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霸王”之名源自孫策的一次壯舉。《 三國演義 》第十五回中寫道:孫策大怒,自提大軍,竟奔牛渚。劉繇、笮融二人,出馬迎敵。孫策曰:“吾今到此,你如何不降?”劉繇背後一人,挺槍出馬,乃部將於糜也。與策戰,不三合,被策生擒過去,撥馬回陣。繇將樊能見捉了於糜,挺槍來趕。那槍剛搠到策後心,策陣上軍士大叫:“背後有人暗算!”策回頭忽見樊能馬到,乃大喝一聲,聲如巨雷。樊能驚駭,倒翻身撞下馬來,破頭而死。策到門旗下將於糜丟下,已被挾死。一霎時挾死一將,喝死一將,自此人皆呼孫策為“小霸王”。
有人說:“孫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很多人都認為孫策是靠他老子孫堅留下的基業才成了大事。事實上,孫堅連一塊立錐之地都沒有給他留下。孫家屬於地方望族,事業上依附於袁術,在天下初亂時,不太可能像世家豪族一樣,有一份根深蒂固的屬於自己的基業。事實也是如此,孫堅身在襄陽死之時,其全家老小都在壽春,處於袁術的“保護”之下,而孫堅餘眾舊部又俱被袁術收編,孫策及孫家男女老幼寄人籬下,真是一無所有,孫策何來的祖宗基業?
孫堅遇害後,全家陷於悲痛和絕望之中,值此危難之時,孫策首先表現出仁孝之心,不僅把父親的棺柩運回江南,安葬在曲阿,而且妥善地安置了母親與三個弟弟(拜托給了江都的張紱)。一個十七歲的少年,能如此為人行事,實在令人欽佩。如今十七歲的少年,如果遇上了什麼大事,恐怕隻有靠父母解決。而孫策十七歲就成了家裏的頂梁柱,真是少年英雄。
當時,孫策全家身處亂世,四周強敵環伺,因孫堅原是袁術的部下,孫策隻得投奔袁術。但袁術又是怎樣待他呢?
袁術看他少年英俊,很喜歡他,對別人說:“要是我能有像孫郎那樣的兒子,我死了也安心。”這說明孫策具有某些非凡的氣質和才能,並不是僅僅隻有匹夫之勇,也不是碌碌庸人,否則袁術是不會說出這句話的。袁術嘴裏雖然說這樣的話,但他看孫策太年輕了,並不重用孫策。孫策曾經想當一個郡太守,袁術沒讓他做。孫策的舅父吳景在江東丹陽(今安徽宣城)當太守,被揚州刺史劉繇逼走。孫策向袁術要求讓他到江東去幫舅父打劉繇。因袁術跟劉繇有矛盾,這才撥了一千人馬給孫策。孫策於是向南進兵。
孫策舉止俊雅得體,有著非凡的英雄氣度,他言談幽默風趣,即便在最艱苦卓絕的情況下仍然談笑風生,更兼待人謙和,廣交天下豪傑,十七歲時就已經交結知名之士,在江淮間著有聲譽。所有這些個人魅力使他成為眾望所歸的領袖。舉個例子:他最初創業從壽春出發時,跟隨他的賓客有幾百名,等走完三百裏路程到達曆陽時,隊伍已經由於沿途不斷有人參加,最後竟然多達五六千人!參加的人大多是被孫策的英雄氣概所吸引的,他們願意跟隨他,幫助他成就一番事業。而他不論貴賤,一律以誠相待。對於飽受宦官和董卓暴政欺壓的士人階層,孫策為他們帶來了仁政治國的福音,對於飽受饑寒困苦的下層百姓,孫策為他們帶來了安居樂業的希望。
在作戰方麵,孫策善於用人,又善於用兵。戰術簡潔實用,常常能準確地洞察到戰場的形勢並尋敵弱點各個擊破。加之他繼承了其父孫堅愛兵如子的光榮傳統,每次征戰均親冒矢石,身先士卒,軍士們願意為他拚死效力。故此攻無不取,戰無不勝。再加上老百姓的擁護,孫策很快就渡過了江,不但打敗了劉繇的人馬,奪回丹陽,還攻下了吳郡和會稽郡。這樣,江東六個郡的大片土地,都被孫策占領了。曆史上孫策幾乎沒有打過一次敗仗,是真正的常勝將軍。在神亭的地方,孫策與敵將太史慈相鬥。二人都摔下馬來肉搏,最後還是雙方兵馬上來把二人分別救了回去。後來,在蕪湖山中,孫策用埋伏的計策把太史慈抓獲。他十分讚賞太史慈的武藝,就主動為其鬆綁。太史慈十分感動,表示願意投降。孫策笑問道:“在神亭那次戰鬥中,如果我被你抓住,你會殺害我嗎?”
太史慈不假思索地說:“那可不一定。”
孫策笑了笑,知道太史慈說的是實在話,心裏很高興。
太史慈向孫策說:“我們那邊已是士卒離心,如果四散去了,恐怕不好收複。我想回去把他們都招攏來,投到你的帳下效力,不知道你能不能相信我。”
孫策一聽,站起來謝道:“這正是我的心願呢!我怎麼會不相信。咱們以明天午時為期,到時我在轅門外等你就是了。”
太史慈二話沒說,單槍匹馬地走了。不想太史慈一走,眾人都擔心起來。有人對孫策說:“太史慈一去,恐怕不會再回來了。”
孫策卻十分堅信說:“太史慈是青州名士,一貫重義氣,絕不會欺騙我的。”
第二天,孫策帶領眾將來到轅門外,把一根竹竿立了起來,對眾人說:“我與太史慈約定是中午相會,你們看著竹竿的日影吧!”
剛好,竹竿的影子指到中午的時刻,太史慈領著對方的兵馬匆匆趕了來。眾人一見,都很吃驚,暗服孫策知人。