到的無非就是一家團圓,保平安。但是,劉備卻將百姓推向了水深火熱的戰場。居心何在?難道還能說他仁義嗎?他的內心之狠是無人能比的。站在客觀的角度上來說,攜民渡江就是劉備最虛偽的明證。從當時的局勢來看,如果劉備隻帶將士出逃,說不定還不會被曹操追上。至於百姓安危,其實用不著劉備瞎操心,曹操自居漢相,看到當時的局麵,麵對眼前一片火海,老百姓有家不能回,他再狠心也絕不會有屠城之舉,手無縛雞之力的老百姓與他又沒有任何仇恨,以曹操的聰明,應該不會做出蠢事。也許他會好生撫慰百姓,幫助他們再建家園。這樣還可以顯出曹操的愛民之心,讓老百姓擁戴他。但劉備顯然不願看到這樣的結果,所以他執意帶上百姓逃亡。諸葛亮欲燒新野城以損曹兵,劉備若真愛民,就應該阻止諸葛亮這個計劃,使新野百姓免於流離之苦,然而他並沒有這樣做。

劉備取西川時下不了手,就以逆取順守為自己開脫,毫不顧及同宗之情。所謂曹操取天時、孫權取地利、劉備取人和,這個仁義不過是一種手段、一種差異於曹操孫權的定位,並非不可動搖的做人準則。劉備曾對龐統說過:“今與吾水火相敵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他的仁治最終是服務於其政治目標的,在特別關鍵的時候,他就忘記了自己的仁慈,甚至可以用很殘忍的手段對付敵人。這就是劉備仁義下的凶狠麵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