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死後,吳蜀兩國恢複聯盟,孫權刻了自己的印信,放置陸遜處,允許陸遜代表自己與蜀漢交換必要的意見。孫權給諸葛亮或阿鬥寫信,均經過陸遜處,也征求他的意見,不妥之處要陸遜改定,然後用印信封行。
另外,孫權用人還有一個鮮明的特點,用人不疑。吳蜀關係破裂後,劉備一意孤行,下定決心要將東吳除掉。孫權同意讓諸葛瑾前去成都見劉備,以求和解。那時,有人對孫權講:“諸葛子瑜知蜀兵勢大,故假以請和為辭,欲背吳入蜀,此去必不回矣。”孫權說道:“子瑜與我共事多年,恩如骨肉,彼此也了解得十分透徹。對於他的為人,我非常清楚,不合道義的事不做,不合道義的話不說。劉備曾經派諸葛亮到東吳時,我曾對子瑜說過:‘你與孔明是親兄弟,而且弟弟應隨兄長,這個道理也是順理成章的,你為什麼不把他留在此處,你是他的哥哥,他一定不敢違背你的意見,我也會寫信勸說劉備,劉備也一定會答應。’當時子瑜回答說:‘我的弟弟諸葛亮已投到了劉備的帳下,應當效忠於劉備;我在你手下做事,應該效忠於你。這種歸屬決定了君臣之分,從道義上說,是不能夠三心二意的。我兄弟不會留在東吳,如同我不會到蜀漢去是一個道理。’從這些話中足以顯示出他的高貴品格,哪能出現那種流傳的事呢?子瑜是不會負我的,同樣我也不會負子瑜。”
孫權重用諸葛瑾,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和讒言,但因孫權了解諸葛瑾,所以沒有因為讒言而懷疑諸葛瑾,而是對其更加信任,他該做什麼還讓他做什麼,從不加以不必要的幹涉,既然放權給他,就充分地信任他,不無端猜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孫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緣於他的這一用人方法。
由於孫權會用人才,江東地方,文臣武將,人才濟濟,出現了一片興旺景象。
孫權的前半生,能夠廣開言路、虛心納諫、聞過則改,所以大臣們才敢向他提出許多好的意見和建議。
孫權稱帝後,舉行了一個大型宴會,招待群臣。等到酒宴快要結束時,他起身親自向大臣們行酒。大臣中有一個騎都尉叫虞翻,當孫權走到他麵前時,他故意裝作喝醉的樣子伏在地上。等到孫權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這讓孫權感到非常沒麵子,同時也非常生氣,手持利劍要殺他。當時在座的大臣都嚇得不敢上前勸阻,隻有大司農劉基上前抱住孫權,不讓他去殺虞翻,並勸說:大王在飲酒之後,殺掉有才能的人,是不正確的做法。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誰知道呢?正是因為大王能廣招人才,容納賢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望風而至,現在一下子廢棄了自己的好名聲,豈不是很不值?孫權說:曹操尚且殺掉孔融,我為什麼就不能殺虞翻呢?劉基說:曹操輕易害死賢人,天下人都反對他。而大王施行仁義,與堯舜這樣的賢君相比,怎能與曹操相提並論呢?孫權聽了劉基的一番話後,也就不再那麼生氣了,虞翻也因而免於死罪。
酒席後,孫權對手下人說:從今以後,我酒後說要殺人,你們都不要讓我去殺。孫權能夠放下架子,虛心聽取部下的勸說,也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吳國派使者趙谘都尉出使魏國。曹丕問道:“吳王何等主也?”趙谘答道:“聰明仁智,誠乃雄略之主。”“願聞其詳”,曹丕顯得饒有興致,趙谘便做了這番發揮:“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陣,是其明也;獲於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而虎視天下,是其雄也;不得已而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趙谘對孫權的稱讚,可謂全麵、恰當,切中要害,讓人們看到了孫權的本質,也讓人明白了孫權成功的真相。
在那樣一個亂世,孫權居然能把人主的位置坐得那麼穩妥、長久,實際執政時間長達半個世紀,簡直是一個奇跡。難怪曹操生了好幾個頗有出息的兒子,仍然要感歎“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策,江東“小霸王”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三國時代的亂世群英當中,少年英雄孫策橫空出世!孫策是孫堅的長子,他武藝高強,驍勇無比,是一個馳騁疆場的青年英雄。他善於用兵,既是統帥又是將領,帶兵衝鋒陷陣、東征西殺,奪得了大片江東的領土。為後來三國鼎立之吳國的形成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他是吳國的奠基人。
孫策為人闊達,善於用人,甚得江東民心,短短八年間平定了整個江東。孫策平定江東後,自薦會稽太守並以其親族分守諸郡。後來袁術僭號稱帝,孫策遂與袁術絕交。曹操任命孫策為討逆將軍,封為吳侯。這樣,孫策便成了稱雄一方的“小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