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狼規則:盯住大目標打算盤(1)(2 / 3)

關羽被東吳攻殺後,劉備不顧別人的勸阻,一定要出兵東吳,替兄弟報仇,趙雲勸阻說:“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願以天下為重。”劉備答道:“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裏江山,何足為貴?”殺張飛的兩個手下叛將範疆、張達逃入東吳,更堅定了劉備報仇雪恨的決心。在他眼裏,兄弟之仇遠比一個國家還要重要。正是他的意氣用事,才被陸遜火燒連營,損失慘重而死在白帝城。

在《 三國 》裏,我們都知道“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句話就是形容徐庶的。徐庶本是劉備的謀士,後被曹操用計騙至曹營,但他在曹營中一輩子都沒有為曹操獻一計。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這個很有才華的謀士在曹營中虛度了一生呢?

徐庶的好友程昱曾對曹操介紹了他:“此人幼好擊劍,中平末年,嚐為人報仇殺人,披發塗麵而走,為吏所獲。問其姓名不答,吏乃縛於車上,擊鼓行於市,令市人識之,雖有識者不敢言,而同伴竊解救之。乃更名而逃,折節向學,遍訪明師,嚐與司馬德操談論。此人乃穎川徐庶,字元直。”隨後,曹操問徐庶才學如何,程昱說:“十倍於昱”。

徐庶在新野用計殺了二呂,並大破八門金鎖陣,偷襲樊城並殺退曹仁等,為劉備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也是劉備自出道以來所取得的最大勝利。充分顯示了徐庶非凡的才能,也引起了曹操對他的注意。當曹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之後,便聽從程昱之計取徐庶之母來召徐庶。失敗之後,程昱又通過騙取徐母手啟偽造了一封書信,將徐庶賺入許都。

劉備正是以眼淚換來了徐庶對他的忠心,當徐庶說明去意之後,劉備聞言大哭曰:“子母乃天性之親,元直無以備為念。待與老夫人相見之後,或者再得奉教。”當時,孫乾曾勸劉備苦留徐庶,不放他走,等曹操殺了徐母之後,徐庶自然死心塌地地效忠於劉備而與曹操為敵。而劉備卻說:“不可。使人殺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絕其母子之道,不義也。吾寧死,不為此不仁不義之事”。

很多人看到劉備的這段話,都被他的“仁義”所感動。其實,這恰恰是劉備的手腕高明之處。因為他了解徐庶,以他的孝順,苦留自然是沒有用,正所謂“強扭的瓜不甜”,若是強留,自己的仁義的高尚形象在徐庶的心裏也要大打折扣。如果曹操真的殺了徐庶的母親,徐庶也會內疚一輩子,自是不能全心全意地輔佐他。

在送徐庶的時候,劉備的眼淚流得更多,把徐庶感動得發了“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身不設一謀”的誓言,又來了個“走馬薦諸葛”,使劉備如魚得水,最終得以成就霸業。劉備在徐庶走之前說的這些話,實際上是故作楚楚可憐之態。而誠實君子徐庶雖然智謀深遠,卻沒能看穿老辣梟雄的重重心機。

劉備的狠是“陰狠”,是隱藏在他仁義外表之下的。劉備殺人放火屠城淹州,都是讓別人去幹,接受徐州、荊州甚至坐上皇帝寶座都要裝作是為諸葛亮等人所“逼”。所以,世人眼中,他還是仁義的正派人物,是他手下的人幫他承擔了道德責任。

曹操,奸雄的另一麵

人們談起曹操,都是非常痛恨,說他是“奸雄”。在《 三國演義 》裏麵,曹操更是被看作一個謀權篡位的奸臣。這就是曹操真實的一麵嗎?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一個什麼形象呢?在他“奸雄”的背後,是否還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麵呢?

汝南許劭則當著曹操的麵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其實,一個人是“能臣”還是“奸雄”,並不取決於內在的個人道德品質,而取決於外在的社會政治狀況。曹操還是這個曹操,在“治世”他可以是個“能臣”,但在“亂世”他注定隻能是個“奸雄”。

東漢末年,朝廷一片混亂,諸侯紛起,群雄逐鹿。所謂時世造英雄,在那樣的亂世之中,曹操作為一個有機智、有膽略、有才學的人物,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付出了巨大而艱辛的努力,他戎馬一生,戰功赫赫;賦詩作文,傳誦千古,是一位頗有作為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位出色的詩人。

曹操之所以會有“奸雄”的稱號,與曹操的性格有關,因為他好多疑。曹操擔心自己睡覺時遇刺,於是放出話:“我夢中好殺人,我睡覺時,任何人都不要靠近我,以防被我誤殺。”某日,曹操睡覺時,故意蹬掉被子,近侍慌忙進來收拾。曹操突然一躍而起,拔劍斬之,然後又翻身上床呼呼大睡。醒來的曹操,大聲驚呼,“誰敢殺我的近侍?”左右以曹操夢中殺人對,曹操放聲痛哭,然後,風風光光地安葬近侍。大臣都以為曹操夢中好殺人,從此,曹操睡覺時的一顆心才放了下來。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沒人敢刺殺他。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曹操的防人之心就是太強了,才被人認為是多疑。

世人都知曹操多疑,可能很少有人去想曹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性格?曹操生於東漢末年,正值亂世,作為一個想要在亂世中生存並有所作為的人,警惕性是很重要的,雖然曹操做得過分了點,說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話,但這也是情形所逼。細細想來,世間多少人不是如此想呢,卻隻有曹操敢於直說,這恰恰反映了曹操直率、坦誠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