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多數人都主張降曹時,孫權暗地裏對魯肅歎曰:“諸人議論,大失孤望”;聰明的孔明先生根據當時的情況,假意勸孫權降曹,孫權卻“不覺勃然變色,拂衣而起,退入後堂”。其實,孫權思想上一直是傾向於抗曹的。那麼,他為何一直不作出決斷呢?因為對於號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的曹軍,東吳還不清楚對方的虛實,不能輕易地下決定。所以,孫權希望通過不同意見的激烈爭論,深入了解各種情況並充分聽取各種意見及其理由。因此在公開場合,無論是對魯肅的主戰言論,還是對張昭等人的主降言論,他隻是沉吟不語,不置可否。後來經過諸葛亮、周瑜多方打探,終於搞清了曹軍的許多致命弱點,經過權衡,孫權決定破釜沉舟,與曹操在赤壁決一死戰。
經過赤壁一戰後,曹軍大傷元氣,從而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麵。如果當時孫權降了曹操,那麼,憑劉備當時的力量,抵抗曹操就等於拿雞蛋跟石頭碰,下場隻能是失敗。那麼,東漢末年的曆史很可能就會被改寫,就不會再有劉備、曹操、孫權三足鼎立的局麵。由此可見,孫權的決策是很英明的,不愧是守成之主。
然而,一個人要想成為很好的守成之主,除了果斷決策外,還要有用人之絕方,孫權在這一點上也做得恰到好處。
魯肅是東吳四英將第二位,僅次於周瑜,文武全才。魯肅年少時就看出世道將亂,便苦練劍術。那時,周瑜還是袁術手下的一個小縣令,但是,由於天氣連年幹旱收成不好,百姓沒有糧食吃,就吃樹皮、草根,軍隊也餓得失去了戰鬥力。周瑜心慌意亂,不知如何是好。有人對他說,有個財主魯肅非常的樂善好施,他家裏囤積了不少糧食,可以向魯肅去借。周瑜聽到這個消息後很高興,就帶人登門拜訪魯肅。魯肅一看周瑜豐神俊朗,顯而易見是個才子,雖然現在隻是一個小小的縣令,但日後必成大器。魯肅明白周瑜的來意之後,很痛快地借給了周瑜糧食。
周瑜十分感謝魯肅,後來向孫權推薦了魯肅。孫權見了魯肅問道:“現在漢室衰落,天下擾亂。我想繼承父兄的事業,像齊桓公、晉文公一樣來扶助天子,建立霸業,您看怎麼樣?”
魯肅說:“我仔細研究過天下大勢。漢室已經不能再興盛起來了。曹操勢力已經強大,也除不了他。我替將軍打算,還是保住江東這塊地方,等待時機。曹操現在正忙著對付北方,顧不到我們這一頭。我們可以趁這個機會討伐劉表來占領荊州,然後再來平定天下。這倒是漢高祖的事業呢!”
孫權聽了這番話,心裏豁然開朗,但是嘴裏還是謙虛地說:“我哪能做到這些呢。”孫權非常敬重魯肅,與他日夜交談。
周瑜臨死前又給孫權上言:“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孫權之所以重用魯肅,不單是靠周瑜介紹,主要還在他本人對魯肅有深切的賞識。
那時身為大臣兼名士的張昭對魯肅這種雄圖很看不慣,就向孫權言:“魯肅年少粗疏,未可用。”孫權沒有聽張昭的話,反而對魯肅更加重用。
呂蒙也是孫權重用的一位大將。呂蒙從小就練得一身好武藝,十五六歲時,為擺脫貧賤,暗地在其姐夫鄧當軍中攻戰。後為小將,立了不少戰功,受到孫權的器重。後來,呂蒙在抗擊曹操與同蜀漢爭奪荊州的多次戰爭中,表現出了過人的韜略,立下了赫赫戰功。
呂蒙之所以能成大器,是與孫權的精心培植分不開的。呂蒙原來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史書中記載:“少不修書傳,每陳大事,常口占為戕疏”。我們今天所說的成語:“刮目相看”,就是說的呂蒙將軍。當初呂蒙不好讀書,有些人瞧不起他,其中包括魯肅先生。孫權勸他讀書他還說忙,孫權說:“你再忙有我忙嗎?我還抽時間看書呢!”呂蒙從此就開始讀書,後來魯肅過呂蒙軍營的時候見到呂蒙,一談話大吃一驚,說:“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複吳下阿蒙。”呂蒙就說了一句話:“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接著又和魯肅說了一番道理,魯肅很佩服他。
由於孫權的識人,呂蒙自己的努力,當魯肅去世後,年輕的陸遜還沒有成長起來的時候,東吳能挑這個擔子的,隻有呂蒙了。
呂蒙之後,複有陸遜。陸遜,東吳名將。關羽死後,劉備傾國東下報仇,孫權節節敗退,求和劉備又不許。孫權力排眾議,起用陸遜,贏了彝陵之戰。
當時,眾人都反對用陸遜,因他隻是一介書生,又很年輕。但孫權還是堅持自己的主見,拜他為大都督去抵禦劉備。因為他手下帶兵的都是些三世老將和親戚貴胄,十分難於指揮,所以孫權學習漢高祖任用韓信的辦法,鄭重其事地登壇拜將,大會百官,宣布:“閫以內,孤主之;閫以外,將軍製之。”賜給他自己佩帶的寶劍,賦予他先斬後奏的權力。這位東吳諸將心目中的“白麵書生”,終於不負孫權重托、以寡勝多、力挽狂瀾、火燒連營七百裏,幾乎使劉備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