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狼規則:盯住大目標打算盤(2)(1 / 3)

雖然“割發代首”僅僅具有象征意義,但它畢竟體現了一種“以身作則,從我做起”的姿態,體現了對軍令的尊重和維護軍令的決心。曹操的做法贏得了全軍將士的擁戴,下屬官兵對軍令再不敢有半點怠慢。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戰宛城時,由於自己的失誤,剛剛投降十幾天的張繡,采用謀士賈詡的計謀突然反叛。猝不及防的曹操靠著典韋奮不顧身拚力死戰才逃得性命,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愛將典韋卻均在戰鬥中身亡。事後,曹操設祭,祭奠典韋,痛哭流涕。“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號泣典韋也!”他的兒子、侄子死了他不心疼,惟獨心疼大將典韋。可見,將士們在他心中的位置,於是,他身邊的那些將士也都十分感動。

赤壁大戰,曹操兵敗,回南郡後,曹仁置酒為曹操解悶,而曹操卻離席而去,仰天大哭。文官武將皆不知內因,以為曹操為失城痛哭,便加慰撫。曹操揮揮手說: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曹操淚流滿麵,連聲疾呼:“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曹操不為丟城失地這樣的大事而哭,卻為失去一個謀臣而哭,看起來似乎有點小題大做,但這一哭,卻讓將士們看到了他對人才的愛戴。

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在公元210年春天,曹操下了一道《 求賢令 》,提出了“惟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打破了依據門第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在令中,曹操總結曆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裏巷,這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鑒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天下現在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大臣們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人才發現和推舉出來,隻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後來,在公元214和217年,曹操又下了兩道《 求賢令 》,反複強調他在用人上“惟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吏部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沒有關係,隻要有真才就行,經過一番努力後,曹操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

曹操的人才中,從老兵中提拔於禁、樂進、典韋等將領;從敵方投降過來的人才中起用張遼、徐晃、張郃、陳琳、賈詡等人;從地方豪強中起用李典、李通、許褚、藏霸等;從東漢政府中小官吏中提拔荀文若、荀攸、王郎等;從普通士人中起用郭嘉、程昱、劉曄等。這些人才都是曹家大廈的頂梁柱,為曹操立下了汗馬功勞。

曹操到南陽征討張繡,張繡先降而後叛,並殺了曹操的長子和侄子,還有大將典韋。但當張繡再次投降時,曹操不計前嫌錄用,而且還重用。官渡戰前,陳琳替袁紹起草檄文,辱罵曹操為“贅閹遺醜”。可是,陳琳被曹操俘後,曹操仍然不計較。

曹操在北征三郡烏桓之前,諸將勸阻說:孤軍深入,萬一有什麼變故,結果不堪設想,曹操沒有聽取,最終取得大勝而歸。獲勝之後,曹操對曾諫阻自己的諸將說:這次獲勝有很多僥幸因素,是上天相助的結果,而各位的意見卻是萬全之策。不但沒有加以訓斥,反而還給以厚賞。曹操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臣下知道,隻要肯進諫,不論是否正確,都應該受到稱讚,以此來鼓勵臣下凡事要多提意見。

官渡之戰開打前,因雙方實力懸殊,當時很多人都以為曹操必敗,曹操屬下的部將以及好多大臣,都紛紛暗中給袁紹寫信,準備一旦曹操失敗以後就歸順袁紹。曹操勝利後,在清理袁紹軍營中文書材料時,發現了自己部下的那些信件。曹操把這些信件全部燒掉了,並說:“戰事之初,我也擔心會失敗,更別說其他人。”曹操的做法,對穩定大局起了很好的作用。

孫權,守成之主亦英明

孫權,孫堅次子,是三國吳帝國的創建者,也是守成之主。聰明機智的他十四歲便隨兄長孫策轉戰,參與平定江東。孫策遇刺身亡後,孫權接掌江東,那時,他才18歲。在一代名將周瑜的輔佐下領導東吳在赤壁戰勝曹操。使天下成三國鼎立之勢。孫權雖然是繼承父兄基業,也是一個英雄。

孫權在亂世中將父兄的基業牢牢地把握在自己的手中。曹操率八十三萬大軍來襲而遭赤壁之敗死傷慘重,劉備率百萬大軍報仇也被火燒連營最終白帝城托孤含恨而終,不能不說孫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吳國在三國中應該說是勢力最弱的,可是卻依舊成功地保存了自己,並且是三個國家中最後滅亡的。這都要歸功於孫權的英明領導。

雄略之主,每遇大事,肯定要有自己的主見:“任你弱水三千,我隻取一瓢飲”;還要能集眾人之長,來充實自己的見解:“我雖隻有一瓢,卻能容弱水三千”。孫權就有這樣一個好的習慣:每逢大的決策,都要大臣們共同商議,然後再根據他們的意見作最後的決定。

赤壁之戰,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曹操慘敗。在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到東吳去見孫權,希望能說服孫權共同抗曹。他分析了曹操兵力與江東和劉備兵力的對比,以及曹操長途征戰的不利因素,指出水上作戰江東占據上風。孫權感覺諸葛亮說得不錯,便召集大臣們共同商議,偏偏在這個時候,曹操送來了一封恐嚇信,說自己領兵八十萬,要與江東決一雌雄。曹操的恐嚇使東吳內部軍心發生了動搖,圖保家室的、膽小怕事的、另謀投靠的都主張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