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占領山東後,派遣泰山太守應劭往琅邪迎其父曹嵩及家人百餘口到兗州。途經徐州,徐州太守陶謙看曹操勢大,欲為結好,特派部將張凱一路護送。不料張凱圖財害命,半路將曹嵩全家盡皆殺死,席卷財物而去。曹操當然很氣憤,便把賬記在陶謙身上,親率大軍,掛重孝,舉報仇雪恨大旗,進兵徐州。
曹操此舉,可以說是被逼的,是別人先對他不仁,他才對別人不義的。
曹操固然有殘忍、殘暴一麵,但他的殘暴並不比同時代的其他梟雄更多。而且,曹操也有心軟的時候,人們常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在長阪坡一戰中,若不是曹操欣賞趙雲,下令一定要活捉,不得放箭傷害他,就算是趙子龍再英勇,也難逃曹操手下諸多大將的聯合圍攻。曹操攻下徐州後,俘獲了關羽,竟然答應關羽提出的三個投降條件,投降還要提條件,這可是從來未有的,但曹操還是破例了。後來,也是待他相當好,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地請關羽,又送美女,又送珠寶。可惜曹操的好意對關羽作用不大,得知劉備的下落後,關羽毅然要千裏迢迢地去尋找。盡管關羽如此過分,曹操還是沒有為難他,曹操對部下諸將說:“不忘故主,來去分明,真丈夫也。”雖然這是在以關羽為忠義的榜樣告誡他的部下,但也足見其對忠臣的敬仰和愛護。關羽後來又斬殺了曹操幾員大將,但曹操還是派人傳話要放他走。由此可見,曹操的耐性是很大的,胸懷也是很寬的。
另外,曹操也是十分體恤民情的,因為他懂得民為邦本的道理。他是靠鎮壓農民起義起家的,深知如果老百姓被逼得沒有活路,一旦起來造反就會有摧毀一切的力量。他也深知掃平諸侯,成就王霸之業,首先要收攬人心。
曹操看到中原一帶由於多年戰亂人民四處流散、田地荒蕪就采納部將的建議,下令讓軍隊的士兵和老百姓實行屯田。很快,荒蕪的土地種上了莊稼,收獲了大批的糧食。有了糧食,老百姓安居樂業了,軍隊也有了充足的軍糧,為進一步統一全國打下了物質基礎。
考慮到連年征戰,很多吏兵死亡不歸,他們的家裏失去勞力,生活困難,甚至無法自存,流離失所,曹操就下令,死者家裏沒有基業無法自存的,官府供給他們的糧食不能斷絕,長吏要經常去撫恤他們。建安二十三年(218),他又由此想到其他百姓。這一年剛剛遭受瘟疫,百姓已很貧困。加上軍興在外,墾田損少,曹操很憂慮,便下令,女的年七十以上沒有丈夫、兒子;年紀在十二歲以下沒有父母、兄弟以及眼睛看不見、失去勞動力,又沒有妻兒父兄和產業的,由公家供養他們終身。這也是體恤民苦的一項措施。
曹操統軍到宛城伐張繡時,見一路麥子已熟,老百姓卻因兵至逃避在外,不敢收麥。曹操便下令:大小將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並皆斬首。眾將士都小心翼翼地下馬前行。
正當曹操騎在馬上邊走邊想問題的時候,突然,曹操的馬不知受到了什麼驚嚇,嘶叫著狂奔起來,跑進了附近的麥子地。等到曹操使勁勒住了驚馬,地裏的麥子已經被踩倒了一大片。
看到眼前的情景,曹操把執法官叫了來,十分認真地對他說:“今天,我的馬踩壞了麥田,違犯了軍紀,請你按照軍法給我治罪吧!”
聽了曹操的話,執法官犯了難。按照曹操製定的軍紀,踩壞了莊稼,是要治死罪的。可是,曹操是主帥,軍紀也是他製定的,怎麼能治他的罪呢?
想到這兒,執法官對曹操說:“丞相,按照古製‘刑不上大夫’,您是不必領罪的。”
“這怎麼能行?”曹操說,“如果大夫以上的高官都可以不受法令的約束,那法令還有什麼用處?何況這糟蹋了莊稼要治死罪的軍令是我下的,如果我自己不執行,怎麼能讓將士們去執行呢?”
“這……”執法官遲疑了一下,又說:“丞相,您的馬是受到驚嚇才衝入麥田的,並不是您有意違犯軍紀,踩壞莊稼的,我看還是免於處罰吧!”
“不!你的理不通。軍令就是軍令,不能分什麼有意無意,正所謂軍令如山,如果大家違犯了軍紀都去找一些理由來免於處罰,那軍令不就成了一紙空文了嗎?軍紀人人都得遵守,我怎麼能例外呢?”
執法官頭上冒出了汗,他想了想又說:“丞相,您是全軍的主帥,如果按軍令從事,那誰來指揮打仗呢?再說,朝廷不能沒有丞相,老百姓也不能沒有您呐!”
眾將官見執法官這樣說,也紛紛上前哀求,請曹操不要處罰自己。
曹操見大家求情,沉思了一會兒說:“我是主帥,治死罪是不適宜。不過,不治死罪,也要治罪,那就用我的頭發來代替我的首級吧!”說完他拔出了寶劍,割下了自己的一把頭發扔在地上,當作是對自己違犯軍令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